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媒体报道
我的位置:主页  > 宣传教育 > 媒体报道
[人民政协报]各民主党派市委为杭州拓展金融发展空间建言
练就“勇立潮头 奋楫扬帆”的真本领
发布时间:2017-04-19 15:21:40
  |  
作者: 本报记者 李宏 通讯员 刘建华
    金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杭州“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的龙头效应初步显现,“不仅直接大幅提升了经济产出水平,还大力助推了实体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民革杭州市委在提案中说得明白。
    在刚刚结束的杭州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不少民主党派市委把关注的目光聚焦于金融发展,纷纷通过集体提案的形式为杭州金融布局建言献策。
    弄潮儿向涛头立
    G20后峰会时期,布局金融产业发展,为杭州打造世界名城提供坚实保障。
    杭州的“小镇现象”很能说明问题。“截至2016年11月末,共有银证保金融机构449家。在近年涌现出的许多特色小镇中,属于金融类的小镇就有不少,比如基金小镇、西溪谷互联网小镇、运河财富小镇等,尤其是私募股权基金已经占了全省的半壁江山”。民革杭州市委的调研数据说明了这一点。
    布局未来金融产业发展,也具有现实紧迫性。民建杭州市委直言,目前有些政策并没有在具体方面落地并为新金融企业起到推动作用。近年来各地城市不断加大对新金融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杭州市陆续出台了不少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扶持政策,但是涉及工商、经信等部门的部分,存在着认知不一致、执行落地难的问题。
    提出问题的同时,如何避免这些问题,不少党派都有自己的思考。
    构建新金融生态圈
    基于机遇、挑战并存,浙江省和杭州市提出,在“十三五”时期联手打造钱塘江金融港湾。金融布局以钱塘江命名,显示政府搏击风浪、勇立潮头的气概和决心,致公党杭州市委如此解释。民革、民建、致公党市委在提案中都表示,通过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将拓展杭州金融发展空间,极大增强杭州金融集聚与辐射效应。
    钱塘江金融港湾主要将以杭州钱江新城和钱江世纪城为中心,向沿江两岸成片扩展,构建起金融机构总部、金融要素市场、私募基金、互联网金融、金融大数据产业协同发展的财富管理产业链和新金融生态圈。
    民建杭州市委建议,尽快组建“钱塘江金融港湾发展局”,选拔和充实优秀金融管理人才,明确金融港湾管理机构的性质和权责,借鉴伦敦金融城和深圳沿海等地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金融业界和地方政府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理机制。
    同时,建议高度重视金融人才的集聚,整合浙江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的金融专业教育及培训资源,从当地优秀的新金融企业中选拔金融人才,筹建“钱江新金融智库”,搭建沟通平台和渠道,为港湾建设的政策制定、行业发展、业态监管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
    对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民建杭州市委建议,金融港湾建设过程中要强化风险防控,严格准入管理,加强风险监测和评估,促进金融市场规范有序发展;要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尽快推进以征信系统为核心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分支机构在杭的优势,加强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协作,依法保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要以金融创新先行先试为重点,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手段,配合推进金融执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加快推进金融国际化不能一蹴而就
    加快推进金融国际化是杭州打造世界名城的重要内容。
    为此,民革杭州市委建议:扩大金融双向开放,提高金融国际化水平。一是积极引进境外金融机构和战略投资者,从以财税支持为主,向人才、信息、产业链全方位支持转变,促进更多国外金融企业来杭落户。二是鼓励本土企业使用人民币在境外通过设立、并购、参股等方式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推动设立海外投资基金,为杭州企业海外投资、并购提供投融资服务。
    民建杭州市委同样建议,大力发展边际成本较低的互联网金融,降低普惠金融运营成本,拓展普惠金融覆盖范围;充分发挥“浙江股权交易所”等交易平台的功能,创新发展各类新兴要素交易平台,构建完善的要素交易市场体系。
    致公党杭州市委则建议,促进国际“金融科技”平台建设,形成金融科技和私募基金产业集群效应。同时,利用基金小镇和“西湖对冲峰会”优势,推动和鼓励天使投资、股权投资、对冲基金等新金融体系与海外的金融机构交流合作,提升国际投融资能力。
    加快推进金融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考虑充分对接国家战略,先形成区域金融中心。民革杭州市委认为,杭州应当采取城市—区域、城市—城市的合作战略,抓住当前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机遇,做大经济总量。同时借助长三角经济、金融的整体实力,在长三角金融区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杭州金融的集聚和辐射作用。
    对此,民建杭州市委有共鸣:杭州要积极对接和实施钱塘江金融港湾发展规划,突出发展重点,坚持错位发展,并注重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无缝对接、有机结合,通过国家战略进一步促进各种金融要素资源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