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报]一句话激醒一个农民
发布时间:2006-03-02 12:50:18
|
作者: 时报驻金华记者 陶喜年
在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楼家村,有一片占地200多亩的苗木花卉种植基地,里面种满了吊兰、红叶株蕉、天门冬等各类观赏植物。这片苗木的主人,是该区新狮街道方井头村的农民方可。
这些苗木他种了5年了。他每天都要来转转,这些正在刷刷生长的苗木,就像是自己的孩子。
他还有更多的“孩子”,养在附近农民的田里,年年给农民们带来不少财富。
一句话改变了他的理想
方可今年31岁,胖胖的,体重接近90公斤,长得一脸憨厚。
他在金华苗木业里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却连初中都没有上过。
“我以前根本没想过要开公司,读书时根本不爱学习,老师经常把我赶出课堂。”方可憨笑着说,丝毫没有为自己的低学历而难为情。
早早就走出校门的方可,卖过服装、送过水,那时的理想是以后当司机开小车。有一次,他对一位在金华很有名气的老板说:“我给你开小车吧。”这位老板听后,问他:“开车能挣到大钱吗?你听我的话,回村里去吧,动动脑子,会有前途的。”方可听了,很不理解。
“一年后,我突然开窍了。年轻人在农村其实也可以干出大事业的!现在,很多地方、很多单位都需要花卉,我就干脆好好种花,种出点名堂来。”
方可为自己当初没有去做“体面”的小车司机而感到庆幸。
2万元起步,3年达到百万产值
1999年,方可借了5000元钱,加上自己的1.5万元积蓄,开始了花卉种植。
花卉种植周期短,风险小,收益快。才2年时间,他就尝到了不小的甜头。
2001年,他在婺城区科技局的扶持下,在白龙桥创建了占地60亩的花卉基地,种上了百合、菊花、太阳花等花卉,当年产值就达100多万元。当年年底,他成立了金华市芳科花卉有限公司,公司名字就是自己名字的谐音。
虽然只是小学毕业,但方可爱钻研,能接受新鲜事物。他买的第一本花卉书是浙大夏宜平教授写的《鲜切花的种植和栽培》,他边看书边种植,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渐掌握了一手高超的种植技术。
从一开始,他就自我要求必须种出最好的花卉,所以连用的化肥也全是进口的,他认为只有最好的化肥才能种出最好的花卉。
经过5年的摸索,如今,方可已经拥有了一套完善的花卉种植系统,一年的花卉产量达到了500多万株,一些花卉在省内只有他种植。
决定带着农民一起致富
“花卉业的前景很好,只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就会越做越大。”方可的信心越来越足。
方可出身农家,对农民的处境有着切身的体会:“农民很善良,有时也很容易因为轻信别人而受骗。前些年有人拼命鼓动金华的农民种樟树,说肯定挣钱,结果后来很多农民卖都卖不掉,赔了时间赔了钱。现在,我想用自己的能力帮周边的农民一起种花卉致富,---花卉种植讲究规模效应,靠我一个人是不行的。”
从去年开始,方可与金华白龙桥、曹宅、洋埠等乡镇的百来户农民签订了《种苗种植合同》,由他提供苗木、化肥、种植技术,回收时给农民支付每亩3000元的种植费用。农民的义务是日常护理、把种苗养大,整个过程不用花农民一分钱。
千亩农田“苏醒”了
婺城区洋埠镇后彰陈村的陈静民和方可签了种植花卉的合同。他去年种了半亩橡皮树,年前拿到了1500元现金。该村共8户农民签过合同包了10亩,年底都获得了不少收入。
陈静民算了笔账:一亩地种棉花,如果收成好,只能卖2000元,还不包括农药、化肥的成本,而让农民种种苗的话,没有任何风险,不投一分钱,一亩就能拿到3000元。“如果方经理今年还跟我们合作,我们村能种50亩。”陈静民说。
曹宅镇一户农民2004年签合同种了一亩天门冬,赚了5000多元钱,去年他一下子签了5亩的合同。
“农民挣点钱不容易,能让他们多挣点钱,我很开心的。农民受益了,我的公司也同时得到发展。”方可说,与他签合同、或受他影响种花卉的农民,在金华有几百人,种植面积达到千亩左右,这些农民一年净收入有数十万元。而同时,他的公司也获得了省科技示范户、金华市级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荣誉。
注:方可系金华市民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