浙江民建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媒体报道
我的位置:主页  > 宣传教育 > 媒体报道
[浙江日报]浙江民企如何应对新挑战?我省的全国政协委员徐冠巨、胡成中、高天乐等民营企业家的看法有着惊人的一致,那就是---民企“走出去”人要“跑在先”
发布时间:2005-03-08 10:21:58
  |  
作者: 记者 朱海兵 马莉莉

赴京参加全国“两会”前,全国政协委员、浙江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曾特地跑到浙商富集的杭州、温州、上海和南京等地考察调研。无论在家门口还是在异地他乡,浙商们都努力捕捉着致富机遇。不过,徐冠巨也发现,在当前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严峻挑战下,对于绝大多数浙商而言,如何做好人才的文章,已经成为关乎民企生存与未来发展的头等大事。   徐冠巨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吃苦耐劳的“拼命三郎”精神,在自然资源上不占优势的浙商,硬是在全国创造出民营经济空前繁荣的“浙江现象”。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单纯依靠成本优势发展的浙商,已经日益受到资源要素紧缺的严重制约,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之下也日见其弊端,核心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缺失使得大多数民企缺乏品牌竞争力……这些情况都表明,大都出身于“草根阶层”的浙商,正日益受到提高自身素质和建设优秀经理人团队的人力资源建设的双重压力。   “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两年零七个月,远低于美国企业的8.2年和日本企业的12.5年。‘短命’的原因主要在于:急于求成,企业发展盲目提速;主业未稳就盲目扩张与多元化;投资关系复杂,短贷长投现象频出;只顾‘造名’,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上;缺乏诚信,规则意识淡漠。而这些原因,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尤其是企业家自身素质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胡成中也深有同感。他说:“一些企业家不是轻视了全面协调,就是忽略了以人为本;不是置可持续发展于不顾,就是将社会责任抛之脑后。因此,他们自然很难经得起风浪,企业的寿命就会很短。”   据调查,在国外,企业家队伍大都是专业队伍,只有约5%的企业家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而国内的企业家,只有约5%接受过专业培训。   “民营企业‘走出去’,经营者要‘跑在先’。”全国政协委员、天正集团董事长高天乐说,人才是民营企业成就事业的关键要素,而企业经营者是民营企业的首要人力资源。只有企业经营者素质得到提升,民营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因此,民营企业必须树立“发展以人为先”的人才理念,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通过学习、培训等途径不断提升企业经营者的自身素质。同时,还要不断下大力气引进、培养和留住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高绩效的员工队伍。   委员们认为,现在许多民营企业家有了强烈的危机感和学习先进经营理念的进取心,派人甚至亲自去读EMBA,找咨询公司,这些都是很可喜的现象。但在民营企业的“走出去”过程中,还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帮助。比如,在培训民营企业家、为民企提供更及时有效的信息、帮助民企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民企“用人难”等方面,政府都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高天乐系民建省委会常委---本网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