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一年一大步--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建中央副主席陈明德
发布时间:2006-11-09 10:52:39
|
作者: 任一龙 杨朝英
记者:“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三届,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当时会中央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主办这样一个大规模论坛的?  陈明德:中国民主建国会是联系经济界人士的参政党,过去会员以国有企业领导和老工商业者为主要对象。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民营经济迅速崛起,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也被吸收到我会。现在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有十万五千人左右,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就有1万多人,占了近10%。服务会员,引导、教育会员遵纪守法,提高会员政治素质,这些都是会中央的职责。如何找到一个好的载体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健康成长,是会中央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的重要课题。  特别是在民建七大和八大两次会议上,党中央对民建提出要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工作,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经过主席会议和常委会议讨论,会中央决定从2003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这是继“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之后第二个民建中央主办的常设论坛。论坛在全国各个省级行政区轮流举行,会中央通过“申办”的方式来择优选择举办地。    记者:三次论坛都取得了哪些成果?  陈明德:第一次是2003年在湖北武汉举办的。开始还是很犹豫,担心会员积极性不高。论坛开始后完全出乎意料,不仅有400多会员参加,而且会员普遍反映效果非常好。当地政府反映也是非常好,论坛没完就已经有项目开始洽谈了。  第二次是2004年在云南昆明举办。这次论坛主要是把模式确定下来,由会中央和省级政府主办,其他相关单位协办,同时开设分论坛。这次来了500多会员,谈成了几个上亿元的项目,比第一次效果还好。  第三次是去年在合肥举办的。由于“非公经济36条”已经颁布,所以当时确定的主题是“新环境新发展”,并且增加了发改委作为主办单位,这样论坛的实效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与2004年不同的是,这次分论坛的会场不仅在合肥,而且在马鞍山也设立了分论坛。当时安徽省定下来与会中央共同主办论坛时,合肥、马鞍山和黄山都积极表示愿意承办。综合考虑后,论坛组委会决定把主会场定在合肥,分论坛设在马鞍山,同时,在分论坛进行时,会中央组织了一部分会员专程去黄山考察。这次论坛期间洽谈成功的项目有十几个亿,也很可观。  会中央在论坛启动之初就有把调研和论坛结合在一起的想法,现在看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每次论坛结束之后,会中央都要组织力量对在论坛上搜集到的交流资料进行整理,形成建议上报中央。    记者:“思源工程”也是在去年论坛上发起的吧?  陈明德:是的。去年,在论坛进行期间,李晓林等15位会员联合发起建设“思源工程”的倡议,表现出这些会员致富思源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也是响应党中央提出“先富帮后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召的具体举措。后来经过主席会研究决定,在庆祝民主建国会60周年纪念大会上成思危主席亲自宣布“思源工程”正式启动。现在正在申请“思源工程”基金会,资金已经筹集到1千多万了;民建各省级委员会现也已经纷纷启动了“思源工程”。    记者:三次论坛,可以说是三年三大步。您对今年的论坛有什么期待?  陈明德:论坛一年比一年好,这一点我们很是欣慰。今年,会中央希望能在企业家网络建设上有所突破,为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其实,论坛一步步走过来,这一切都是在2002年换届完成之后成思危主席亲自领导下完成的,我们只是按照最初的规划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工作。当然,这几年的工作确实不易,这也得益于中共各级党委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今年,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人民政协报》也加入进来,成为论坛的协办单位,这对提高论坛的影响力必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今年论坛计划有600人的规模,但报名的就有800多人,原来的会场显得小了点,不得不更改主会场地点。我们还欣喜地看到,近年举办的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会议、论坛明显增多,这些都说明各界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也表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增进交流、合作共赢有着迫切的需求。如果在各界召开的论坛中能够提供一些民建特有的东西,形成自己的特点,我们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