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1月26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发布时间:2015-12-09 14:53:02
|
作者:
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浙江实际,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开创浙江发展新局面
1.“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按照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部署,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二五”规划目标即将胜利实现。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打好以治水为突破口的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全省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2000美元,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欠发达县成功“摘帽”。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创业就业形势良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居全国前列,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全面消除,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地表水和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建设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一步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实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党员干部精气神明显提升。
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确立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引领和统揽各方面工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浙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2.“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改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
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转型升级已经找到跑道、见到曙光,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转型升级尚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够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承载力下降;人口老龄化压力加大,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任务还比较重;金融、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网络等领域潜在风险隐患较多,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持社会大局稳定面临新的挑战。
综合判断,“十三五”是我省强化创新驱动、完成新旧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期,是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期,是加强制度供给、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期,是协同推进“两富”“两美”建设、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关键期,是防范化解风险矛盾、夯实长治久安基础的关键期,既面临重大战略机遇,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3.“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为新使命,以“更进一步、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为总要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紧扣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一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必须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确保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大统筹协调发展力度,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推动发展迈上新台阶。
“八八战略”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浙江实践的根本遵循,是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总路径,是引领我省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金钥匙。必须始终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工作稳定性和连续性,提高工作系统性和创新性,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4.“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今后五年,要确保实现已经确定的“四翻番”目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更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制造业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农业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产业新业态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现代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投资效率明显上升,消费贡献明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率先进入全国创新型省份和人才强省行列。
——城乡区域更协调。全省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差距进一步缩小。县县全面建成小康,确保一个也不掉队。
——生态环境更优美。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黑臭河和地表水劣Ⅴ类水质全面消除、八大水系水质基本达到或优于III类水,PM2.5浓度明显下降,浙江的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山更绿。
——人民生活更幸福。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就业质量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低保水平逐步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治理体系更完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社会治理更高效。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5.“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本要求。
——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在打好浙商回归、“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四边三化”“一打三整治”、市场主体升级、小微企业成长、七大万亿产业培育和特色小镇建设等组合拳基础上,把握发展环境新变化,积极谋划新的实招硬招,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
——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发挥全面深化改革的探路者作用,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对外开放新优势,切实打开释放经济发展潜力的通道。
——遵循市场规律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空间。善于运用市场思维,把握市场规律,顺应市场需求、市场结构和市场动力的趋势性变化,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进国际国内联动、网上网下融合,构建有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市场体系,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持续增强浙江经济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集中力量办好既该干又能干成的大事。尽一切努力全面落实国家战略举措,办好G20峰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区、都市区和生态功能区建设,全力打造支撑发展动力转换的战略大平台,大力培育支撑未来发展的大产业,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大事,全面提升浙江发展水平。
——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富省、绿色惠民,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构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加快建设美丽浙江。
——推进具有浙江特色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全面深化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建设,充分发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推进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努力打造社会活力最强、社会秩序最优、社会风气最正的省份。
——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狠抓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大力培育好班长好班子好梯队,打造一支过得硬打胜仗的“狮子型”团队,带领全省人民更广泛地参与改革发展全过程,让全社会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智慧竞相迸发,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列为首位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布局。高水平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打造创新大平台,努力建成综合创新能力全国领先、信息经济全球领先的杭州“硅谷”。支持宁波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其他都市区和设区市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能级科创平台,支持科技、产业基础较好的县市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全面提升全省创新能力。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科技活动全覆盖,推进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创新利益共同体,继续大力引进大院名校和国外创新资源共建创新载体,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创新领域国家实验室在我省落户。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动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政府科技投入机制,提高软性投资比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加强对创新产品市场拓展、首台(套)高端装备应用的扶持,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推进科技计划体系、科研人员评价制度、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加快建设网上网下结合、省市县一体的科技大市场,搭建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和交易平台,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精准对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联动推进质量强省、标准强省和品牌强省建设,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2.大力推进产业创新。着力培育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大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万亿产业,做强做精丝绸、黄酒、茶叶等历史经典产业,着力把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为万亿产业。组织实施万亿产业发展规划,创新产业引导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产业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高标准建设好聚焦万亿产业、兼顾历史经典产业的特色小镇,突出产业高端要素集聚特色,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切实推动产业创新落地。加大省级产业集聚区创新提升力度,突出核心区块建设,加快打造大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坚守耕地红线,实施千万亩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升级版,增强主要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农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和农业技术创新,发展现代种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信息科技、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创新中心,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以国内和国际市场引领制造业提升,提高浙江制造产品品质,打响浙江制造品牌。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谋划实施智能化改造工程,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加快“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转型。推进互联网和制造业统筹发展,发挥互联网拓市场促发展的平台和渠道作用,推动制造方式和营销方式变革。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推进传统块状经济整治提升,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切实消除环境污染、安全生产和治安隐患,加快发展成为具有稳定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提升发展金融、信息、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养老、家政、教育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以流通业变革带动生产方式变革。深化各类服务业改革试点,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促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积极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浙江“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特色明显、全国领先的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创新、智慧物流、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推广新型孵化模式,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办好世界互联网大会,注重发挥其综合效应。
3.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创新。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建立健全“四张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提升政务服务网功能,积极推进政事分开改革。全面推进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健全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等体制机制。落实中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各项举措,完善公开透明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健全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机制,深化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建立全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化解产能过剩,加大依法推进企业破产重整重组力度。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大省市县国有资本、资源整合力度,推进国有资本向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集聚。以资产证券化为重点,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打造一批引领转型升级、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有企业集团。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国有资本投融资和运营平台。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进经营性资产统一监管,有效整合监督资源,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再造民营经济新优势。继续深入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发挥浙商总会力量和作用,拓展浙商回归领域,提升浙商回归规模和质量。大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继续推进市场主体升级,深入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促进小微企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推动全省中小微企业总量持续扩大、效益持续提升、贡献持续增强。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全面放开竞争性行业和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消除民间资本进入的各种隐性壁垒,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提升民营企业家素质,大力培育新生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引导民营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实质性减轻企业负担。
推进金融创新发展。着眼于打开资本对接创新创业通道,整合各类金融资源要素,在创新创业活跃、金融资本密集的区域打造若干资本集聚转化大平台。加快民营银行设立步伐,加大地方金融法人机构改革重组力度。深化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各类金融改革专项试点,构建面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体系、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科技金融体系和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大力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推动更多企业上市和挂牌,推动上市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做强做大。大力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加快巨灾保险等政保合作项目实施。构建地方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金融环境。
4.充分释放有效需求新潜能。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扩大服务消费,稳定住房消费,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和结构升级。完善促进消费政策体系,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重点规划实施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城乡统筹、生态环保、公共服务五大领域重点项目。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投融资平台改造整合提升,积极构建政府资产证券化、政府投资基金、政府投资公司等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和资本运作机制。全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式,激发民间投资新活力。
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培育外贸新业态,推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出口优势,巩固传统市场,开拓多元新兴市场,不断提升我省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
5.全面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谋划实施万亿综合交通工程,高标准构建支撑都市经济、海洋经济、开放经济、美丽经济发展的四大交通走廊,形成水陆空多元立体、互联互通、安全便捷、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省域城际高速铁路建设,努力打造省会到设区市1小时交通圈,拓展出省铁路通道,加快形成覆盖全省、衔接紧密的铁路网。统筹推进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协调发展,加快实现陆域县县通高速,不断完善公路网络结构。加强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港区开发,加快建设疏港物流大通道,深入实施内河水运复兴行动计划,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构建水陆、江海、海河、海铁等多式联运体系。制定实施地方航空发展规划,统筹推进航空枢纽、干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的机场网络,努力建设全省1小时空中交通圈。深化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运用,构建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供应优化的现代能源体系,探索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试点。加强沿海平原骨干排涝工程、主要江河治理、水库枢纽、引调水、滩涂生态围垦、流域系统治理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全省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和海洋河湖生态健康体系。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无线网络服务开放共享。切实加强农村交通、环保、信息、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切实增强发展整体性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展空间,在补齐短板中增强后劲。
1.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全省一张图一盘棋要求,编制省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推进“多规合一”,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塑造以海洋经济区、四大都市区、生态功能区为基本架构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大力推进海港、海湾、海岛“三海联动”,打造覆盖长三角、辐射长江经济带、服务“一带一路”的港口经济圈,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上新台阶。以宁波舟山港为龙头,大力整合全省海港资源,促进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一体发展,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打造全球一流的现代化枢纽港和国际港航物流中心。大力发展湾区经济,统筹推进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瓯江口等湾区保护和开发,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协同推进湾区基础设施互联、沿湾产业提升、湾区新城建设,打造陆海统筹发展的战略支点、港产城融合的战略基地和海洋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加强重要海岛开发和无居民海岛保护利用,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港口物流、绿色石化、船舶制造、海洋旅游等产业。着力构建浙江渔业海外平台,不断做强远洋渔业。
编制实施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规划纲要,加快提升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都市区对全省转型升级、创业创新的核心带动作用。加强都市区内部轨道交通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动各类公共交通“零距离换乘”,加快实现都市区通勤一体化。建立健全都市区协调发展机制,引导都市区内部产业转移和园区合作共建,努力在空间布局优化、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保、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探索推进电信服务同城化、金融服务同城化。
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生态功能区布局。突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适时扩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以钱塘江、瓯江等主要水系为轴带,加强上下游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和联合监管,协同发展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生态经济,沿江布局以山水田园城镇为支撑的生态城镇体系,打造连接海洋经济区、都市区的生态廊道和开放合作通道。坚持陆海统筹,实施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计划,加大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力度,打造滨海生态走廊,构筑坚实的海洋蓝色生态屏障。
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丰富协作内涵,完善协作平台,创新协作机制,实施产业平台建设、绿色经济发展、群众增收共享、人才智力合作和浙商助推发展等行动计划,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发展。
2.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启动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修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功能等级。全面提升四大都市区核心区综合能级,发展壮大省域中心城市,推进设区市城区与周边县市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因地制宜实施“一城数镇”“小县大城”建设,积极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科学编制村庄规划,积极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特色村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点布局,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全面推进城乡建设转型,积极建设美丽、智慧、人文城乡。继续强势推进“三改一拆”,注重拆改结合,强化依法治违的长效机制,县县实现基本无违建,建成基本无违建省。持续深化“四边三化”,沿边沿线脏乱差问题彻底消除,建成覆盖全省、环境优美的绿道网、景观带、致富线。深入实施交通拥堵治理工程,实现全省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明显改观。推进城市设计、村庄设计全覆盖,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乡形态,全面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复兴老城功能,挖掘众创空间资源,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大力改造城中村,加强农房设计,建设“浙派民居”,全面提升城乡品质环境。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逐步将智慧服务向有条件的村庄延伸。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街区、村落保护利用,突出自然风貌、文化特色和旅游元素,打造具有浙江记忆、彰显江南特色的城乡风貌。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提高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深化“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全面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赋予抵押、担保、流转、转让等权能,支持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有偿退出或转让“三权”。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创新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城乡公用事业长效化运营、维护、管理机制,理顺市政公共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推进城市优质资源下沉,提高农村教育、卫生、养老、助残等公共服务水平。
3.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切实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努力建成文化强省。
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工作,持续深化以中国梦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推进重要新闻媒体建设,强化新媒体建设管理,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大力传播网上正能量,加强网上内容建设,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深化“八八战略”研究,启动实施第二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大力实施核心价值普及、优秀文化传承、文化礼堂建设、最美风尚培育、网络空间清朗、诚信建设“六大行动”,深化“最美浙江人”主题实践活动和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点文艺院校和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浙江文化标志平台。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全省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市县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以农村文化礼堂为重点建设农村文化服务综合体,建设覆盖全省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
推动文艺繁荣兴旺。深入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当代文学提升、美术书法创作、影视精品打造、网络文艺发展、基层文艺繁荣、文艺浙军培育“七大工程”,推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深入实施文化名家暨“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加大青年文艺人才培养力度,努力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提升文化对外传播力。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创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方式和监管模式。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推进省属重点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推进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小镇等发展平台建设,建设好一批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办好一批国家级文化节展。巩固提升影视动漫、新闻出版、文体用品制造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文化会展等新兴产业,扩大文化产品出口。
4.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按照科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要求,加强规划引领和资源整合,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积极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深度贯彻军事需求,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力量建设等重点领域,以军地两用、操作性强的具体项目为抓手,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研发交流,整体提升军民融合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浙江民用产业优势,引进军工产业优质资源项目,推进重点产业“民参军”“军转民”。积极支持国防建设和军队改革,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强化全社会国防意识。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和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扩大社会力量拥军优属成果。
四、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浙江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统筹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谋划实施新一轮“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实现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
1.持续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持续深化“五水共治”,大力实施“十百千万治水大行动”,完善河长制等常态化长效化治理机制,基本实现县城和城市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工业废气、车船尾气、餐饮油烟、秸秆焚烧和扬尘治理,全面提升大气环境质量。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全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面加强噪音、光污染治理,强化核与辐射监管。加大垃圾治理力度,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推进农林废弃物、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深入推进畜禽养殖业转型提升、化肥和农药减量使用,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全省生态格局安全。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保护力度,确保主要流域源头地区维持原生态。推进平原绿化、林相改造和森林扩面提质,加强森林、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实施海上“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大力整治近岸海域和重点海湾污染,加快东海渔场修复振兴,建设“海上粮仓”,实现海洋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地质灾害防控、治理和搬迁避让。建设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积极创建国家公园。
2.加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落实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和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行动。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城乡公交覆盖率和城市公交分担率,推广节能与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雨洪资源利用,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坚持最严格节约用地制度,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地比例结构,大力盘活城乡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低丘缓坡荒滩未利用地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加大滩涂围填海造地力度,有效补充新增耕地,统筹落实重大项目耕地占补平衡。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促进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持续强化结构、工程、管理减排,继续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探索建立全省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机制,主动控制碳排放。
3.加快发展生态经济。积极推进经济生态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鼓励企业进行工艺技术装备的清洁更新,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环保设备制造和综合环境服务产业,促进节能环保低碳技术及产业成为新增长点。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态富民的重要作用,建设旅游大平台,全面提升景区品质,健全旅游产业链,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管理,打响“诗画浙江”品牌。发挥山水资源和环境优势,促进自然与人文融合、生态与产业对接,培育生态经济新业态。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全面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完善反映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区域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完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探索生态环境资产证券化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面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财政收费和奖惩制度,探索建立以水环境质量为基础的生态补偿制度,加大对江河源头地区和重要水源涵养区的补偿力度。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完善“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探索污染源一证式管理制度。落实中央关于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改革的各项部署,推进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制度创新。
健全生态环境共同参与监督机制。强化政府生态环境信息发布制度,规范排污单位信息公开和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公众、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全方位构建生态环境社会监督体系。积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强化全社会的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和生态价值意识。
五、全面推进开放发展,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大趋势,不断丰富开放内涵,继续提升国际市场份额,努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1.全力打造重大开放平台。顺应国际经贸投资规则的新变化,全方位提升宁波舟山口岸开发开放水平,争取设立自由贸易港区,充分发挥省海港集团大平台作用,统筹建设大宗商品储备加工交易基地,加快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和绿色石化基地,打造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海上开放门户。深化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加快建成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交换站,推进义新欧国际班列线路扩展延伸,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和国际化陆港城市。加快建设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杭州空港开放步伐,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企业对企业跨境电商,打造“网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加快体制、政策、模式的复制推广,推进跨境电商海外物流体系建设,促进全省传统外贸和制造企业通过“互联网+外贸”实现优进优出。加快建设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在温台沿海区域建设若干民外合作产业发展大平台,争当民企民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开路先锋。
加快推进各综合保税区全面封关运作和功能提升,推动现有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升级,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申报和创建综合保税区。统筹推进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高新园区等各级各类开发区空间整合和体制融合,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外合作产业园,开展国际化招商,引进国际化人才,培育国际化企业,打造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
2.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快形成以渠道、品牌、技术、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以发展服务外包为重点,加快推进服务贸易扩量提质。实行积极的进口政策,创新进口模式,大力培育进口平台,引导企业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能源产品、节能降耗环保产品进口。瞄准国内市场热销的国际产品,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努力实现进口替代并开拓国际市场。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鼓励外资重点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引导外资在浙中、浙西南地区适度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创新利用外资方式,鼓励外资参与省内企业改组改造,探索民营企业以海外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与外商合资合作,支持省内企业与海外跨国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加强国际友城工作。
积极推动企业跨国经营。扩大国际优势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充分发挥沿线国家浙籍侨商的作用,加快境外经贸合作区全球布局,建设境外产业集聚区,推动优势产能在境外集群发展。大力培育本土跨国企业,鼓励支持上市公司开展跨国并购重组,积极推动大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设计机构、展销中心,加大对境外产业的投资整合力度,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全球布局。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带动成套设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
3.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健全贸易便利化体制机制,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新型商业模式,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完善国际贸易摩擦预警防范和应对机制。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投资者权益有效保障机制。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创新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和风险防控监管机制。加强领事保护工作,切实维护我省公民、企业海外权益和安全。
4.全面推进区域合作与发展。积极落实我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实施方案,率先建成对接长江经济带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率先建好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主动接轨上海,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重点推动交通、环保、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共建共治共享,共同打造“美丽长三角”。推动浙闽赣皖四省九市协同发展,加强与海西区对接融合,合力打造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加强与能源资源富集省份的合作交流,重点抓好与新疆和宁夏的能源合作、与黑龙江的农产品合作,进一步做好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工作。加大“东引台资”力度,加强与港澳地区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浙江与港澳台地区合作空间。
六、全面推进共享发展,努力创造美好生活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1.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质量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化,提高民办幼儿园办学质量。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强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加大重点高校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力度,鼓励支持高校创办创业学院,大力支持地方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提升高校引领创新、服务地方的能力。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推行多元录取机制。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建设和发展,积极推进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贯通式发展。积极发展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机制。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水平。
2.着力提升就业质量。支持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发展各种形式的孵化器,加强创业教育和培训,支持各类科技人才在省内创业。加强困难群体就业的服务和援助,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平等就业制度和均等化服务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增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3.促进城乡居民持续普遍较快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劳动报酬增长机制,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行业平均工资信息发布制度、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深化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完善津贴补贴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制度。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民宿经济、林下经济,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大力推进低收入群体加快增收。以低收入困难农户为重点,创新扶持政策,加大产业开发、就业帮扶、转移支付、政策兜底等工作力度,做到帮扶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增强低收入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确保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高于居民收入平均增长。
4.推进社会保障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加强海洋捕捞渔民等重点人群的养老保障,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健全社会保险待遇正常增长机制。依法加强和规范社会保险费征缴,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加快推进各类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基本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拓宽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渠道,提高资本收益率。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探索推行长期照护保险。
加快推进各类医疗保险制度统筹整合,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大病保险统筹层次和最高补偿限额、支付比例,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努力推动医疗救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住房保障政策,积极推进城乡危旧房改造,加快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
5.加快医疗卫生体育事业改革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健康浙江建设。加快公立医院改革,优化公立医院数量、规模和结构布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进社会办医,鼓励创办特色化、规模化医疗机构。深化“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全面推进城市医院与县级医院合作办医,大力推进县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形成合作办医共同体。加快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完善转诊服务工作机制。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切实加强医疗卫生队伍素质能力建设和医德医风建设。
联动推进医疗、医保、医药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机制,降低药品价格,创新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充分发挥医保在管控医疗费用、监督医疗服务行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
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筹办2022年杭州亚运会为契机,加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与管理利用,建设高水平、全覆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体育资源共建共享。积极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足球发展新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加大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规模和层次。
6.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中央关于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适当提高生育水平。多途径加强出生缺陷干预,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养老服务产业,以发展居家养老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发展民办养老机构,推进医养护结合,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更加重视妇女、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完善残疾人扶助政策,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
7.加强公共安全保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坚持依法治安,强化预防治本,创新监管机制,推进社会共治,深入排查整治安全隐患,深化人员密集区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环保搬迁工程,有效防范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战略,加快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提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普及应急救护和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民公共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全省各级党组织要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能力,强化执行能力,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1.完善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进一步形成党委领导下的人大、政府、政协各司其职、团结奋进的工作格局。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社会形势、研究重大政策举措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增强班子整体功能,优化班子知识和专业结构,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提升班子专业化能力。加大干部跨条块跨部门跨领域交流力度,深入治理“为官不为”,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提高干部队伍活力和战斗力。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高标准落实农村基层党建“二十条”,提升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基层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能力素质。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章意识,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扎实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长效化建设,巩固深化正风反腐成果,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2.加快推进人才强省建设。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支撑发展的创业创新人才队伍,着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
实施“千人计划”、特级专家、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等重大人才工程,优化人才发展平台布局,构建立体化人才培育体系,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以市场规律引进人才、市场导向评价人才、市场价值激励人才。加强人才创业创新要素供给和政策集成,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充分释放人才作为发展第一资源的活力。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开发模式。大力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大展其长。
3.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坚持依宪执政、依法执政,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动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增强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加强人大对地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围绕中心工作及时出台相关法规,提高立法质量。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强和改进规章制度建设,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改革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全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权力监督和制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切实推进公正司法。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法律服务业,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4.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全省“一张网”的基层社会治理网络体系,以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和县级有关工作平台为基础,扎实推进县乡两级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平台建设,深化平安建设信息系统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两网融合,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模式,联动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动员和鼓励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完善风险排查化解管控工作体系,实行社会风险隐患清单式管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风险排查化解管控工作,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防范、化解、管控风险的良好局面。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极端宗教活动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禁毒工作,扎实推进公共交通安保、重点场所安全防范、邮件快件寄递安全管理、特殊人群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网络舆情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机制建设,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络建设和联网应用。完善社会治理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加快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情报主导、准确预警、主动防控、精确打击能力。完善社会治理责任体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完善民意调查和群众评价机制。
5.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制定“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确定的基本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各市、县(市、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地区“十三五”规划。各级各类规划要增加明确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标,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把省委全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创新群众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充分发挥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把“十三五”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全省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一、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开创浙江发展新局面
1.“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按照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部署,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二五”规划目标即将胜利实现。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打好以治水为突破口的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全省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2000美元,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欠发达县成功“摘帽”。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创业就业形势良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居全国前列,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全面消除,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地表水和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建设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一步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实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党员干部精气神明显提升。
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确立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引领和统揽各方面工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浙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2.“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改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
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转型升级已经找到跑道、见到曙光,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转型升级尚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够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承载力下降;人口老龄化压力加大,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任务还比较重;金融、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网络等领域潜在风险隐患较多,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持社会大局稳定面临新的挑战。
综合判断,“十三五”是我省强化创新驱动、完成新旧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期,是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期,是加强制度供给、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期,是协同推进“两富”“两美”建设、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关键期,是防范化解风险矛盾、夯实长治久安基础的关键期,既面临重大战略机遇,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3.“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为新使命,以“更进一步、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为总要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紧扣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一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必须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确保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大统筹协调发展力度,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推动发展迈上新台阶。
“八八战略”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浙江实践的根本遵循,是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总路径,是引领我省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金钥匙。必须始终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工作稳定性和连续性,提高工作系统性和创新性,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4.“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今后五年,要确保实现已经确定的“四翻番”目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更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制造业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农业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产业新业态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现代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投资效率明显上升,消费贡献明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率先进入全国创新型省份和人才强省行列。
——城乡区域更协调。全省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差距进一步缩小。县县全面建成小康,确保一个也不掉队。
——生态环境更优美。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黑臭河和地表水劣Ⅴ类水质全面消除、八大水系水质基本达到或优于III类水,PM2.5浓度明显下降,浙江的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山更绿。
——人民生活更幸福。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就业质量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低保水平逐步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治理体系更完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社会治理更高效。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5.“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本要求。
——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在打好浙商回归、“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四边三化”“一打三整治”、市场主体升级、小微企业成长、七大万亿产业培育和特色小镇建设等组合拳基础上,把握发展环境新变化,积极谋划新的实招硬招,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
——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发挥全面深化改革的探路者作用,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对外开放新优势,切实打开释放经济发展潜力的通道。
——遵循市场规律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空间。善于运用市场思维,把握市场规律,顺应市场需求、市场结构和市场动力的趋势性变化,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进国际国内联动、网上网下融合,构建有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市场体系,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持续增强浙江经济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集中力量办好既该干又能干成的大事。尽一切努力全面落实国家战略举措,办好G20峰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区、都市区和生态功能区建设,全力打造支撑发展动力转换的战略大平台,大力培育支撑未来发展的大产业,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大事,全面提升浙江发展水平。
——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富省、绿色惠民,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构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加快建设美丽浙江。
——推进具有浙江特色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全面深化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建设,充分发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推进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努力打造社会活力最强、社会秩序最优、社会风气最正的省份。
——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狠抓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大力培育好班长好班子好梯队,打造一支过得硬打胜仗的“狮子型”团队,带领全省人民更广泛地参与改革发展全过程,让全社会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智慧竞相迸发,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列为首位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布局。高水平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打造创新大平台,努力建成综合创新能力全国领先、信息经济全球领先的杭州“硅谷”。支持宁波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其他都市区和设区市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能级科创平台,支持科技、产业基础较好的县市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全面提升全省创新能力。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科技活动全覆盖,推进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创新利益共同体,继续大力引进大院名校和国外创新资源共建创新载体,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创新领域国家实验室在我省落户。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动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政府科技投入机制,提高软性投资比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加强对创新产品市场拓展、首台(套)高端装备应用的扶持,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推进科技计划体系、科研人员评价制度、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加快建设网上网下结合、省市县一体的科技大市场,搭建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和交易平台,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精准对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联动推进质量强省、标准强省和品牌强省建设,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2.大力推进产业创新。着力培育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大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万亿产业,做强做精丝绸、黄酒、茶叶等历史经典产业,着力把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为万亿产业。组织实施万亿产业发展规划,创新产业引导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产业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高标准建设好聚焦万亿产业、兼顾历史经典产业的特色小镇,突出产业高端要素集聚特色,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切实推动产业创新落地。加大省级产业集聚区创新提升力度,突出核心区块建设,加快打造大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坚守耕地红线,实施千万亩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升级版,增强主要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农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和农业技术创新,发展现代种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信息科技、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创新中心,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以国内和国际市场引领制造业提升,提高浙江制造产品品质,打响浙江制造品牌。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谋划实施智能化改造工程,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加快“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转型。推进互联网和制造业统筹发展,发挥互联网拓市场促发展的平台和渠道作用,推动制造方式和营销方式变革。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推进传统块状经济整治提升,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切实消除环境污染、安全生产和治安隐患,加快发展成为具有稳定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提升发展金融、信息、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养老、家政、教育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以流通业变革带动生产方式变革。深化各类服务业改革试点,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促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积极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浙江“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特色明显、全国领先的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创新、智慧物流、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推广新型孵化模式,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办好世界互联网大会,注重发挥其综合效应。
3.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创新。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建立健全“四张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提升政务服务网功能,积极推进政事分开改革。全面推进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健全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等体制机制。落实中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各项举措,完善公开透明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健全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机制,深化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建立全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化解产能过剩,加大依法推进企业破产重整重组力度。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大省市县国有资本、资源整合力度,推进国有资本向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集聚。以资产证券化为重点,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打造一批引领转型升级、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有企业集团。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国有资本投融资和运营平台。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进经营性资产统一监管,有效整合监督资源,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再造民营经济新优势。继续深入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发挥浙商总会力量和作用,拓展浙商回归领域,提升浙商回归规模和质量。大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继续推进市场主体升级,深入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促进小微企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推动全省中小微企业总量持续扩大、效益持续提升、贡献持续增强。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全面放开竞争性行业和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消除民间资本进入的各种隐性壁垒,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提升民营企业家素质,大力培育新生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引导民营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实质性减轻企业负担。
推进金融创新发展。着眼于打开资本对接创新创业通道,整合各类金融资源要素,在创新创业活跃、金融资本密集的区域打造若干资本集聚转化大平台。加快民营银行设立步伐,加大地方金融法人机构改革重组力度。深化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各类金融改革专项试点,构建面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体系、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科技金融体系和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大力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推动更多企业上市和挂牌,推动上市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做强做大。大力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加快巨灾保险等政保合作项目实施。构建地方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金融环境。
4.充分释放有效需求新潜能。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扩大服务消费,稳定住房消费,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和结构升级。完善促进消费政策体系,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重点规划实施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城乡统筹、生态环保、公共服务五大领域重点项目。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投融资平台改造整合提升,积极构建政府资产证券化、政府投资基金、政府投资公司等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和资本运作机制。全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式,激发民间投资新活力。
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培育外贸新业态,推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出口优势,巩固传统市场,开拓多元新兴市场,不断提升我省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
5.全面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谋划实施万亿综合交通工程,高标准构建支撑都市经济、海洋经济、开放经济、美丽经济发展的四大交通走廊,形成水陆空多元立体、互联互通、安全便捷、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省域城际高速铁路建设,努力打造省会到设区市1小时交通圈,拓展出省铁路通道,加快形成覆盖全省、衔接紧密的铁路网。统筹推进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协调发展,加快实现陆域县县通高速,不断完善公路网络结构。加强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港区开发,加快建设疏港物流大通道,深入实施内河水运复兴行动计划,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构建水陆、江海、海河、海铁等多式联运体系。制定实施地方航空发展规划,统筹推进航空枢纽、干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的机场网络,努力建设全省1小时空中交通圈。深化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运用,构建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供应优化的现代能源体系,探索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试点。加强沿海平原骨干排涝工程、主要江河治理、水库枢纽、引调水、滩涂生态围垦、流域系统治理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全省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和海洋河湖生态健康体系。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无线网络服务开放共享。切实加强农村交通、环保、信息、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切实增强发展整体性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展空间,在补齐短板中增强后劲。
1.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全省一张图一盘棋要求,编制省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推进“多规合一”,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塑造以海洋经济区、四大都市区、生态功能区为基本架构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大力推进海港、海湾、海岛“三海联动”,打造覆盖长三角、辐射长江经济带、服务“一带一路”的港口经济圈,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上新台阶。以宁波舟山港为龙头,大力整合全省海港资源,促进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一体发展,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打造全球一流的现代化枢纽港和国际港航物流中心。大力发展湾区经济,统筹推进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瓯江口等湾区保护和开发,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协同推进湾区基础设施互联、沿湾产业提升、湾区新城建设,打造陆海统筹发展的战略支点、港产城融合的战略基地和海洋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加强重要海岛开发和无居民海岛保护利用,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港口物流、绿色石化、船舶制造、海洋旅游等产业。着力构建浙江渔业海外平台,不断做强远洋渔业。
编制实施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规划纲要,加快提升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都市区对全省转型升级、创业创新的核心带动作用。加强都市区内部轨道交通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动各类公共交通“零距离换乘”,加快实现都市区通勤一体化。建立健全都市区协调发展机制,引导都市区内部产业转移和园区合作共建,努力在空间布局优化、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保、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探索推进电信服务同城化、金融服务同城化。
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生态功能区布局。突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适时扩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以钱塘江、瓯江等主要水系为轴带,加强上下游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和联合监管,协同发展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生态经济,沿江布局以山水田园城镇为支撑的生态城镇体系,打造连接海洋经济区、都市区的生态廊道和开放合作通道。坚持陆海统筹,实施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计划,加大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力度,打造滨海生态走廊,构筑坚实的海洋蓝色生态屏障。
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丰富协作内涵,完善协作平台,创新协作机制,实施产业平台建设、绿色经济发展、群众增收共享、人才智力合作和浙商助推发展等行动计划,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发展。
2.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启动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修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功能等级。全面提升四大都市区核心区综合能级,发展壮大省域中心城市,推进设区市城区与周边县市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因地制宜实施“一城数镇”“小县大城”建设,积极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科学编制村庄规划,积极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特色村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点布局,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全面推进城乡建设转型,积极建设美丽、智慧、人文城乡。继续强势推进“三改一拆”,注重拆改结合,强化依法治违的长效机制,县县实现基本无违建,建成基本无违建省。持续深化“四边三化”,沿边沿线脏乱差问题彻底消除,建成覆盖全省、环境优美的绿道网、景观带、致富线。深入实施交通拥堵治理工程,实现全省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明显改观。推进城市设计、村庄设计全覆盖,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乡形态,全面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复兴老城功能,挖掘众创空间资源,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大力改造城中村,加强农房设计,建设“浙派民居”,全面提升城乡品质环境。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逐步将智慧服务向有条件的村庄延伸。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街区、村落保护利用,突出自然风貌、文化特色和旅游元素,打造具有浙江记忆、彰显江南特色的城乡风貌。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提高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深化“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全面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赋予抵押、担保、流转、转让等权能,支持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有偿退出或转让“三权”。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创新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城乡公用事业长效化运营、维护、管理机制,理顺市政公共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推进城市优质资源下沉,提高农村教育、卫生、养老、助残等公共服务水平。
3.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切实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努力建成文化强省。
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工作,持续深化以中国梦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推进重要新闻媒体建设,强化新媒体建设管理,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大力传播网上正能量,加强网上内容建设,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深化“八八战略”研究,启动实施第二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大力实施核心价值普及、优秀文化传承、文化礼堂建设、最美风尚培育、网络空间清朗、诚信建设“六大行动”,深化“最美浙江人”主题实践活动和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点文艺院校和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浙江文化标志平台。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全省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市县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以农村文化礼堂为重点建设农村文化服务综合体,建设覆盖全省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
推动文艺繁荣兴旺。深入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当代文学提升、美术书法创作、影视精品打造、网络文艺发展、基层文艺繁荣、文艺浙军培育“七大工程”,推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深入实施文化名家暨“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加大青年文艺人才培养力度,努力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提升文化对外传播力。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创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方式和监管模式。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推进省属重点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推进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小镇等发展平台建设,建设好一批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办好一批国家级文化节展。巩固提升影视动漫、新闻出版、文体用品制造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文化会展等新兴产业,扩大文化产品出口。
4.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按照科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要求,加强规划引领和资源整合,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积极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深度贯彻军事需求,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力量建设等重点领域,以军地两用、操作性强的具体项目为抓手,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研发交流,整体提升军民融合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浙江民用产业优势,引进军工产业优质资源项目,推进重点产业“民参军”“军转民”。积极支持国防建设和军队改革,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强化全社会国防意识。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和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扩大社会力量拥军优属成果。
四、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浙江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统筹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谋划实施新一轮“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实现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
1.持续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持续深化“五水共治”,大力实施“十百千万治水大行动”,完善河长制等常态化长效化治理机制,基本实现县城和城市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工业废气、车船尾气、餐饮油烟、秸秆焚烧和扬尘治理,全面提升大气环境质量。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全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面加强噪音、光污染治理,强化核与辐射监管。加大垃圾治理力度,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推进农林废弃物、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深入推进畜禽养殖业转型提升、化肥和农药减量使用,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全省生态格局安全。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保护力度,确保主要流域源头地区维持原生态。推进平原绿化、林相改造和森林扩面提质,加强森林、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实施海上“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大力整治近岸海域和重点海湾污染,加快东海渔场修复振兴,建设“海上粮仓”,实现海洋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地质灾害防控、治理和搬迁避让。建设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积极创建国家公园。
2.加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落实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和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行动。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城乡公交覆盖率和城市公交分担率,推广节能与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雨洪资源利用,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坚持最严格节约用地制度,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地比例结构,大力盘活城乡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低丘缓坡荒滩未利用地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加大滩涂围填海造地力度,有效补充新增耕地,统筹落实重大项目耕地占补平衡。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促进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持续强化结构、工程、管理减排,继续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探索建立全省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机制,主动控制碳排放。
3.加快发展生态经济。积极推进经济生态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鼓励企业进行工艺技术装备的清洁更新,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环保设备制造和综合环境服务产业,促进节能环保低碳技术及产业成为新增长点。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态富民的重要作用,建设旅游大平台,全面提升景区品质,健全旅游产业链,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管理,打响“诗画浙江”品牌。发挥山水资源和环境优势,促进自然与人文融合、生态与产业对接,培育生态经济新业态。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全面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完善反映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区域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完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探索生态环境资产证券化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面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财政收费和奖惩制度,探索建立以水环境质量为基础的生态补偿制度,加大对江河源头地区和重要水源涵养区的补偿力度。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完善“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探索污染源一证式管理制度。落实中央关于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改革的各项部署,推进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制度创新。
健全生态环境共同参与监督机制。强化政府生态环境信息发布制度,规范排污单位信息公开和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公众、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全方位构建生态环境社会监督体系。积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强化全社会的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和生态价值意识。
五、全面推进开放发展,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大趋势,不断丰富开放内涵,继续提升国际市场份额,努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1.全力打造重大开放平台。顺应国际经贸投资规则的新变化,全方位提升宁波舟山口岸开发开放水平,争取设立自由贸易港区,充分发挥省海港集团大平台作用,统筹建设大宗商品储备加工交易基地,加快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和绿色石化基地,打造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海上开放门户。深化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加快建成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交换站,推进义新欧国际班列线路扩展延伸,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和国际化陆港城市。加快建设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杭州空港开放步伐,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企业对企业跨境电商,打造“网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加快体制、政策、模式的复制推广,推进跨境电商海外物流体系建设,促进全省传统外贸和制造企业通过“互联网+外贸”实现优进优出。加快建设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在温台沿海区域建设若干民外合作产业发展大平台,争当民企民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开路先锋。
加快推进各综合保税区全面封关运作和功能提升,推动现有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升级,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申报和创建综合保税区。统筹推进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高新园区等各级各类开发区空间整合和体制融合,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外合作产业园,开展国际化招商,引进国际化人才,培育国际化企业,打造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
2.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快形成以渠道、品牌、技术、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以发展服务外包为重点,加快推进服务贸易扩量提质。实行积极的进口政策,创新进口模式,大力培育进口平台,引导企业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能源产品、节能降耗环保产品进口。瞄准国内市场热销的国际产品,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努力实现进口替代并开拓国际市场。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鼓励外资重点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引导外资在浙中、浙西南地区适度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创新利用外资方式,鼓励外资参与省内企业改组改造,探索民营企业以海外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与外商合资合作,支持省内企业与海外跨国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加强国际友城工作。
积极推动企业跨国经营。扩大国际优势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充分发挥沿线国家浙籍侨商的作用,加快境外经贸合作区全球布局,建设境外产业集聚区,推动优势产能在境外集群发展。大力培育本土跨国企业,鼓励支持上市公司开展跨国并购重组,积极推动大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设计机构、展销中心,加大对境外产业的投资整合力度,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全球布局。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带动成套设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
3.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健全贸易便利化体制机制,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新型商业模式,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完善国际贸易摩擦预警防范和应对机制。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投资者权益有效保障机制。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创新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和风险防控监管机制。加强领事保护工作,切实维护我省公民、企业海外权益和安全。
4.全面推进区域合作与发展。积极落实我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实施方案,率先建成对接长江经济带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率先建好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主动接轨上海,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重点推动交通、环保、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共建共治共享,共同打造“美丽长三角”。推动浙闽赣皖四省九市协同发展,加强与海西区对接融合,合力打造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加强与能源资源富集省份的合作交流,重点抓好与新疆和宁夏的能源合作、与黑龙江的农产品合作,进一步做好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工作。加大“东引台资”力度,加强与港澳地区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浙江与港澳台地区合作空间。
六、全面推进共享发展,努力创造美好生活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1.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质量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化,提高民办幼儿园办学质量。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强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加大重点高校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力度,鼓励支持高校创办创业学院,大力支持地方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提升高校引领创新、服务地方的能力。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推行多元录取机制。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建设和发展,积极推进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贯通式发展。积极发展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机制。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水平。
2.着力提升就业质量。支持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发展各种形式的孵化器,加强创业教育和培训,支持各类科技人才在省内创业。加强困难群体就业的服务和援助,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平等就业制度和均等化服务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增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3.促进城乡居民持续普遍较快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劳动报酬增长机制,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行业平均工资信息发布制度、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深化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完善津贴补贴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制度。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民宿经济、林下经济,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大力推进低收入群体加快增收。以低收入困难农户为重点,创新扶持政策,加大产业开发、就业帮扶、转移支付、政策兜底等工作力度,做到帮扶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增强低收入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确保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高于居民收入平均增长。
4.推进社会保障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加强海洋捕捞渔民等重点人群的养老保障,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健全社会保险待遇正常增长机制。依法加强和规范社会保险费征缴,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加快推进各类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基本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拓宽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渠道,提高资本收益率。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探索推行长期照护保险。
加快推进各类医疗保险制度统筹整合,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大病保险统筹层次和最高补偿限额、支付比例,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努力推动医疗救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住房保障政策,积极推进城乡危旧房改造,加快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
5.加快医疗卫生体育事业改革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健康浙江建设。加快公立医院改革,优化公立医院数量、规模和结构布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进社会办医,鼓励创办特色化、规模化医疗机构。深化“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全面推进城市医院与县级医院合作办医,大力推进县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形成合作办医共同体。加快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完善转诊服务工作机制。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切实加强医疗卫生队伍素质能力建设和医德医风建设。
联动推进医疗、医保、医药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机制,降低药品价格,创新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充分发挥医保在管控医疗费用、监督医疗服务行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
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筹办2022年杭州亚运会为契机,加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与管理利用,建设高水平、全覆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体育资源共建共享。积极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足球发展新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加大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规模和层次。
6.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中央关于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适当提高生育水平。多途径加强出生缺陷干预,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养老服务产业,以发展居家养老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发展民办养老机构,推进医养护结合,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更加重视妇女、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完善残疾人扶助政策,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
7.加强公共安全保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坚持依法治安,强化预防治本,创新监管机制,推进社会共治,深入排查整治安全隐患,深化人员密集区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环保搬迁工程,有效防范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战略,加快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提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普及应急救护和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民公共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全省各级党组织要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能力,强化执行能力,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1.完善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进一步形成党委领导下的人大、政府、政协各司其职、团结奋进的工作格局。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社会形势、研究重大政策举措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增强班子整体功能,优化班子知识和专业结构,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提升班子专业化能力。加大干部跨条块跨部门跨领域交流力度,深入治理“为官不为”,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提高干部队伍活力和战斗力。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高标准落实农村基层党建“二十条”,提升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基层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能力素质。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章意识,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扎实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长效化建设,巩固深化正风反腐成果,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2.加快推进人才强省建设。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支撑发展的创业创新人才队伍,着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
实施“千人计划”、特级专家、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等重大人才工程,优化人才发展平台布局,构建立体化人才培育体系,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以市场规律引进人才、市场导向评价人才、市场价值激励人才。加强人才创业创新要素供给和政策集成,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充分释放人才作为发展第一资源的活力。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开发模式。大力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大展其长。
3.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坚持依宪执政、依法执政,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动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增强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加强人大对地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围绕中心工作及时出台相关法规,提高立法质量。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强和改进规章制度建设,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改革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全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权力监督和制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切实推进公正司法。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法律服务业,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4.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全省“一张网”的基层社会治理网络体系,以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和县级有关工作平台为基础,扎实推进县乡两级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平台建设,深化平安建设信息系统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两网融合,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模式,联动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动员和鼓励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完善风险排查化解管控工作体系,实行社会风险隐患清单式管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风险排查化解管控工作,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防范、化解、管控风险的良好局面。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极端宗教活动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禁毒工作,扎实推进公共交通安保、重点场所安全防范、邮件快件寄递安全管理、特殊人群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网络舆情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机制建设,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络建设和联网应用。完善社会治理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加快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情报主导、准确预警、主动防控、精确打击能力。完善社会治理责任体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完善民意调查和群众评价机制。
5.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制定“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确定的基本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各市、县(市、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地区“十三五”规划。各级各类规划要增加明确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标,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把省委全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创新群众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充分发挥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把“十三五”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全省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