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谊报]寻找浙江的文化新力量
发布时间:2006-01-26 09:15:16
|
作者:
探究.创新.传承
这是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
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人均GDP超3000美元门槛,浙江这列飞驰的经济列车,又站在一个或腾飞或失落的十字路口。浙江的决策者在探寻,浙江的各界人士在思索,支撑浙江继续前行的力量究竟在哪里?
历史,无疑是最好的老师。纵览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发现一条规律: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都将文化设定为战略目标,将文化产业作为最重要的替代产业,将地域、国家、民族乃至全世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本国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实践,无疑是最好的裁判。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在无先例可循的前提下,浙江,以其强烈的责任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摘下了一颗颗甜甜的果实:文化产业年收入超过300亿元,文化产业特色区块雏形初成……
教训,无疑是最好的镜子。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人文素养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影响了百姓的幸福感;人才的断层,确确实实影响了科技创新的后劲,进而影响了区域或企业的竞争力。
我们庆幸,浙江的决策者以其深邃的目光,充分审视到,没有繁荣的文化,就没有真正的现代化,没有足够的文化软实力,就无从谈起强大的综合竞争力;我们庆幸,浙江的知识层以不息的努力,探寻到驱使我们不断前进的力量,正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我们庆幸,勇于开风气之先,使我们积累了更多的改革开放成果,让我们更早地觉醒文化自信,让我们有了更多加长人文短板的物质基础。
当省委、省政府提出以“八项工程”、“四个强省”为核心的文化蓝图时,我们看到了浙江发展的长久眼光和正视现实的勇气。我们深深地知道,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文化建设不可能是毕其功于一役的决战,而是一条漫长的渐进之路,需要更多的人认同她、关心她、呵护她,为她献上自己一个行动、一个思索、一个想法、一条建议……
目标
繁荣先进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浙江精神,推进文化“八项工程”和“四个一批”建设,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区域创新体制,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构筑开放型区域创新平台,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全面提升科技综合实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突出素质教育,把农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按照基础教育抓均衡、高等教育抓质量、职业教育抓结合、终身教育抓体系的思路,加快建设现代教育体系。增强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卫生强省“六大工程”,健全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卫生设施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面发展体育事业,组织实施“奥运争光工程”,加快推进“小康健身工程”。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组织推动人才培育和开发载体建设,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见解
走出独特的“文化立省”之路
陈振濂委员呼吁,加强“建设文化大省”中的“文化牵引力”研究。他说,在浙江提出“建文化大省”并且已有许多细化的具体的规划纲要时,建议加强对“文化大省”旗帜下综合的“文化牵引力”整体研究,把它置于一个与发达的经济成长模式相对应的“文化模式”构建的背景之中,使得针对“文化”的研究、针对“文化牵引力”(包括助推能力、激活能力、导向力、整合力)的综合研究,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结合起来,从而走有浙江特色的、以经济大省为基础的“文化立省”之路,并以此来展现浙江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崭新形象与风貌,当然,它进一步的前景可能是:以“文化牵引力”所具有的高品位、高素质要求,使浙江的文化市场充满了活力与自我再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走向“文化经济”的新模式,最终为浙江以民营经济主导的现有格局注入一种崭新的元素--“文化牵引力”为支撑导向的高品格高素质的浙江经济发展新模式,并保持全国经济发展的领军角色,为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一种超前的示范模式。
让群众身心健康,提升幸福感
赵玲委员建议,重视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她说,当前,我国正经历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不仅是经济的快速增长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多发期。由于生活节奏加速,社会压力加大,极易导致群体心理失衡,个人满意度、幸福感不高,使各类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据近年我省部分地区的调查资料推算,我省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达10%,抑郁症和精神病患者均已达到120万人。今年,我省某专业机构对杭州市各县(市、区)及市属各行业不同学历、18至35周岁年龄段的3476名男女职业青年进行网络问卷和个别访谈调查,结果显示,16.03%的被调查者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10.81%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4.24%存在重度心理健康问题,三类相加,共有三成职业青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原因主要是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三方面所致。在17岁以下的儿童中,存在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也有相当比例。此外,妇女、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受灾群体等特殊人群的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也不容忽视。可以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较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建议广泛开展科学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把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纳入公共卫生范畴。
冯巧根委员建议,规划与建设社区文化体系。他说,社区文化是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基础。规划与建设好社区文化体系,已成为文化大省建设中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基础性工作。建议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社区文化规划与建设中的定位。政府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和普及社区文化,引导各个方面正确认识社区文化的定义,理解社区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实现途径,形成正确的文化评价模式;通过政策性规定,保证有效规划主流文化及其和谐的体系内容和结构,规范规划行为和成果评审;通过奖励性评价活动,激励各方参与社区文化体系的规划与建设,共同决策、评价满足具体社区文化需求的文化体系。
创建相应的社区文化管理机构和组织,构建新型的社区文化管理体制是社区文化体系规划与建设亟待解决的难题。这需要建立三个系统,即决策系统、组织指挥系统、操作实施系统。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的运作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文化仍应是社会公益事业。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统一领导,统一规划,促进体制、机制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健全。因此,在实施机制的运作方面,应适当利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功能,以政府为主导和社会多元投入相结合,积极扶持非营利性组织、各种文化自治体及各文化中介组织,鼓励一些商业性组织进入不同类型的社区,从而拓宽社区文化建设的资源渠道,搭建社区文化建设的公共平台,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涵,促进社区文化建设质量的提高。
历史文化资源,民族发展之根
眭孝忠委员呼吁,保护名人故居,传承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是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各级领导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提高对保人故居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切实抓好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首先,要制定保护规划,科学有序地开展保护和利用。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有序开展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其次,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早制定出台《浙江省名人纪念设施管理办法》或《浙江省名人故居保护条例》,使名人故居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此外,要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经费的投入,并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名人故居的社会价值。
林祖藻委员建议尽快修复湖州的陆心源故居和?宋楼;黄小杭委员建议进一步保护并利用浙江展览馆建筑。对浙江展览馆强化功能,整治环境,使之成为现代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的一大亮点。
今天的教育,明天的未来
陈守义委员建议,明确责任,深化改革,推动我省学前教育健康发展。他说,我省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中最为薄弱的,在办学体制、资金投入、管理模式、人事体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当引起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4年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基础教育184.4亿元,其中学前教育仅3.4亿元,占1.84%,投入最少的市仅占0.88%。学前教育阶段的财政经费投入过少是导致学前教育发展滞后的一个关键因素。其中,农村幼儿教育又是我省学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他认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公共教育事业其社会公益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并没有改变。政府应承担的主体责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不能“缺位”。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管理责任,理顺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机制。政府要履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承担起对学前教育应负的主体责任。建议省政府尽快出台《学前教育条例》,以法规形式规范学前教育的政府定位、管理机制、经费投入、办园质量标准等,并制定必要的惩戒性条款予以保障实施。同时,加大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投入,加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将城市建设配套幼儿园纳入正常教育管理,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出台新的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构建全省学前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格局。
杜卫委员呼吁,引导和扶持本科院校积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促进我省经济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他认为,应用型特别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缺乏,将难以支撑我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目前我省高校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薄弱的状况也无法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扶持高等院校应用型专业和学科的建设,大力培养适应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建议省政府通过分类拨款、分类建设、分类评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时引导我省部分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主动定位在为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当前,迫切需要改变不分专业类别而统一财政拨款标准的现状。就一般文科类本科专业与一般应用型工科本科专业的办学成本而言,一般工科专业的办学成本要远远高于一般文科专业。建议省政府在财政拨款时,按办学成本区别对待,对工科类专业的人均财政拨款提高20%。同时,建议省政府集中财力和优质资源,加大投入,充分依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工科本科院校,立足于学科和专业群,建设一批融产学研于一体的,同时满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毕业生就业等需求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常敏毅委员建议,关注青春期生殖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他说,我国现在出现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青少年人群,即将进入生育期,他们的性与生殖健康问题应得到更多的关注。青春期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需求,有利于疾病防控,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社会稳定。开展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需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实行综合治理。建议由省市文明办牵头,教育、卫生、计生、广电、公安、文化、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参与,共同抓好全社会的生殖健康教育。
黄小杭委员建议,研究组建新的文科重点高校--杭州大学。他说,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命名的高校,是中国大学中的重要部分。目前,全国19个直辖市、计划单列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除杭州外,其它18个城市都有以该城市命名的高校。杭州大学前身同为1897年创办的求是学院,1952年由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和之江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建立浙江师范学院,1958年它与新建的杭州大学合并定名为杭州大学,1996年进入全国“211工程”,尤以中文、历史、数学、化学、教育、心理等学科为著名,当时就有12个博士点,与浙江大学一起成为浙江理科、文科高校的两大“领军”高校。杭州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科教学资源,其校名是一块享誉全国的“金字招牌”和一笔难以估量的无形资产。
浙江高等教育要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大力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强化效益,加强重点大学的建设,研究组建文科重点高校,让更多的浙江学生能在浙江上更多的优质大学。建议从遵循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高度,认识研究组建新的杭州大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政府有关部门可先进行研究,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建议,逐渐达成基本共识,再积极向国家申报,争取支持,早日立项,从而促进浙江高教事业和文化大省建设。
张铭委员建议,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他说,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是最为重要的,全国已有2000万在校生,他们年龄在18~22岁,思维和体能最为活跃,是知识经济、技术经济中的骨干队伍,抓住本科生教育评估就是抓住了中国高校发展的主要矛盾。但当前,由于高校教育质量评估体制的错位,评估方法的不尽合理性,评估标准的复杂性和不可比性,评价等级的粗放性以及评估周期过长等原因,导致兴师动众的突击准备,大面积的造假,贻害青年学生,劳民伤财,评估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负面影响替代,评估结果不能被广泛的认同,纳税人得不到真实的情况。建议建立客观公正、有资质的社会性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构,从体制上纠正教育行政部门主持评估、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双重身份的体制错位。教育质量评估应以学生、家长、社会的满足程度为基本标准,使高校与社会更加贴近,以有利于实现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构筑和谐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服务。
科学的教学评估制度必须建立复审制度、听证制度,由社会公选出评审员,负责复审有关结果和质询,以保证评估的有序进行。要充分利用评估资源,向社会公众公布,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校发展的关心和需要,引导公民关心和参与,同时也能满足高考生、考研生和家长的需要。评估结果的公示也有利于同行了解和开展竞争,真正实现社会、舆论、监管的促进作用。
王大能委员建议,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提高新世纪后备人才整体素质。他说,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同时又是一个未成熟的青年群体,正处在人生第二次“断乳期”,在生理和心理层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旦处理欠妥,就会引起危机。从现实情况看,因心理健康问题而休学、退学、自杀甚至违法犯罪的比率呈上升趋势。据2004年的一份调查: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为培养更多有知识、有能力、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建议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逐步形成“以发展为主,障碍性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确保在第一时间对应急事件进行有效干预。
方泉尧委员建议,支持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他说,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治本之策,以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我省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欠发达乡镇有361个,在这部分乡镇中有不少经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青少年未能进入高中学习,又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支付职业技术学校的学习经费。建议对这部分乡镇的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年学费全免和生活费补贴,使他们能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服务,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同时结合我省实际,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等方式,支持我省欠发达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陈浩委员建议,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引导和鼓励工作。当前,高校毕业生不断攀升,就业压力持续增长。毕业生的就业趋向都集中在发达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导致就业结构矛盾,即学生理想就业结构与现实招聘岗位结构不一致,造成无业可就、有业不就的严峻就业形势。解决这个矛盾,根本的途径是有关部门制定具体政策,抓好政策落实,切实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成才观。
注:黄小杭系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    
这是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
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人均GDP超3000美元门槛,浙江这列飞驰的经济列车,又站在一个或腾飞或失落的十字路口。浙江的决策者在探寻,浙江的各界人士在思索,支撑浙江继续前行的力量究竟在哪里?
历史,无疑是最好的老师。纵览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发现一条规律: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都将文化设定为战略目标,将文化产业作为最重要的替代产业,将地域、国家、民族乃至全世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本国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实践,无疑是最好的裁判。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在无先例可循的前提下,浙江,以其强烈的责任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摘下了一颗颗甜甜的果实:文化产业年收入超过300亿元,文化产业特色区块雏形初成……
教训,无疑是最好的镜子。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人文素养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影响了百姓的幸福感;人才的断层,确确实实影响了科技创新的后劲,进而影响了区域或企业的竞争力。
我们庆幸,浙江的决策者以其深邃的目光,充分审视到,没有繁荣的文化,就没有真正的现代化,没有足够的文化软实力,就无从谈起强大的综合竞争力;我们庆幸,浙江的知识层以不息的努力,探寻到驱使我们不断前进的力量,正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我们庆幸,勇于开风气之先,使我们积累了更多的改革开放成果,让我们更早地觉醒文化自信,让我们有了更多加长人文短板的物质基础。
当省委、省政府提出以“八项工程”、“四个强省”为核心的文化蓝图时,我们看到了浙江发展的长久眼光和正视现实的勇气。我们深深地知道,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文化建设不可能是毕其功于一役的决战,而是一条漫长的渐进之路,需要更多的人认同她、关心她、呵护她,为她献上自己一个行动、一个思索、一个想法、一条建议……
目标
繁荣先进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浙江精神,推进文化“八项工程”和“四个一批”建设,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区域创新体制,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构筑开放型区域创新平台,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全面提升科技综合实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突出素质教育,把农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按照基础教育抓均衡、高等教育抓质量、职业教育抓结合、终身教育抓体系的思路,加快建设现代教育体系。增强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卫生强省“六大工程”,健全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卫生设施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面发展体育事业,组织实施“奥运争光工程”,加快推进“小康健身工程”。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组织推动人才培育和开发载体建设,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见解
走出独特的“文化立省”之路
陈振濂委员呼吁,加强“建设文化大省”中的“文化牵引力”研究。他说,在浙江提出“建文化大省”并且已有许多细化的具体的规划纲要时,建议加强对“文化大省”旗帜下综合的“文化牵引力”整体研究,把它置于一个与发达的经济成长模式相对应的“文化模式”构建的背景之中,使得针对“文化”的研究、针对“文化牵引力”(包括助推能力、激活能力、导向力、整合力)的综合研究,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结合起来,从而走有浙江特色的、以经济大省为基础的“文化立省”之路,并以此来展现浙江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崭新形象与风貌,当然,它进一步的前景可能是:以“文化牵引力”所具有的高品位、高素质要求,使浙江的文化市场充满了活力与自我再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走向“文化经济”的新模式,最终为浙江以民营经济主导的现有格局注入一种崭新的元素--“文化牵引力”为支撑导向的高品格高素质的浙江经济发展新模式,并保持全国经济发展的领军角色,为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一种超前的示范模式。
让群众身心健康,提升幸福感
赵玲委员建议,重视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她说,当前,我国正经历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不仅是经济的快速增长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多发期。由于生活节奏加速,社会压力加大,极易导致群体心理失衡,个人满意度、幸福感不高,使各类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据近年我省部分地区的调查资料推算,我省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达10%,抑郁症和精神病患者均已达到120万人。今年,我省某专业机构对杭州市各县(市、区)及市属各行业不同学历、18至35周岁年龄段的3476名男女职业青年进行网络问卷和个别访谈调查,结果显示,16.03%的被调查者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10.81%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4.24%存在重度心理健康问题,三类相加,共有三成职业青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原因主要是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三方面所致。在17岁以下的儿童中,存在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也有相当比例。此外,妇女、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受灾群体等特殊人群的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也不容忽视。可以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较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建议广泛开展科学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把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纳入公共卫生范畴。
冯巧根委员建议,规划与建设社区文化体系。他说,社区文化是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基础。规划与建设好社区文化体系,已成为文化大省建设中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基础性工作。建议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社区文化规划与建设中的定位。政府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和普及社区文化,引导各个方面正确认识社区文化的定义,理解社区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实现途径,形成正确的文化评价模式;通过政策性规定,保证有效规划主流文化及其和谐的体系内容和结构,规范规划行为和成果评审;通过奖励性评价活动,激励各方参与社区文化体系的规划与建设,共同决策、评价满足具体社区文化需求的文化体系。
创建相应的社区文化管理机构和组织,构建新型的社区文化管理体制是社区文化体系规划与建设亟待解决的难题。这需要建立三个系统,即决策系统、组织指挥系统、操作实施系统。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的运作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文化仍应是社会公益事业。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统一领导,统一规划,促进体制、机制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健全。因此,在实施机制的运作方面,应适当利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功能,以政府为主导和社会多元投入相结合,积极扶持非营利性组织、各种文化自治体及各文化中介组织,鼓励一些商业性组织进入不同类型的社区,从而拓宽社区文化建设的资源渠道,搭建社区文化建设的公共平台,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涵,促进社区文化建设质量的提高。
历史文化资源,民族发展之根
眭孝忠委员呼吁,保护名人故居,传承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是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各级领导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提高对保人故居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切实抓好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首先,要制定保护规划,科学有序地开展保护和利用。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有序开展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其次,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早制定出台《浙江省名人纪念设施管理办法》或《浙江省名人故居保护条例》,使名人故居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此外,要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经费的投入,并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名人故居的社会价值。
林祖藻委员建议尽快修复湖州的陆心源故居和?宋楼;黄小杭委员建议进一步保护并利用浙江展览馆建筑。对浙江展览馆强化功能,整治环境,使之成为现代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的一大亮点。
今天的教育,明天的未来
陈守义委员建议,明确责任,深化改革,推动我省学前教育健康发展。他说,我省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中最为薄弱的,在办学体制、资金投入、管理模式、人事体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当引起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4年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基础教育184.4亿元,其中学前教育仅3.4亿元,占1.84%,投入最少的市仅占0.88%。学前教育阶段的财政经费投入过少是导致学前教育发展滞后的一个关键因素。其中,农村幼儿教育又是我省学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他认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公共教育事业其社会公益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并没有改变。政府应承担的主体责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不能“缺位”。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管理责任,理顺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机制。政府要履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承担起对学前教育应负的主体责任。建议省政府尽快出台《学前教育条例》,以法规形式规范学前教育的政府定位、管理机制、经费投入、办园质量标准等,并制定必要的惩戒性条款予以保障实施。同时,加大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投入,加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将城市建设配套幼儿园纳入正常教育管理,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出台新的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构建全省学前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格局。
杜卫委员呼吁,引导和扶持本科院校积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促进我省经济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他认为,应用型特别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缺乏,将难以支撑我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目前我省高校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薄弱的状况也无法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扶持高等院校应用型专业和学科的建设,大力培养适应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建议省政府通过分类拨款、分类建设、分类评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时引导我省部分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主动定位在为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当前,迫切需要改变不分专业类别而统一财政拨款标准的现状。就一般文科类本科专业与一般应用型工科本科专业的办学成本而言,一般工科专业的办学成本要远远高于一般文科专业。建议省政府在财政拨款时,按办学成本区别对待,对工科类专业的人均财政拨款提高20%。同时,建议省政府集中财力和优质资源,加大投入,充分依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工科本科院校,立足于学科和专业群,建设一批融产学研于一体的,同时满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毕业生就业等需求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常敏毅委员建议,关注青春期生殖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他说,我国现在出现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青少年人群,即将进入生育期,他们的性与生殖健康问题应得到更多的关注。青春期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需求,有利于疾病防控,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社会稳定。开展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需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实行综合治理。建议由省市文明办牵头,教育、卫生、计生、广电、公安、文化、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参与,共同抓好全社会的生殖健康教育。
黄小杭委员建议,研究组建新的文科重点高校--杭州大学。他说,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命名的高校,是中国大学中的重要部分。目前,全国19个直辖市、计划单列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除杭州外,其它18个城市都有以该城市命名的高校。杭州大学前身同为1897年创办的求是学院,1952年由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和之江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建立浙江师范学院,1958年它与新建的杭州大学合并定名为杭州大学,1996年进入全国“211工程”,尤以中文、历史、数学、化学、教育、心理等学科为著名,当时就有12个博士点,与浙江大学一起成为浙江理科、文科高校的两大“领军”高校。杭州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科教学资源,其校名是一块享誉全国的“金字招牌”和一笔难以估量的无形资产。
浙江高等教育要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大力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强化效益,加强重点大学的建设,研究组建文科重点高校,让更多的浙江学生能在浙江上更多的优质大学。建议从遵循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高度,认识研究组建新的杭州大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政府有关部门可先进行研究,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建议,逐渐达成基本共识,再积极向国家申报,争取支持,早日立项,从而促进浙江高教事业和文化大省建设。
张铭委员建议,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他说,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是最为重要的,全国已有2000万在校生,他们年龄在18~22岁,思维和体能最为活跃,是知识经济、技术经济中的骨干队伍,抓住本科生教育评估就是抓住了中国高校发展的主要矛盾。但当前,由于高校教育质量评估体制的错位,评估方法的不尽合理性,评估标准的复杂性和不可比性,评价等级的粗放性以及评估周期过长等原因,导致兴师动众的突击准备,大面积的造假,贻害青年学生,劳民伤财,评估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负面影响替代,评估结果不能被广泛的认同,纳税人得不到真实的情况。建议建立客观公正、有资质的社会性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构,从体制上纠正教育行政部门主持评估、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双重身份的体制错位。教育质量评估应以学生、家长、社会的满足程度为基本标准,使高校与社会更加贴近,以有利于实现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构筑和谐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服务。
科学的教学评估制度必须建立复审制度、听证制度,由社会公选出评审员,负责复审有关结果和质询,以保证评估的有序进行。要充分利用评估资源,向社会公众公布,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校发展的关心和需要,引导公民关心和参与,同时也能满足高考生、考研生和家长的需要。评估结果的公示也有利于同行了解和开展竞争,真正实现社会、舆论、监管的促进作用。
王大能委员建议,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提高新世纪后备人才整体素质。他说,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同时又是一个未成熟的青年群体,正处在人生第二次“断乳期”,在生理和心理层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旦处理欠妥,就会引起危机。从现实情况看,因心理健康问题而休学、退学、自杀甚至违法犯罪的比率呈上升趋势。据2004年的一份调查: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为培养更多有知识、有能力、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建议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逐步形成“以发展为主,障碍性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确保在第一时间对应急事件进行有效干预。
方泉尧委员建议,支持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他说,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治本之策,以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我省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欠发达乡镇有361个,在这部分乡镇中有不少经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青少年未能进入高中学习,又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支付职业技术学校的学习经费。建议对这部分乡镇的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年学费全免和生活费补贴,使他们能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服务,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同时结合我省实际,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等方式,支持我省欠发达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陈浩委员建议,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引导和鼓励工作。当前,高校毕业生不断攀升,就业压力持续增长。毕业生的就业趋向都集中在发达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导致就业结构矛盾,即学生理想就业结构与现实招聘岗位结构不一致,造成无业可就、有业不就的严峻就业形势。解决这个矛盾,根本的途径是有关部门制定具体政策,抓好政策落实,切实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成才观。
注:黄小杭系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