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导报]我们与西湖申遗
“西湖申遗的第一声春雷”
发布时间:2011-06-29 13:57:10
|
作者:
最早在1994年,国家文物局曾经将浙江的“良渚遗址群”列入“预备清单”。在当时,国内申报的竞争十分激烈,所谓的“预备清单”长达五六十处,各有优势,并始终处于调整中。
到1999年初,国家建设部建议把浙江的西湖、普陀山、雁荡山、楠溪江等四个风景名胜区列入“预备清单”。由于这些地方处于准备阶段,从当时形势看来,浙江想获得申请《世界遗产名录》突破,并不是两三年间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1999年初,导报记者撰写了长达数万字的 《杭州历史文化名城谈跨世纪发展》,以及几十张历史资料照片刊登于浙江省社科院的《观察与思考》上。文中呼吁称,在抢救杭州历史街区清河坊的同时,并提出西湖要申报世界遗产。
1999年9月16日,本报刊发《西湖何时能成为世界遗产》,详细阐述了世界遗产的申报条件,从“预备”到“正式”还有多远的路,杭州需要做哪些准备,并且在文章中提出非常重要的观点“从现在起,西湖要离世界遗产越来越近……西湖何时能称为世界遗产,将由杭州人民自己用行动来回答”。
很快,这一年的10月,《市场导报》与杭州市风景园林学会合作,举办了西湖申报世界遗产的第一次专家学者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大家一致认为杭州要想成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得到世界的公认,西湖必须成为世界遗产。
对于这样组织形式的研讨会,时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的李从军批示称,“浙江市场导报近年来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促进西湖申报世界遗产和建设文化大省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宣传报道,体现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意识,社会反响很好。望会后继续努力,为建设文化大省多作贡献。”
随后,时任全国人大常委、历史文化专家毛昭晰专门为本报撰写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功在千秋》。他表示,《市场导报》发起保护杭州河坊街和西湖申报世界遗产的舆论宣传,对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护并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杭州做了件好事。
时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的金庸听闻《市场导报》的报道后,当即为《市场导报》呼吁西湖申报世界遗产命笔题词:西子湖名扬天下矣——为浙江市场导报呼吁西湖申报世界遗产而书。
当天,《市场导报》继续刊发促进西湖申报世界遗产的第五篇报道《21处世界遗产将推向国际市场——西湖不能再错失申报良机》。
11月,《市场导报》再次邀请浙大学者畅谈西湖申报世界遗产。
1999年12月2日,当时杭州市的分管市长主持西湖申遗专家咨询会的召开,接见本报记者,感谢 《市场导报》等社会各界关心西湖申遗工作,并正式宣布,杭州启动西湖申报世界遗产程序。
后来,《市场导报》刊登了《从清河坊到世界遗产——专家、领导纵论城市化文化》一文,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郑孝燮、ICOMOS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罗哲文、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谢凝高、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从军、浙江省建设厅厅长陈继松、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阮仪三、浙江省社会学会联合会副主席连晓鸣等一一阐述了真知灼见。
中国“两院”院士、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原国家建设部副部长周干峙先生特意约见本报记者,动情地说,媒体的作用往往是十分有效的。
后来的《光明日报》称赞道,《西湖何时能成为“世界遗产”》的长篇通讯,无疑是西湖申报世界遗产的第一声春雷。
“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
但在当时,一个严峻的现实条件摆在浙江人面前:国家文物局正在重新设定“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将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认真考虑浙江省申报的6个项目,“杭州西湖·龙井茶”仅仅是争取列入“预备清单”的项目之一。
2000年2月,杭州市政府将西湖申遗工作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但是,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
这一年的2月,黄小杭起草《关于加快申报世界遗产 树立文化大省标志的意见建议》,在浙江省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作为民建浙江省委在大会上的发言,会后又以文件报送省委、省政府。张德江书记、鲁松庭副省长均作了批示,省委、省政府“两办”复函民建省委,此项工作已列入省委、省政府的调研课题和规划内容。新近通过的 《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争取有一处列入世界遗产的目标。
这份报告中,作者不无忧虑地写道,“近年来,国际上对中国‘遗产热’有所警觉,为防止应付式的制假,将更加严格把关。”
2002年,杭州调整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并开始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
在一片期待声中,新的情形又出现了。2003年10月,浙江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江南(浙江)水乡古镇(西塘、南浔、乌镇)、浙江青瓷窑遗址、良渚遗址、浙南木拱廊桥、西湖·龙井茶、宁波海上丝绸之路。
在2004年,国家文物局支持浙江的态度溢于言表。这一年,他们在给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浙江省委主委吴国华的《优先考虑浙江项目申报世界遗产》提案作过热情洋溢的答复:“浙江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化遗产资源。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有一处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局理解您对这一状况的焦虑,支持浙江省委、省政府申报世界遗产、建设文化大省的举措,也愿意加大对浙江省申报世界遗产的支持力度。”
但是,2005年的申遗项目时间表上,包括了河南殷墟、大熊猫栖息地、开平碉楼、福建客家土楼等等,浙江的申遗项目却不见踪影。
当时在浙江省文物局文物处主管申遗工作的杨新平对此解释称,浙江上报的六个项目都还存在诸多难题,其中最显著的包括:良渚的环境问题、西湖的环境和改动太多、古镇的真实性、旅游开发过度问题。另一方面,国家文物局当时极其重视杭州的大运河项目,但运河的保护情况一般,需要“花大力气整治”。
2005年以后,城市化进程与风景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杭州“桌面上的问题”。这一年,西湖风景名胜区首部总体规划获得国家批准,与总规、条例相配套的详规等也相继出台。
相应的保护承诺不断出现。
2006年8月,《杭州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对西湖等重点旅游区,将组织专家编制旅游容量人均规模指标的测算手册,实施最佳容量与极限容量控制措施。”
测算称,西湖景区的最佳客流容纳量是每年3000万人次左右。近年来,西湖景区的年客流量已逼近最佳客流容纳量,曾创下一天游客量200万人次的纪录。时任杭州市长的蔡奇提出,从保护的角度看,今后要适当合理控制进景区游客的规模。
到1999年初,国家建设部建议把浙江的西湖、普陀山、雁荡山、楠溪江等四个风景名胜区列入“预备清单”。由于这些地方处于准备阶段,从当时形势看来,浙江想获得申请《世界遗产名录》突破,并不是两三年间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1999年初,导报记者撰写了长达数万字的 《杭州历史文化名城谈跨世纪发展》,以及几十张历史资料照片刊登于浙江省社科院的《观察与思考》上。文中呼吁称,在抢救杭州历史街区清河坊的同时,并提出西湖要申报世界遗产。
1999年9月16日,本报刊发《西湖何时能成为世界遗产》,详细阐述了世界遗产的申报条件,从“预备”到“正式”还有多远的路,杭州需要做哪些准备,并且在文章中提出非常重要的观点“从现在起,西湖要离世界遗产越来越近……西湖何时能称为世界遗产,将由杭州人民自己用行动来回答”。
很快,这一年的10月,《市场导报》与杭州市风景园林学会合作,举办了西湖申报世界遗产的第一次专家学者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大家一致认为杭州要想成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得到世界的公认,西湖必须成为世界遗产。
对于这样组织形式的研讨会,时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的李从军批示称,“浙江市场导报近年来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促进西湖申报世界遗产和建设文化大省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宣传报道,体现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意识,社会反响很好。望会后继续努力,为建设文化大省多作贡献。”
随后,时任全国人大常委、历史文化专家毛昭晰专门为本报撰写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功在千秋》。他表示,《市场导报》发起保护杭州河坊街和西湖申报世界遗产的舆论宣传,对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护并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杭州做了件好事。
时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的金庸听闻《市场导报》的报道后,当即为《市场导报》呼吁西湖申报世界遗产命笔题词:西子湖名扬天下矣——为浙江市场导报呼吁西湖申报世界遗产而书。
当天,《市场导报》继续刊发促进西湖申报世界遗产的第五篇报道《21处世界遗产将推向国际市场——西湖不能再错失申报良机》。
11月,《市场导报》再次邀请浙大学者畅谈西湖申报世界遗产。
1999年12月2日,当时杭州市的分管市长主持西湖申遗专家咨询会的召开,接见本报记者,感谢 《市场导报》等社会各界关心西湖申遗工作,并正式宣布,杭州启动西湖申报世界遗产程序。
后来,《市场导报》刊登了《从清河坊到世界遗产——专家、领导纵论城市化文化》一文,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郑孝燮、ICOMOS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罗哲文、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谢凝高、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从军、浙江省建设厅厅长陈继松、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阮仪三、浙江省社会学会联合会副主席连晓鸣等一一阐述了真知灼见。
中国“两院”院士、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原国家建设部副部长周干峙先生特意约见本报记者,动情地说,媒体的作用往往是十分有效的。
后来的《光明日报》称赞道,《西湖何时能成为“世界遗产”》的长篇通讯,无疑是西湖申报世界遗产的第一声春雷。
“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
但在当时,一个严峻的现实条件摆在浙江人面前:国家文物局正在重新设定“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将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认真考虑浙江省申报的6个项目,“杭州西湖·龙井茶”仅仅是争取列入“预备清单”的项目之一。
2000年2月,杭州市政府将西湖申遗工作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但是,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
这一年的2月,黄小杭起草《关于加快申报世界遗产 树立文化大省标志的意见建议》,在浙江省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作为民建浙江省委在大会上的发言,会后又以文件报送省委、省政府。张德江书记、鲁松庭副省长均作了批示,省委、省政府“两办”复函民建省委,此项工作已列入省委、省政府的调研课题和规划内容。新近通过的 《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争取有一处列入世界遗产的目标。
这份报告中,作者不无忧虑地写道,“近年来,国际上对中国‘遗产热’有所警觉,为防止应付式的制假,将更加严格把关。”
2002年,杭州调整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并开始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
在一片期待声中,新的情形又出现了。2003年10月,浙江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江南(浙江)水乡古镇(西塘、南浔、乌镇)、浙江青瓷窑遗址、良渚遗址、浙南木拱廊桥、西湖·龙井茶、宁波海上丝绸之路。
在2004年,国家文物局支持浙江的态度溢于言表。这一年,他们在给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浙江省委主委吴国华的《优先考虑浙江项目申报世界遗产》提案作过热情洋溢的答复:“浙江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化遗产资源。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有一处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局理解您对这一状况的焦虑,支持浙江省委、省政府申报世界遗产、建设文化大省的举措,也愿意加大对浙江省申报世界遗产的支持力度。”
但是,2005年的申遗项目时间表上,包括了河南殷墟、大熊猫栖息地、开平碉楼、福建客家土楼等等,浙江的申遗项目却不见踪影。
当时在浙江省文物局文物处主管申遗工作的杨新平对此解释称,浙江上报的六个项目都还存在诸多难题,其中最显著的包括:良渚的环境问题、西湖的环境和改动太多、古镇的真实性、旅游开发过度问题。另一方面,国家文物局当时极其重视杭州的大运河项目,但运河的保护情况一般,需要“花大力气整治”。
2005年以后,城市化进程与风景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杭州“桌面上的问题”。这一年,西湖风景名胜区首部总体规划获得国家批准,与总规、条例相配套的详规等也相继出台。
相应的保护承诺不断出现。
2006年8月,《杭州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对西湖等重点旅游区,将组织专家编制旅游容量人均规模指标的测算手册,实施最佳容量与极限容量控制措施。”
测算称,西湖景区的最佳客流容纳量是每年3000万人次左右。近年来,西湖景区的年客流量已逼近最佳客流容纳量,曾创下一天游客量200万人次的纪录。时任杭州市长的蔡奇提出,从保护的角度看,今后要适当合理控制进景区游客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