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媒体报道
我的位置:主页  > 宣传教育 > 媒体报道
[联谊报]吃饭问题,不能轻视
发布时间:2014-01-16 15:03:02
  |  
作者: 通讯员 别蒙 本报记者 徐建平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自古盛产粮食的浙江现在成为中国的粮食主销区—— 
    吃饭问题,不能轻视

  省政协委员钱前:
  在杭嘉湖、宁绍平原再建“天下粮仓”
  我省自古就是盛产粮食的鱼米之乡,诸暨一个县都曾有“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的说法,但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我省粮食生产能力退化,已成为中国的粮食主销区。
  “粮食安全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在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高位震荡、未来仍可能反复出现的情况下,对人多地少的浙江来说,农业特别是粮食这个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省政协委员钱前建议,在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再建中国“天下粮仓”,确保我省粮食安全。
  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必然需求
  “再建中国‘天下粮仓’是确保我省粮食安全的必然需求”。钱前说,目前东北大米在浙江外调粮食中已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占到浙江口粮市场1/3以上。虽然我省可以从东北等地调入大米,但东北水稻种植主要依靠地下水浇灌,而东北整体还是水资源缺乏地区,长期大规模利用地下水生产水稻,将产生严重的生态后果。我省长期依赖东北大米的“北粮南运”模式来确保粮食安全保障的途径可能将难以为继!
  钱前说,大米是全球过半人口的主要粮食,大米价格走向至关重要。2008年,大米价格飙升带动其他主要粮食价格上涨,从而爆发了全球食品危机,很多国家也因此出现骚乱和政治动荡。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2012年进口精米260万吨,成为世界第二大稻米进口国。我省是我国五大进口稻米消费地区之一,杭嘉湖、宁绍平原再建中国“天下粮仓”将是维护世界粮食市场稳定的意义所在。
  “再建中国‘天下粮仓’,也是建设‘美丽浙江’的必然需求”。钱前认为,我省工业化程度较高,但相当一部分企业集中在技术水平低、高污染、高能耗的化工、造纸、印染、电镀、制革和冶炼等产业,“三废”排放不仅污染环境,还导致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土地生产能力退化。因此,杭嘉湖、宁绍平原再建中国“天下粮仓”,打造优质、生态粮食生产区将再现“千里嘉禾”的田园风光,更是建设“美丽浙江”的抓手所在。
  再建“天下粮仓”优势明显
  “在杭嘉湖、宁绍平原再建‘天下粮仓’优势明显”,钱前分析说,一是有历史沿革,我省有着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早在7000年前已开始种植水稻,杭嘉湖平原自六朝以来便是皇家和军队用粮的主要来源;二是资源禀赋好,杭嘉湖、宁绍平原地处亚热带,光、温、水气等自然条件优越,农作物生长季节长,可一年多熟,土地经过几千年的耕作,地力肥沃,熟化程度高,农田基本建设基础较好,区域内地势平坦,适合机械化耕作;三是有科技支撑,区域内坐落着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宁波市农科院、嘉兴市农科院等科研、高校机构,凝聚了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水稻科研工作者,研究实力强劲,研究成果独树一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四是生产能力强,2012年宁绍平原,“甬优12号”百亩方均产达到963.65公斤,最高亩产1014.3公斤,创下全国百亩方平均亩产最高纪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也意味着该区域土地生产潜力大,1亩地的产量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
  面临的问题也要正视
  “但我们也要看到在杭嘉湖、宁绍平原再建‘天下粮仓’的不利因素”,钱前分析说,一是耕地面积减少,位于浙北的杭州、宁波,是耕地资源流失较快的地区并呈加剧态势,经济水平、城镇化水平高,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城镇用地的扩张,交通、住宅等各种用地需求量的不断扩大,加剧了耕地的非农化;二是产地环境污染,据测算,湖州和嘉兴地区的土壤重金属为轻度污染,而杭州、绍兴、宁波等地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为警戒级;三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水稻生产效益远低于别的经济作物;四是粮食规模化经营水平低,对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不利。据统计,2010年全省种粮大户(全年种粮20亩及以上)种植面积为316.21万亩,占全省粮食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仅为16.5%,其主要原因是土地流转较难。此外,还有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减少,良种良法不配套,技术到位率较低,主导品种不突出等问题。
  保田重科技再建“天下粮仓”
  钱前建议,以确保耕地面积为核心、以科技支撑为引擎、以粮食功能区建设为平台,全面推进杭嘉湖、宁绍平原再建“天下粮仓”。
  为了确保耕地面积,要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地关系,增加农业投资、提高耕地质量;科学规划耕地,努力提高耕地的比较经济利益;在推进城市化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对耕地的保护,控制城镇的扩张速度,以内涵式的发展模式建设城镇,注重小城镇的发展质量,建设精品型小城镇;加强土地整理与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投入,加强农田环境保护以增加耕地的有效供给。
  注重科技,加大优质、高产和抗性好的水稻新品种选育的投入,尤其是加大种质资源创新等基础性研究的投入;以节约农业和循环农业为目标,加大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和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的投入;加大污染土地修复技术的研发,以恢复土地的生产能力;加大水稻栽培技术,尤其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研发,以缓解劳动力结构性减少所带来的困境。
  做好粮食功能区建设,保护和提高粮食产能。要建设高标准农田,通过大兴水利、培肥地力,提高耕地产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复种指数,建立合理的农作物轮作制度,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严格控制和禁止新污染源产业在稻米功能区内建设,并及时做好功能区周边环境监测;通过良种和技术服务等,实现农业增产增效。
  此外,还要遏制种植水稻比较效益下降的趋势,增加农业补贴,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大补偿力度,促使农业生产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主产区财力水平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充分利用好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适应规模经营的要求和趋势,发展农业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省政协委员王志良:提倡藏粮于民
  “这些年粮食连年丰收,农户储粮越来越少,当遭遇粮食歉收或大的灾害时,一旦市场供应减少或价格异常上涨,容易引发抢购甚至恐慌,从而威胁社会稳定”,省政协委员王志良建议,藏粮于民,发挥保障粮食安全的积极作用。
  我国粮食储备由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农户存粮三部分组成。国家逐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并出台政策保障,激发了农民卖粮的积极性,农民留粮少。农民储粮方式落后,损失率高,家庭存粮的意愿正在逐年下降。国家粮食局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近年来有61%的农户储存只够7个月所需的口粮,有10%的农户存粮只够维持3个月的消费需求,另有29%的农户甚至不存粮或很少存粮。
  “由于农民在粮食产后储藏、运输等方面的不科学,我国粮食产后损失达8%至10%,导致一些农户丧失了存粮的积极性”,王志良建议,政府部门可以向农民宣传推广一些简易科技知识,加强对农户储粮装具使用技术的指导,加强农户科学储粮知识培训,逐步建立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服务体系。
  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民间储备都已纳入国家粮食储备计划,美国农场储粮占总仓储能力的58%。王志良说,现在政府对农民种粮发放多种补贴,建议政府可以对种粮大户探索补贴储粮。农民家庭储存一定数量的粮食备灾备荒是我国的传统习惯,倡导“藏粮于民”具有比较好的基础,符合我国农村实际和农民的习惯思维,作为职能部门应该大力宣传,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省政协委员马梅芝:推广粮食订单质押贷款
  衢州市在全省率先探索粮食订单质押贷款,有效破解了种粮大户融资难题。省政协委员、衢州市副市长马梅芝建议,让这个金融产品更好地为粮农服务,稳定和促进粮食规模化生产。
  2009年,常山县在推进粮食生产过程中,针对种粮大户呼声强烈的种粮缺资金、贷款担保难等问题,出台相关办法规定:种粮面积在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和粮食专业合作社,可以用种粮直补资金、奖励资金和粮食收购订单,向县农村信用联社申请质押担保贷款,原则上每亩可贷600元,贷款利率按银行基准利率计算。2011年开始,衢州市在总结常山县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推行粮食订单质押贷款。
  “建议相关部门紧密配合,推动粮食订单质押贷款不断完善,为全面推进、更大发展创造条件”,马梅芝说,一是建议粮食部门取消发放预购定金,财政部门将原预购定金贴息转为粮食订单质押贷款贴息,把解决粮农生产资金的职能回归金融部门,理顺关系,增加粮食贷款数量。二是推广粮食收购非现金结算,进一步降低农村信用社粮贷风险。发挥粮食风险补偿金和保险在补偿粮食贷款金融风险中的作用,给农村信用社吃下“定心丸”。三是扩大粮食订单质押贷款的范围和期限,由省有关部门出台管理办法,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大力推进我省粮食生产向规模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