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双子座嘉宾:彼得.泰勒VS 徐剑锋 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中心城市
发布时间:2006-09-30 15:03:51
|
作者: 记者 俞熙娜
   也许无论从哪一点上,从全球范围看,现在最耀眼的中心城市当属伦敦和纽约,庞大而密集的各种跨国机构使之成为世界的交流中心。为什么全球化下它们理所当然就是世界中心?中国也有自己的大城市,北京、上海、香港、台北,它们与这些世界中心城市的联系有多大?它们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
来自英国皇家社会科学院(British Academy)的院士、英国拉夫堡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ity)地理系教授、城市网络专家彼得·泰勒(Peter Taylor)花费了近5年的时间研究问题。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在他研究的315个世界城市中,4个中国城市:北京、上海、香港、台北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表现令人关注。
浙江人文大讲堂开办到第82讲,彼得·泰勒是首位走进大讲堂的外国演讲者。同台演讲嘉宾、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主攻区域经济与国际经济研究的徐剑锋研究员为泰勒教授的讲解做了最好的注释。
 彼得·泰勒:城市是全球化的接受者  跨国公司:全球化的始作俑者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讲全球化,全球化的动力在哪里?不是城市也不是国家,城市只是全球化过程的一个接受者,全球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一些跨国服务公司,包括银行业、广告业、法律业和会计业等。 当汽车公司、食品公司、汽油公司开始遍及世界各地时,如果提供财务、法律、银行业或者管理咨询等有关服务不能够随着全球化进程而进入的话,他们就会失去最好的机会。比如伦敦一家法律公司为我提供法律服务,现在我要在圣保罗跟可口可乐公司签一个协议,那么我就需要他们在圣保罗有自己的办事处。 通过这些办事处搜集到的信息,我们对这些城市之间的联系进行估测,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城市是重要的,那么在这个城市当中的办事处也应该越重要,在这些办事处之间交流的知识、技术、人才、指令和项目也就越来越重要。 研究揭示:中国四城市的国际性 我们把纽约和伦敦作为参考目标来研究其他的城市与它们之间的关联度和相似度。比如以伦敦的数据为依据,其他跟它作比较进行判断。从研究结果看,中国4个城市北京、上海、香港、台北有着很值得关注的表现。 第一部分:先看中国四个城市的纵向变化。 2000年时,香港排在第三位,属于第一梯队,北京、上海、台北排在第二梯队,台北第18位,上海30位,北京33位。我们可以看到香港相当重要,因为它是一个全球服务的基地。它与前两位伦敦、纽约相差很远,但跟东京差距不是很大。 2004年,前三位看起来还跟以前差不多,但是后面一些城市开始发生变化了。北京、上海、台北从前40位跃升到前30位了,并且吉隆坡、北京和上海进步很大,北京排在第22位,上海排在23位,台北排在25位。 再看这几年连接度变化的数据,这4个城市的排位依次为上海、北京、香港、台北,其中台北为负数。 第二部分:再看这些城市的横向连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让人惊异的结果。这就是我们所问的问题,这些城市在哪里?它们是如何进行连接的?它们全球化的倾向怎么样?地区化的倾向又是怎么样?而全球化的倾向如何主要是看它跟伦敦和纽约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连接度如何。 第一城市圈就是伦敦和纽约,遥遥领先,我们把它叫做主流的分支网络。第二层城市圈可以看到在亚太区的三个城市,香港、东京、新加坡,还有其他的两个城市,巴黎和法兰克福,大家注意这是模糊集合的分析,所以这个城市圈和其他几个城市圈会有互相重叠的地方。比如第二层城市通过法兰克福与其他主要欧洲城市联系,如布鲁塞尔。接下来可以看到北京和上海,它们有自己的分支,这个集合通过洛杉矶与悉尼与美国欧洲这些太平洋城市相连接,再通过另外一个欧洲的财务中心,慕尼黑与其他东盟城市,比如华沙、布达佩斯和其他的城市相连接。这样,北京和上海就占据了中心的位置。我们可以把这个和拉丁美洲一些城市作个对比,它们形成自己的一个分支集合,不与中心城市产生连接。这样的城市还有台北、曼谷、雅加达等。 这些结果意味着什么呢?我刚才说过,全球化就是商人在新的城市投资开办新的办事处。这个研究结果表明,拥有高连接度的城市不可能地区化,但目前连接度不高的城市当中却要分有地区化倾向和全球化趋向的。从这个分类当中可以看到北京和上海被分化出来,与其他城市不同,它们具有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北京、上海何以特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我把这些过程分为三类: 第一是政治经济学的过程。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比如广告公司,它不能给所有的国家都拍一样的广告,要根据不同的国家进行不同的广告策略,和这个国家原有的文化很有关系。最早期的全球化过程也就是在各个不同国家的首都建立办事处,上世纪90年代早期,一些会计公司和其他服务公司就开始在亚太区首都城市建立他们的办事处,比如东京、首尔、吉隆坡,曼谷这些城市。这样西方公司可以把他们的工作领域拓展到亚太地区来。因此除了首都城市,即使是第二大城市也不能有这样的国际服务公司。像日本大阪虽然是一个很发达的城市,但由于东京的关系,它在拥有国际服务公司的数量上远远不如东京。这其中有两个例外,一个是新加坡,它是作为东南亚城市门户来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城市就是香港,因为它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门户,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是通过香港辐射全球的。 第二个过程是时间、空间过程。也许很多人会把全球化认为是一个最终的结果,但实际上全球化是绝对不会停止的,它是不断进行的一个过程。通常讲的全球化是从日本、西欧、北美这些地区向其他地区扩散的一个过程。随着时间的进程它会越来越密集化,到了20世纪末,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赚钱做生意的前景如此之大,以至于香港已经不够用了,结果上海和北京在一个全球化的策略决策当中逐渐成了世界城市。上海不是首都城市,但它也成为世界城市在亚太区当中的一个。 第三是城市经济过程。让我们来看看城市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城市在运用办事处的信息的时候,是否只是把自己当做一个信息的储存仓库?好的影响应该是这样的:在城市进程当中,这些信息被利用,将城市的经济复杂化;许多专业人士、经理人不断使这些城市的经济得到发展。这些办事处的信息不断地制造新工作,因为这些新工作城市变得更加有活力,也更加复杂化,使城市成为真正的世界城市。作为一个证据,我前两天正在读上海的一份英文报纸,这份报纸上报道上海有10种新的工作,这也证明上海不断把它输出和输入的信息用在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使它变得更加有活力。 杭州不必与上海竞争 浙江的老百姓也许会更多地关注浙江的省会城市杭州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位置。 在世界网络研究当中,我遇到很多批评,认为我们没能把更多的城市放到研究中来。我想说,并没有所谓的世界城市和全球城市,就好像我们没有非全球城市和非世界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在世界的背景下进行发展的,在这个前提下我对杭州有两点要讲: 首先全球化是通过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改变商业模式和商业组织来进行的,这种发展导致了两个同步的但是却是相反的变化,一个是分散化,一个是集中化。我们可以说,在服务业方面也有分散化倾向,比如说在巴西或者是中国,这也是可能的。 第二点就是世界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多节点的城市网络,一些城市之间其实是相互合作的,对于杭州来说,它与上海的位置不是互为竞争的地位,如果把自己放在上海的竞争者的地位来说,会失去这些作为上海周边城市的优势。杭州可以在另外的利益上对上海进行补充,新的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允许我们进行这样的改变。
徐剑锋:杭州离国际化还有距离    北京上海日趋国际化  通过彼得·泰勒教授刚才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北京、上海的国际化程度是非常高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使得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步子越来越大,尤其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经济发展非常快,所以北京、上海能够在短短四五年期间,全球化指数排名有了很大的提升。 彼得·泰勒教授的研究成果让我们知道,国际化趋势能够促进一个城市的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活力源泉。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包括北京、上海在内,基本上都是欧美机构来我们这里设立分公司、机构总部等,而自己本土的办事机构却设立很少,所以呈现吸收性的特征,这是我们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杭州区域化强于国际化 就杭州而言,国际化程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杭州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走向开放,其标志就是出口贸易发展非常快,但是进口贸易却很低,所以这个外贸顺差与广东、江苏相比是非常大的。另一方面,杭州利用外资发展也很迅速。以前都是靠自己发展,但是1999年以后,就开始拿外资来发展自己了。 尽管如此,杭州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比,对外开放度还是非常低,其表现就是国际贸易远远落后于区域贸易。我省区域贸易还是做得很好的,我们从周边源源不断地输入原材料,然后提供很大一部分的产品给周边。从这点来讲,浙江为省外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说明了我们对外开放程度还远远不够。 从城市发展角度,杭州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个问题: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杭州还是一个制造业的城市,新型产业的发展明显不足。 第二个问题:产业结构还需更合理。浙江的中小企业都集中在一起,之间相互竞争很激烈,价格也压得很低。这些中小企业很难向大都市集中,而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型中介服务业的发展是依赖于大企业的,比如大企业需要配备律师,而小企业往往不需要,而且也没有这个能力。所以杭州的产业组织结构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个问题:具体服务业需要及时转移。近几年来,杭州城区扩展很快,比如萧山、余杭等都划入杭州范围。可是很多人宁愿放弃郊区便宜的大房子,也要住在城市里的小房子,其原因就是诸如医院、学校、超市等服务产业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让人们感觉到生活在郊区很不方便。人口不愿外迁使城市交通更加拥挤,杭州房价节节攀升,从而制约了产业集聚和城市的发展。 杭州要加强国际开放度 如何加强杭州的发展?我以为,首先,大力发展服务业。杭州要发展成为全省经济、政治社会中心,成为浙江地区企业总部基地,就要充分利用全省行政中心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服务业。无论纽约还是东京,大都市圈的公共服务业都排在产业发展中的第一位。随着杭州城市的变大,就必须加强新区的商业建设,过多商业集中在一条街上肯定是不行的。比如解百、银泰等商场就应该随着人口的变化不断往外转移。 其次,加强国际开放度。虽然杭州区域化已经做得比较强了,但是对国际的开放度还是非常低的,就对外贸和外资的依存度而言,我们远远落后于上海、广东和江苏。所以杭州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怎样加强跟国际间的联系、怎样吸引外资、如何利用上海外资技术的益处这个问题。
(本网站注:徐剑锋系民建浙江省委会工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彼得·泰勒:城市是全球化的接受者  跨国公司:全球化的始作俑者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讲全球化,全球化的动力在哪里?不是城市也不是国家,城市只是全球化过程的一个接受者,全球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一些跨国服务公司,包括银行业、广告业、法律业和会计业等。 当汽车公司、食品公司、汽油公司开始遍及世界各地时,如果提供财务、法律、银行业或者管理咨询等有关服务不能够随着全球化进程而进入的话,他们就会失去最好的机会。比如伦敦一家法律公司为我提供法律服务,现在我要在圣保罗跟可口可乐公司签一个协议,那么我就需要他们在圣保罗有自己的办事处。 通过这些办事处搜集到的信息,我们对这些城市之间的联系进行估测,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城市是重要的,那么在这个城市当中的办事处也应该越重要,在这些办事处之间交流的知识、技术、人才、指令和项目也就越来越重要。 研究揭示:中国四城市的国际性 我们把纽约和伦敦作为参考目标来研究其他的城市与它们之间的关联度和相似度。比如以伦敦的数据为依据,其他跟它作比较进行判断。从研究结果看,中国4个城市北京、上海、香港、台北有着很值得关注的表现。 第一部分:先看中国四个城市的纵向变化。 2000年时,香港排在第三位,属于第一梯队,北京、上海、台北排在第二梯队,台北第18位,上海30位,北京33位。我们可以看到香港相当重要,因为它是一个全球服务的基地。它与前两位伦敦、纽约相差很远,但跟东京差距不是很大。 2004年,前三位看起来还跟以前差不多,但是后面一些城市开始发生变化了。北京、上海、台北从前40位跃升到前30位了,并且吉隆坡、北京和上海进步很大,北京排在第22位,上海排在23位,台北排在25位。 再看这几年连接度变化的数据,这4个城市的排位依次为上海、北京、香港、台北,其中台北为负数。 第二部分:再看这些城市的横向连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让人惊异的结果。这就是我们所问的问题,这些城市在哪里?它们是如何进行连接的?它们全球化的倾向怎么样?地区化的倾向又是怎么样?而全球化的倾向如何主要是看它跟伦敦和纽约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连接度如何。 第一城市圈就是伦敦和纽约,遥遥领先,我们把它叫做主流的分支网络。第二层城市圈可以看到在亚太区的三个城市,香港、东京、新加坡,还有其他的两个城市,巴黎和法兰克福,大家注意这是模糊集合的分析,所以这个城市圈和其他几个城市圈会有互相重叠的地方。比如第二层城市通过法兰克福与其他主要欧洲城市联系,如布鲁塞尔。接下来可以看到北京和上海,它们有自己的分支,这个集合通过洛杉矶与悉尼与美国欧洲这些太平洋城市相连接,再通过另外一个欧洲的财务中心,慕尼黑与其他东盟城市,比如华沙、布达佩斯和其他的城市相连接。这样,北京和上海就占据了中心的位置。我们可以把这个和拉丁美洲一些城市作个对比,它们形成自己的一个分支集合,不与中心城市产生连接。这样的城市还有台北、曼谷、雅加达等。 这些结果意味着什么呢?我刚才说过,全球化就是商人在新的城市投资开办新的办事处。这个研究结果表明,拥有高连接度的城市不可能地区化,但目前连接度不高的城市当中却要分有地区化倾向和全球化趋向的。从这个分类当中可以看到北京和上海被分化出来,与其他城市不同,它们具有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北京、上海何以特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我把这些过程分为三类: 第一是政治经济学的过程。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比如广告公司,它不能给所有的国家都拍一样的广告,要根据不同的国家进行不同的广告策略,和这个国家原有的文化很有关系。最早期的全球化过程也就是在各个不同国家的首都建立办事处,上世纪90年代早期,一些会计公司和其他服务公司就开始在亚太区首都城市建立他们的办事处,比如东京、首尔、吉隆坡,曼谷这些城市。这样西方公司可以把他们的工作领域拓展到亚太地区来。因此除了首都城市,即使是第二大城市也不能有这样的国际服务公司。像日本大阪虽然是一个很发达的城市,但由于东京的关系,它在拥有国际服务公司的数量上远远不如东京。这其中有两个例外,一个是新加坡,它是作为东南亚城市门户来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城市就是香港,因为它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门户,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是通过香港辐射全球的。 第二个过程是时间、空间过程。也许很多人会把全球化认为是一个最终的结果,但实际上全球化是绝对不会停止的,它是不断进行的一个过程。通常讲的全球化是从日本、西欧、北美这些地区向其他地区扩散的一个过程。随着时间的进程它会越来越密集化,到了20世纪末,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赚钱做生意的前景如此之大,以至于香港已经不够用了,结果上海和北京在一个全球化的策略决策当中逐渐成了世界城市。上海不是首都城市,但它也成为世界城市在亚太区当中的一个。 第三是城市经济过程。让我们来看看城市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城市在运用办事处的信息的时候,是否只是把自己当做一个信息的储存仓库?好的影响应该是这样的:在城市进程当中,这些信息被利用,将城市的经济复杂化;许多专业人士、经理人不断使这些城市的经济得到发展。这些办事处的信息不断地制造新工作,因为这些新工作城市变得更加有活力,也更加复杂化,使城市成为真正的世界城市。作为一个证据,我前两天正在读上海的一份英文报纸,这份报纸上报道上海有10种新的工作,这也证明上海不断把它输出和输入的信息用在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使它变得更加有活力。 杭州不必与上海竞争 浙江的老百姓也许会更多地关注浙江的省会城市杭州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位置。 在世界网络研究当中,我遇到很多批评,认为我们没能把更多的城市放到研究中来。我想说,并没有所谓的世界城市和全球城市,就好像我们没有非全球城市和非世界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在世界的背景下进行发展的,在这个前提下我对杭州有两点要讲: 首先全球化是通过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改变商业模式和商业组织来进行的,这种发展导致了两个同步的但是却是相反的变化,一个是分散化,一个是集中化。我们可以说,在服务业方面也有分散化倾向,比如说在巴西或者是中国,这也是可能的。 第二点就是世界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多节点的城市网络,一些城市之间其实是相互合作的,对于杭州来说,它与上海的位置不是互为竞争的地位,如果把自己放在上海的竞争者的地位来说,会失去这些作为上海周边城市的优势。杭州可以在另外的利益上对上海进行补充,新的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允许我们进行这样的改变。
徐剑锋:杭州离国际化还有距离    北京上海日趋国际化  通过彼得·泰勒教授刚才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北京、上海的国际化程度是非常高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使得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步子越来越大,尤其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经济发展非常快,所以北京、上海能够在短短四五年期间,全球化指数排名有了很大的提升。 彼得·泰勒教授的研究成果让我们知道,国际化趋势能够促进一个城市的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活力源泉。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包括北京、上海在内,基本上都是欧美机构来我们这里设立分公司、机构总部等,而自己本土的办事机构却设立很少,所以呈现吸收性的特征,这是我们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杭州区域化强于国际化 就杭州而言,国际化程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杭州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走向开放,其标志就是出口贸易发展非常快,但是进口贸易却很低,所以这个外贸顺差与广东、江苏相比是非常大的。另一方面,杭州利用外资发展也很迅速。以前都是靠自己发展,但是1999年以后,就开始拿外资来发展自己了。 尽管如此,杭州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比,对外开放度还是非常低,其表现就是国际贸易远远落后于区域贸易。我省区域贸易还是做得很好的,我们从周边源源不断地输入原材料,然后提供很大一部分的产品给周边。从这点来讲,浙江为省外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说明了我们对外开放程度还远远不够。 从城市发展角度,杭州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个问题: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杭州还是一个制造业的城市,新型产业的发展明显不足。 第二个问题:产业结构还需更合理。浙江的中小企业都集中在一起,之间相互竞争很激烈,价格也压得很低。这些中小企业很难向大都市集中,而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型中介服务业的发展是依赖于大企业的,比如大企业需要配备律师,而小企业往往不需要,而且也没有这个能力。所以杭州的产业组织结构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个问题:具体服务业需要及时转移。近几年来,杭州城区扩展很快,比如萧山、余杭等都划入杭州范围。可是很多人宁愿放弃郊区便宜的大房子,也要住在城市里的小房子,其原因就是诸如医院、学校、超市等服务产业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让人们感觉到生活在郊区很不方便。人口不愿外迁使城市交通更加拥挤,杭州房价节节攀升,从而制约了产业集聚和城市的发展。 杭州要加强国际开放度 如何加强杭州的发展?我以为,首先,大力发展服务业。杭州要发展成为全省经济、政治社会中心,成为浙江地区企业总部基地,就要充分利用全省行政中心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服务业。无论纽约还是东京,大都市圈的公共服务业都排在产业发展中的第一位。随着杭州城市的变大,就必须加强新区的商业建设,过多商业集中在一条街上肯定是不行的。比如解百、银泰等商场就应该随着人口的变化不断往外转移。 其次,加强国际开放度。虽然杭州区域化已经做得比较强了,但是对国际的开放度还是非常低的,就对外贸和外资的依存度而言,我们远远落后于上海、广东和江苏。所以杭州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怎样加强跟国际间的联系、怎样吸引外资、如何利用上海外资技术的益处这个问题。
(本网站注:徐剑锋系民建浙江省委会工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