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媒体报道
我的位置:主页  > 宣传教育 > 媒体报道
[观察与思考]情系古运河--著名中国民俗风情画家吴理人
发布时间:2007-05-17 16:48:34
  |  
作者:

浙江省政协文史委日前决定:由研究京杭大运河几十年的著名中国民俗风情画家、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吴理人主创,用写实的手法和独特的艺术语言,叙述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沧桑,全面展示京杭大运河的民俗风情,为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提供一种全新的视野—《京杭大运河民俗风情全景图》及其一系列作品和衍生作品。由中国民俗风情画家吴理人教授与历史学家、建筑学家、媒体记者组成3-5人的核心创作小组,不日将自杭州出发,沿运河北上实地考察写生,并用一年时间将该作品创作完成。吴理人多年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   


“画说杭州第一人”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极具才华的艺术家被埋没在荒村陋巷中,困顿一生,不能知遇于世、受到人们的尊敬。长年累月,仿佛长久尘封地下的明珠,一朝豁然被挖掘面世,顿时光芒四射。才被世人发现其珍贵,真正认识到其价值。此种情况在古代并不少见,然而在现代社会是极少有的。   著名山水画家、美术教授陈冰心先生却以为吴理人正是这样的艺术家。   陈冰心教授在2005年写的《搜尽里巷打草稿—谈吴理人《钱塘里巷风情》组画作品》一文中盛称吴理人是一位富有“人文修养”和“艺术自我”、在现实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优秀画家。在文中,陈冰心教授品评吴理人以运河为题材的《钱塘里巷风情》组画作品“充满了古韵,潇洒而健利,是画家所追求美的世界,是良苦用心的艺术结晶”。陈冰心教授又评价吴理人的绘画技巧与笔墨:“他轻巧的笔墨点垛出钱塘里巷风情古韵,使人钩沉历史,联想起了明清以及民国初期,呈现出中华民族民居文化的依恋。他用准确洗练的造型,轻快爽劲的笔触,笔简意周、入细通灵,巧妙地、清晰地将钱塘与西湖组成了交相辉映的新篇章。如歌声悠扬,引人入胜,符合东方审美的情趣。他还运用斑斓的色彩,浓淡渗化,苍润秀逸,玲珑透剔,饶有里巷古韵的味道。”陈冰心教授还非常直率地指出,“当今美术家往往只注意笔墨跟随时代,反映时代精神。侧重了这一方面,而忽略了古韵的留痕。从这一点来评价《钱塘里巷风情》的组画,这(指吴理人以笔墨来抢救文化遗产)是功不可没的。”    陈冰心教授指出的这点是非常必要的。   观照吴理人的所有作品,他作品里蕴含着可观的艺术、文化、史料价值。作为献身艺术,用笔墨来抢救母亲河的宝贵文化遗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有谁会不肃然起敬?   吴理人终究是幸运的,其实吴理人在早年就得到了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先生的支持与褒奖,在他仔细审视了吴理人几十年来辛勤创作的《钱塘里巷风情》画稿后,肯定了这些作品,还欣然挥笔为其画集题写了:“吴理人‘钱塘里巷风情”。    近年来,随着中国画艺术市场渐渐热闹起来。吴理人,这位中国画领域内继承吴越画派、以古运河为主要创作题材的中国民俗风情画家,由于他显著的艺术成就,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关注。并被书画界前辈所认可。不少高校邀请他讲课,聘任他为教授。然而他却因曾走过了一段坎坷的人生历程,更深刻地领悟到人生的价值,对生命和自然更加存有了一份敬畏之情。他视名利如浮云,三方常用的图章:“唯我天相许”、“画不远人”“守白”表明了他的心志与理想。   多年来,吴理人一直默默地沉浸在运河的创作过程中。   创作是孤独的,他说他甘于承受一切的痛苦。1999年,杭州日报以《画出醇厚温暖的记忆》为题首先报道了画家吴理人对艺术的诚挚和奉献精神。他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投入到对运河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艺术创作中,用笔墨来描绘运河之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00年都市快报和江南游报又以《师造化不囿自然,师传统不袭古人》《衣带渐宽终无悔》为题先后刊登了对他艺术的品评和他的艺术心路历程。吴理人不断探索用笔墨揭示往昔江南民居文化的亮点,被文化界和艺术界誉为“画说杭州第一人”。   他的作品风格鲜明、意韵丰厚,特别是其作品中体现的那种悠远而又古老、充满沧桑的运河古韵,使万千画迷陶醉其中。吴理人,以其非凡的创造力,将自然升华至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之中,依赖自己长久以来积存的民俗学养和扎实的笔墨功底、以及曲折的人生经历将自己完全交付给自然,借助笔墨谱写自己的生命创造,开创了当代乡土建筑民俗画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画幅之中那深刻的民族特性、民族情感和民族表现形式,使其作品充满了独具魅力的艺术神韵。   

  优秀的民俗风情画家   一朝艺成岂偶然!其实,吴理人的绘画艺术,在其年轻时候就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早年他几乎临摹了中国画坛上所有名流大师的精品佳作,十七岁临摹王石谷的长卷《竹林渔村图》,他的老师朱恒称赞说:“你已经中国美院毕业了”。他看中的不仅是吴理人的少年才华,还为他刻苦好学的精神所震慑。他还在吴理人当年临摹的山水长卷上称赞题曰:“临摹前人名作乃掌握传统技法之途径,凡用笔之刚柔粗细轻重虚实用墨之浓淡干湿泼惜积宿山川草木形象布局置陈位置悉酷肖摹之者锻炼心手者,也有照本摹拟参以化意在此卷吴君理仁(人)石谷之作却得残道人石(奚谷)之神味诚可喜也—”   朱恒先生有一颗爱才之心,他慧眼灼灼。几十年过去了,的确,在当代的中国画坛,可以说很少有哪位画家能象吴理人先生那样,对中国画的执著与追求有如此的痴心和忘我,他的写生稿数以万计,可谓“搜尽里巷打草稿”。至今,吴理人已结集出版了共20多本画集及杭州段“运河丛书”。“宿涨春流,晓日红千树,几度寻芳载酒来,自与春风遇。”如果说古人所云运河之畔“湖墅八景”芳踪难觅,那么吴理人运河题材组画,将让你重新领略一番“湖墅八景”过去的繁华胜景。这些作品都是他自我感受与客观景物相融合的产物,是“画因心而生”,物我合一的结果。   吴理人的绘画,最初从清代的“四王”入手,后追明代的沈周,元代的王蒙,宋代的巨然、董源等。后来又在名师顾坤伯、余任天、朱恒、孔仲起、包辰初先生的亲授下,技艺日渐成熟。在此不得不提到的是从他的画集《钱塘里巷风情》系列作品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吴理人突破传统技法而富有独特个性的笔意,这在当代的书画家之中已很少有的。原来吴理人自三岁始便受到家庭的熏陶开始临摹中国最传统的《芥子园画谱》。父亲是琴棋书画皆擅长的校长,长他十五岁的大姐是特级美术教师。大姐非常关心爱护他,经常带吴理人去中国美术学院、杭州书画社去观摩名人字画。因此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吴理人在绘画上自小便得到了正规而良好的培养,为他以后成长为一位优秀道地的中国民俗风情画家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挥之不去的运河情结   翻开吴理人的艺术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运河文化系列作品。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在于,作品是写实的,是他多年来不辞辛劳实地写生的成果。画面表现的物象皆源自于他的现实生活。   他从小生长在运河边,20多年来一直醉心于杭州运河系列民俗风情画创作,并把它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应尽的历史责任而乐此不疲。他到处写生,在写生中积累了大量的写生经验和写生作品。   他作画不是对真实民居、桥等景物的简单复制,没有完全拘泥于表面形似,而是求整体神韵。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此外,他很注重画面的气势和整体走向,但大块面的整体上又不乏精练的局部。其作品特有一种韵律和美感。这些作品无不表现出了自然的生机和意趣,并不是一套固定的表现套路去面对千变万化的运河景致,而是重视观察自然,在静观默察中去摸索适宜不同表现对象的形式与语言,因而其创作便具有了丰富变化的意趣和美感,绝不落于单调和死板。   二十多年来,他潜心研究运河风土人情,用笔墨丹青发掘有着厚重历史积淀的人文古迹。他创作的“湖墅八景”中《夹城夜月》颇能体现其水墨画扎实的传统功力和独具个性风貌的代表佳构。浓密的树阴更衬得民居显示一种温暖而古朴的感觉,而宁静而皎洁的月光洒在地面,一片霜白、气韵非凡、意境高清。构成了一个峻奇而清冷的画面;〈〈半道春红〉〉又突显江南春日草木华滋的瑰丽胜景;“运河拱宸风韵”中的〈〈富义仓〉〉再现当年的繁华盛景,给人无限遐思。   尽管吴理人熟谙传统笔墨技法,但为了恰如其分地表现母亲河质朴自然的古韵和风情万种,他不断地尝试着既把杭州运河边的民居的厚实感、体积感表现出来,又不破坏画面的整体基调,虚实结合,浑厚中有空灵;既体现了一种深远的意境,又突出了新颖的表现手法。不仅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不少光彩,也充分展示了画家对于画面的苦心经营。在创作过程中,他还根据画面,根据构图的需要,把物象进行取舍……使人从有限的画面空间进入到真实的广阔无限的天地,赋予观众极大的审美创造余地。他将传统笔墨融入现代人的话语情景中,注重传统的同时,更注重师法造化。吴理人创作的作品是为了让人感悟已经失去或即将消逝的一种历史文化氛围,一种中国传统的生活习俗。   用吴理人自己的话说,凭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为了尽一位画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一直坚持关注运河的保护以及中国城市和民俗的命运。这些作品,既重视构成法则的运用,又重视整体意境的营造,而在表现对象的写实刻画上力求真实精到,在气象意蕴上又努力营造苍茫境界,使写实与写意相结合,足见他对中国传统技法的理悟之深。   吴理人的民俗画构图注重层次,以气取胜,用笔坚劲,浓谈枯润多变流畅,还追求心理上、画面外的意境表现和精神升华。他强调自然而然、有感而发、用心写来、水到渠成。所以他的作品中始终充满了一股灵气。特别是作品中体现出的那种悠远而又古老的运河风韵,不仅与画家所选择的再现手法相得益彰,而且给人以无限美感与深远的记忆。那一幅幅长卷画,简直是自然的诗、是献给母亲河的歌—   


多年梦想,即将成真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事关中国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文明传承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2006年3月,全国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浙江省政协原主席刘枫等5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案: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应从战略高度,立即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   以书画形式记录运河风貌、追寻运河遗存,就是一种创新,就是一种积极回应《杭州宣言》的行动。   为此,浙江省政协文史委日前决定:由长期研究京杭大运河几十年的著名中国民俗风情画家、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吴理人主创,用写实的手法和独特的艺术语言,叙述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沧桑,全面展示京杭大运河的民俗风情,为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提供一种全新的视野—《京杭大运河民俗风情全景图》及其一系列作品和衍生作品。由中国民俗风情画家吴理人教授与历史学家、建筑学家、媒体记者组成3-5人的核心创作小组,不日将自杭州出发沿运河北上实地考察写生,用一年时间将该作品创作完成。   吴理人多年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   “我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一直生活在古运河畔,小时候,曾在运河里摸过螺蛳,游过泳,几十年来,我的画笔始终没有离开过运河。”吴理人说,创作完成《京杭大运河民俗风情全景图》是他儿时的梦想,他一定要用自己的全心去创作,为运河申遗做好他的本份。   得到这个好消息时,吴理人正在画室,挥笔作下了一幅即兴之作《源远流长》,来表达他的心情。   画面上吴理人用轻快的笔墨点垛出远山、民居、长鸣的鸿雁、树石掩映中飞流的瀑布……哦,对了,还有运河边停泊的小船,明天它将载着吴理人扬帆千里飘荡在这条连接中国大地的母亲河上去写生。去完成他多年的记载和还原古老运河民俗风情的梦想……    链接:吴理人个人艺术简历   吴理人,中国民俗风情画家、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美协浙江分会会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钱塘里巷民俗风情讲习会馆馆长、寒碧轩民俗书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   2002年10月,杭州出版社出版杭州历史上第一本纪录老街风情的画集《钱塘里巷风情》,被列入浙江省地方文献史料和中国方志,并被众多国家重要图书馆及国内大专院校图书馆收藏。   2004年10月,与西湖博览会和杭州邮票公司联合出版邮品集《跨越钱塘》,作为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指定礼品。   至今已陆续出版《杭州桥》、《杭州街巷》、《运河丛书》及即将出版的《杭州城市宝典》等二十多本书,这其中有半数以上的书画作品是以运河为题材的。   《樯橹之歌》湖墅八景,2004年杭州市墙体绘画比赛被评为一等奖。   2006年8月,半道春红等湖墅八景,被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制作成礼品扇赠送给出席开馆仪式的国家领导人和来宾。   2006年10月16日,《拱宸怀古》书画长卷参加北京通州世界申遗书画摄影展并收入《情系运河》大型画集。   《千年运河情》丝绸长卷被拱宸区政府在休博会上作为礼品馈赠,并被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收藏。   2006年8月,霞湾巷、香积寺巷等书画作品被人民日报出版社制作成明信片在全国公开发行。   2007年1月,拱宸桥等二十四幅作品被下城区政府制作成针雕大理石在游泳巷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