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谊报]引导民企做强实体经济
发布时间:2012-10-10 10:17:11
|
作者: 省政协原副主席、民建省委会名誉主委 程炜
国家工商行政局最近公布的数据表明,目前,全国共有非公有制企业1012万户,个体工商户3756万,从业人员近2亿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创造了近90%的新增就业岗位。非公有制经济中极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它们已经不是过去的“有益补充”,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逐步被人们认识,大家都能列举几条,诸如,安置劳动就业,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增加财政收入,方便群众生活,等等。但是,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自从民营经济进入市场经济后,给市场繁荣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它打破了垄断,促进了竞争,改变了死气沉沉的局面,提高了工效,推进了城市化建设步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新时代。但是前进道路也是不平坦的。今年以来,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较多的困难。中小民营企业当前面临市场疲软,外贸订单减少、生产任务不足、库存增多、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这些困难是各种因素叠加而成的。既有民营经济自身的原因,也有客观环境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和关注。指出,我们既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应对准备。也要看到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坚定做好经济工作信心,促进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各部门、各单位和经济学家纷纷建言献策,提出各种扶持解救方案。有专家指出,要让资本回归实体,通过“放、扶、逼”的结合,促进实体经济做精做强做大。这个意见切中时弊,很有针对性。我的体会是: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实现劳动就业最大的载体。有人称,实体兴则国家强、人民富,实体不牢,地动山摇。这话是有道理的。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就是支持他们做强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民营企业创业基地。
所谓“放”,就是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切实贯彻实施国务院两个“36”条。2005年国务院就颁布了鼓励个体经济发展36条,但是几年过去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某些部门对民营经济存在歧视,设置了一些障碍,使民营企业较难进入垄断行业的领域,遭到了“弹簧门”、“玻璃门”的尴尬局面。民营资本只能停留在低端产业领域残酷竞争。2010年国务院又出了“新36条”,并相继出台实施细则,这表明了中央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两个依法保护”的决心,要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保障投资者正当合法权益。有人认为,这是为了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得已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这是误解。这是长期必须坚持的正确方针。
众所周知,三驾马车拉动了经济发展,投资拉动是其中一条重要渠道。投资有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应该是多渠道的。现在民间资本很充裕、有能力,如果把它们吸引过来,投入到国家最急需的方面去,这样既激活了民间资本,又解决了国家建设所需,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如果民营经济投资渠道狭窄,投资难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出现将资金抽走游离实体经济,去从事炒股、炒房、炒煤等,造成城市产业空心化的严重后果。应该站在全局立场上,从“三个有利于”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问题。
所谓“扶”,就是要减税减费减负,少取多予,减轻民营企业负担。最近,国务院已出台进一步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业税改征所得税的试点范围。这是一项利好的政策,除减税外还应该简化审批环节和手续,相应降低收费标准,取消不合理收费,以放水养鱼,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改善基础设施。要通过金融改革试点,规范金融秩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搭建适应中小微企业的各种融资平台,建立健全便捷、快速、优惠、安全的融资渠道,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所需要资金。改变目前融资难、融资贵、融资乱的状况。
所谓“逼”,就是以凤凰涅槃、市场倒逼机制,促进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二次创业”。在转型升级中,政府的支持是不可少的,政府要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提振企业信心。但是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因为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要迎难而上,主动应对,按照省委提出的“强工业、兴实体、拓市场、促外贸”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低端产品。舍不得割弃眼前一点利益,还在犹豫不决,只会贻误时机,造成被动和损失,为此建议企业必须做到。
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明确企业发展定位、目标和方向,力争做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加大科研投入,重视引进、培养中高端人才,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专利的核心技术,建立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共同攻关、利益共享的机制。
在转型升级中传统产业并不是不好,传统产业也是人民生活所必需的,关键是要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加以改造和提升。战略性新兴产品是发展的方向,企业要衡量自身条件,审时度势郑重抉择,切记盲目跟风。盲目多元化,不如专心做强本业。
要用低碳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发展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保护好生态环境。
要真心实意依靠员工、尊重员工、关爱员工,建立重大问题和员工协商制度,充分发挥员工创造性、积极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结成命运的共同体。
建立现代企业经营制度和科学决策机制,牢固确立诚信为本、以质取胜的理念,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以不断创新和优质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树立与中国共产党“同心”思想,做到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担当社会责任。为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新浙江,积极贡献力量。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逐步被人们认识,大家都能列举几条,诸如,安置劳动就业,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增加财政收入,方便群众生活,等等。但是,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自从民营经济进入市场经济后,给市场繁荣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它打破了垄断,促进了竞争,改变了死气沉沉的局面,提高了工效,推进了城市化建设步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新时代。但是前进道路也是不平坦的。今年以来,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较多的困难。中小民营企业当前面临市场疲软,外贸订单减少、生产任务不足、库存增多、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这些困难是各种因素叠加而成的。既有民营经济自身的原因,也有客观环境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和关注。指出,我们既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应对准备。也要看到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坚定做好经济工作信心,促进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各部门、各单位和经济学家纷纷建言献策,提出各种扶持解救方案。有专家指出,要让资本回归实体,通过“放、扶、逼”的结合,促进实体经济做精做强做大。这个意见切中时弊,很有针对性。我的体会是: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实现劳动就业最大的载体。有人称,实体兴则国家强、人民富,实体不牢,地动山摇。这话是有道理的。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就是支持他们做强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民营企业创业基地。
所谓“放”,就是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切实贯彻实施国务院两个“36”条。2005年国务院就颁布了鼓励个体经济发展36条,但是几年过去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某些部门对民营经济存在歧视,设置了一些障碍,使民营企业较难进入垄断行业的领域,遭到了“弹簧门”、“玻璃门”的尴尬局面。民营资本只能停留在低端产业领域残酷竞争。2010年国务院又出了“新36条”,并相继出台实施细则,这表明了中央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两个依法保护”的决心,要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保障投资者正当合法权益。有人认为,这是为了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得已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这是误解。这是长期必须坚持的正确方针。
众所周知,三驾马车拉动了经济发展,投资拉动是其中一条重要渠道。投资有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应该是多渠道的。现在民间资本很充裕、有能力,如果把它们吸引过来,投入到国家最急需的方面去,这样既激活了民间资本,又解决了国家建设所需,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如果民营经济投资渠道狭窄,投资难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出现将资金抽走游离实体经济,去从事炒股、炒房、炒煤等,造成城市产业空心化的严重后果。应该站在全局立场上,从“三个有利于”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问题。
所谓“扶”,就是要减税减费减负,少取多予,减轻民营企业负担。最近,国务院已出台进一步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业税改征所得税的试点范围。这是一项利好的政策,除减税外还应该简化审批环节和手续,相应降低收费标准,取消不合理收费,以放水养鱼,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改善基础设施。要通过金融改革试点,规范金融秩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搭建适应中小微企业的各种融资平台,建立健全便捷、快速、优惠、安全的融资渠道,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所需要资金。改变目前融资难、融资贵、融资乱的状况。
所谓“逼”,就是以凤凰涅槃、市场倒逼机制,促进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二次创业”。在转型升级中,政府的支持是不可少的,政府要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提振企业信心。但是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因为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要迎难而上,主动应对,按照省委提出的“强工业、兴实体、拓市场、促外贸”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低端产品。舍不得割弃眼前一点利益,还在犹豫不决,只会贻误时机,造成被动和损失,为此建议企业必须做到。
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明确企业发展定位、目标和方向,力争做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加大科研投入,重视引进、培养中高端人才,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专利的核心技术,建立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共同攻关、利益共享的机制。
在转型升级中传统产业并不是不好,传统产业也是人民生活所必需的,关键是要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加以改造和提升。战略性新兴产品是发展的方向,企业要衡量自身条件,审时度势郑重抉择,切记盲目跟风。盲目多元化,不如专心做强本业。
要用低碳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发展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保护好生态环境。
要真心实意依靠员工、尊重员工、关爱员工,建立重大问题和员工协商制度,充分发挥员工创造性、积极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结成命运的共同体。
建立现代企业经营制度和科学决策机制,牢固确立诚信为本、以质取胜的理念,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以不断创新和优质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树立与中国共产党“同心”思想,做到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担当社会责任。为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新浙江,积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