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18-07-25 00:00:00
|
作者: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他着眼于浙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的客观要求,作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奠定了浙江文化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成为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文化浙江奋力迈进的思想指引和行动遵循。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观点和重大实践探索,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思想素材和实践依据。在浙江,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续写新时代浙江文化繁荣兴盛的新篇章,必须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走下去。
一、习近平同志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论述及其丰富思想内涵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注重从文化深处思考浙江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十分注重从战略高度研究谋划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工作,并在省域层面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富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实践探索,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概括起来主要有八个方面内容:
1.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鲜明提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文化是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把文化放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长河中来认识,放在浙江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宏大视野中来把握,特别重视文化的深层次、全局性、根本性作用。他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与当今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就在于我们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就在于全省人民大力发扬‘浙江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强调“浙江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对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工作力度”。浙江是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市场先发地区和开放前沿地区,“理应在世界文化交流和竞争中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作出应有的贡献”。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把对文化建设作用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
2.高度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鲜明提出要“坚持用先进文化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统领意识形态领域,确保文化安全”。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习近平同志谋划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他明确指出,“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动摇”,并始终将它贯穿落实到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比如,在新闻宣传方面,他强调:“新闻的党性原则,决定了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决定了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要求我们在思想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政治上必须坚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工作上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在组织上必须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确保党的各级各类新闻机构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并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为党为民、激浊扬清、贵耳重目”十二个字要求。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他要求我省社科联组织和社科工作者做到“真”“情”“实”“意”四个字,其中“真”就是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能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在繁荣文艺方面,他指出要“高扬先进文化旗帜,正确引领文艺工作的方向,统摄文艺作品的灵魂”。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牢牢把握了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3.高度重视文化精神的力量,鲜明提出要“坚持和发展‘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浙江人文精神,是浙江文化的内核所在。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身体力行地研究、丰富和弘扬浙江精神。他深刻指出:“代代相传的文化创造的作为和精神,从观念、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孕育、形成和发展了源远流长的浙江地域文化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精神,她滋养着浙江的生命力、催生着浙江的凝聚力、激发着浙江的创造力、培植着浙江的竞争力,激励着浙江人民永不自满、永不停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地超越自我、创业奋进。”“浙江在没有特殊政策、没有特殊资源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浙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浙江精神’在起作用。”他不仅重视从浙江历史中萃取浙江精神的精华,同时注重结合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浙江精神。2005年,习近平同志亲自倡导开展“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大讨论。在汇聚各方智慧和意见的基础上,他鲜明提出要“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以此激励全省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同时,对“红船精神”进行了总结提炼,标注了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直到2016年9月,他在参加G20杭州峰会期间仍对浙江谆谆嘱托:“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以新的视角和高度阐明了精神作为文化之核的价值所在和功能意义,赋予了浙江精神更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为浙江人民砥砺前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4.高度重视文化的传承发展,鲜明提出“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同志在谋划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坚守传承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注重浙江文脉的延续。他强调:“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独特的传统气质,才能传承下去。”当年,浙江许多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重点工作和重大工程,习近平同志都亲自作出指示,直接领导部署。比如,关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就是由他提议实施,并亲自担任研究工程委员会主任,亲自为研究成果作序。关于加强对西湖文化保护,他指出:“西湖的周围,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使西湖的历史面貌得以还原,得到恢复,这是德政,也是得民心的善举。”关于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他在浙江工作时曾两次到良渚调研,强调“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关于大运河保护,他当年深入现场考察调研,要求“继续做好运河综保工作,使杭州的经济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针对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他特别指出,城市化率的提高往往意味着“建新拆旧”,意味着农村变城市,意味着现代化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隐藏着对文化遗产进行破坏的危险,在现实中就存在着城市文化个性的轻视甚至埋没,造成文脉的断裂,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还有,不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变成新村建设,更不要在建设过程中把那些具有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通通扫荡了。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文化河流从哪里来、流向哪里的深刻道理,为我们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钥匙”。
5.高度重视文化的教化功能,鲜明提出“文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文化工作根本上讲是做人的工作。习近平同志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经济的多元化会带来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要认清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等是一些重要指标,但都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十分重视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坚持加强道德教育与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大众传媒引导与文学艺术感化相结合、运用经济手段与提供法律支持相结合,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手段”。他十分重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强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参与,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来做。”特别指出,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应解决好以往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解决好为人师表的问题,解决好学校思想政治课的质量问题,解决好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他十分重视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要抓住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以育人为中心,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把育人融入学校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教导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理念,在见人、见事、见精神上久久为功。
6.高度重视文化的改革创新,鲜明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加以谋划推进。他指出,“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就是围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文化体制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政府‘卸包袱’和经济上‘断奶’。总的原则是,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但要调整结构和方式”,从而确立了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总的目标要求。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明确界限。习近平同志强调:“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要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改善服务为重点,使其不断增强活力。”“经营性文化产业改革,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快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和文化市场体系。”“要从浙江实际出发,把扶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改革的重要抓手。”他十分注重文化独特的意识形态属性,强调“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着眼于管住方向,管活机制,管出效益,管好质量”。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文化改革“改什么、怎么改”,为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当时,浙江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许多改革举措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全国创造了有益经验。
7.高度重视事业产业两手抓,鲜明提出“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目标,也是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检验标准”。坚持一手抓事业、一手抓产业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是习近平同志领导推进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方法。他要求“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实现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基本途径,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他敏锐认识到,当代文化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产业的竞争,软实力、文化力必然要通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来加以体现,“必须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支撑,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通过几年努力,使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有明显提升,成为全国文化产品的重要制造基地”。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文化建设工作的着力点,极大增强了做好文化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8.高度重视文艺精品创作,鲜明提出文化要再现辉煌就“必须创作和生产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文化精品,一批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在谋划和推进加快文化大省建设过程中,习近平同志把繁荣发展文艺事业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并亲自过问和牵头组织了许多重大题材的创作。他指出,“文化精品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时代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书写文化史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崇高职责,自觉地承担起作为中华文化及浙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创造者的历史责任,努力为时代和人民奉献精品力作”。文艺精品的涌现,要凭作品说话、靠人才支撑。他强调,必须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切实遵循文艺发展规律,不断推进文艺创新;必须按照德艺双馨的要求,努力造就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艺名家、大家,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专业和业余相结合、各类文艺人才齐全的文艺“浙军”。他特别重视文化产品的先进性问题,深刻提出:“有市场的文化不一定是先进文化,但没有市场的文化,肯定不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产品,应当既能体现先进性,又能体现群众性;既不‘趋利媚俗’,又不丧失市场。”他强调:“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是一致的,占领市场与占领阵地是一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致的,文化产品的先进性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一致的。”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文艺创作的基本立场和价值追求,为文艺的繁荣发展标定了努力方向。
二、浙江坚持不懈地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走出了一条富有成效的文化发展之路
十多年来,浙江坚决贯彻习近平同志为我们确立的文化发展之路、谋定的文化建设方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到建设文化强省、文化浙江,从深入实施“八项工程”,到扎实推进“十大计划”“十大工程”,我省文化建设渐入佳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建设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文化发展之路。
1.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把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持之以恒地用先进思想凝魂聚气,把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推进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我省全力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省委制定了《浙江省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施办法》,以上率下、带头学习。广泛组织“千支宣讲团、万名宣讲员”开展基层宣讲活动,精心策划“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我在‘之江’读新语”等主题宣传活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组织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召开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讲话10周年座谈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八八战略”理论研讨会、“最多跑一次”改革理论研讨会等,推出了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重大理论成果。与中国社科院合作开展“中国梦与浙江实践”重大研究,出版了七卷本200多万字系列丛书。
2.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正确把握文化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把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凝聚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抓住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大契机,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大力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传播正能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重大主题宣传,推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重大主题报道,组织开展“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等主题报道。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推动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网上宣传教育,推出“领航新征程”“点亮正能量 圆梦新时代”重大网络主题宣传,有效构筑起网上正能量传播体系。成功举办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为推动信息经济发展、增强中国在世界互联网治理格局中的话语权作出了积极贡献。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连续13年坚持习近平同志倡导的领导干部到高校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和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
3.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致力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道德高地。坚定不移地践行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思想,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秉持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凝聚起全省人民创业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广泛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倡导“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六大行动”,深化“最美浙江人”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连续三年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推动“最美现象”从“盆景”变“风景”成“风尚”。创新发展新乡贤文化,扎实推进好家风建设,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组织开展“做文明有礼浙江人”活动,使礼让斑马线、文明过马路、排队守秩序、礼仪待宾客等成为亮丽风景线。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省2万余个行政村实施“春泥计划”,建成了1000余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全省已创建成全国文明城市14个、全国文明村镇191个、全国文明单位249个。
4.始终坚持传承先进文化的红色基因,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凝聚起浙江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强大力量。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2005年6月,习近平同志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概括提炼了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奉献精神”为深刻内涵的红船精神,精准标注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坐标。历届省委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红船精神,推动党员、干部和群众自觉把红船精神融入血脉、化作基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推动红船精神在新时期不断发扬光大。持续开展“看一次展览、听一次党课、学一次党章、观一次专题片、瞻仰一次红船、重温一次入党誓词”的“六个一”党性教育活动。 (下转第六版)
(紧接第五版)组建红船精神研究院和浙江红船干部学院,举办首届红船论坛,形成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面向海外翻译出版红船精神著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建立红船精神展示厅,建设网上南湖革命纪念馆,组建红船精神宣讲团,开展“红船驶进新时代”巡回宣讲,组织系列文艺创作,推动红船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5.始终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出新的重要原则,大力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以深入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打造浙江文化经典,持续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利用和发展。深入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共设立研究项目80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000余部,圆满完成了工程第一期项目,其中,《宋画全集》《元画全集》开创了中国绘画历史大型断代集成的先河。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浙江段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连续多年名列首位。加强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大力保护有传统历史、时代印记、文化标志、人文故事的乡土建筑,推动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制定实施《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加强对越剧等地方传统戏剧的传承保护。最近,省政府专门印发《浙江省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力争使我省成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高地。
6.始终坚持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民生,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自觉把文化民生作为整个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浙江美术馆等一大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农村半小时文化圈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着力补齐公共文化领域的短板,制定《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推进“十百千”工程建设,稳步实现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向着高质量发展。以农村、社区、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建设。2013年以来,农村文化礼堂每年列入政府十大民生实事,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定位,推动教育教化、乡风乡愁、礼节礼仪、家德家风、文化文艺进礼堂。高标准建成浙江自然博物园核心馆区、浙江音乐学院、浙江小百花艺术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遍及城乡。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送文化”“育文化”“种文化”和“文化走亲”等活动,实现各种文化资源和服务的有效下沉。
7.始终坚持文化与经济等各领域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加快成为支柱性产业。充分利用浙江的文化资源、市场机制、经济发展等优势,大力推进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把文化的力量融入经济发展之中,在经济发展中推进文化发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牵住改革“牛鼻子”,持续推进文化领域的各项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专门设立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设立省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委员会,大力实施“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等86个文化体制改革重点项目,先后出台《关于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意见》《进一步健全国有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2013年和2017年,两次召开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将文化产业列入重点发展的“八大万亿产业”,编制《之江文化产业带发展规划》《大运河(浙江段)文化带建设规划》。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等国有文化企业在全国同行业发展中处于前列,影视动漫、新闻出版、数字阅读、文化用品制造、文化旅游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优势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数量名列前茅,全省共有38家文化企业上市。2016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3200亿元,占GDP6.8%。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浙江综合指数列全国第四。
8.始终坚持出精品出人才的工作导向,全面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大力实施文艺精品战略,深入实施繁荣发展文艺“七大工程”,主要艺术门类创作生产连续多年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位居前列,浙产文艺作品的影响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中国梦、迎接党的十九大、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和建军90周年等重大主题,集中力量进行文艺创作,打造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东方》《国家命运》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青恋》《鸡毛飞上天》《温州一家人》等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形成了重大题材电视剧的“浙江现象”。“百年追梦”浙江美术创作精品工程全面完成,代表着千年浙学文脉精华的《浙江文丛》(第一期)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等整理出版。歌剧《青春之歌》、婺剧《官锦袍》、话剧《谁主沉浮》等一批舞台艺术精品被列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浙产电视剧数量、动漫年产量分列全国第一位、第二位。中国网络文学研究院、中国网络作家村相继落户浙江,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周,成为我国网络文学发展的新高地。深入实施文化名家打造计划和“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实施青年文艺人才“五新计划”,使“文艺浙军”影响力和实力越来越强。
三、习近平同志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论述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的逻辑契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高度,亲自谋划、亲自指导、亲自推动文化建设工作,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从发展脉络看,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在省域层面对加快文化大省建设进行的理论思考、战略谋划和实践探索,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在逻辑上是契合的、内容上是相通的、要求上是连贯的。
1.从文化立场看,坚守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一以贯之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丰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文化自觉向文化自信升华的过程。习近平同志在谋划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期间,反复强调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增强浙江文化的软实力。对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既体现在对文化力量的重视上,也体现在对推进文化工作的力度上。他指出,文化的力量是民族生存和强大的根本力量。浙江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文化的力量。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重视文化建设。他这种对文化认识和重视程度之深、推进文化工作格局和力度之大,始终把文化自信镌刻于思想深处、转化为具体实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卓识远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文化立场,成为穿越时空的思想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对文化自信的认识提升到更高的高度,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战略部署。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2.从建设路径看,坚持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一以贯之的基本方针。习近平同志破题谋划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时,就没有放松对文化建设路径方法的深入思考。他强调,我们决不能在文化观念上照抄照搬,在发展模式上简单模仿,必须坚决防范和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用带有浙江特点的优秀文化丰富中华文化内涵,用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先进文化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同时更好地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浙江特点的先进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他十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始终立足在几千年丰厚文化积淀的浙江大地,推进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告诫人们: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民族文化的礼敬自豪和自觉坚守,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的一大鲜明特色。
3.从发展定位看,在总体布局中统筹文化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一以贯之的战略考量。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注重以战略的思维、时代的要求、发展的眼光审视文化建设,善于从文化层面深入分析浙江现象的内在机理和浙江如何破解“成长烦恼”“问题先发”。他指出,我们在许多方面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较早地感受到一些新的带有普遍性的矛盾和问题,较多地面临来自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压力和激励,较深地体会到文化建设对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同志深刻意识到,推进文化建设,是关系到能否破解浙江先发多发的矛盾,关系到今后一个时期浙江“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能否“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重大课题,并先行在文化层面进行探索和创新。他指出,要把握经济与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发展规律,把文化的力量融入于经济发展之中,在经济发展中推进文化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相互交融和浙江综合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基于这样的思想,他把文化建设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把文化改革发展融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之中。从整体布局中审视文化发展,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的显著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站在推进伟大事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的高度,谋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他从理论、新闻、文艺、哲学社会科学、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等领域,全面推进文化建设。这些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与他在浙江工作时的先行探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4.从内涵本质看,重视精神力量的铸造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一以贯之的重要特征。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人民的奋斗;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善于从浙江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史册典籍、奋斗故事、英雄人物当中,深察蕴含其中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元素,从中进行精神上的提炼、发掘和概括。他从永康学派、永嘉学派等浙江传统文化的思想特点中,揭示影响着浙江人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文化渊源;从大禹的因势利导、敬业治水,勾践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钱氏的保境安民、纳土归宋,胡则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岳飞、于谦的精忠报国、清白一生等历史典故中,总结浙江人民的精神气质。他曾指出,浙江人民在与时俱进的历史轨迹上一路走来,秉承富于创造力的文化传统,这深深地融汇在一代代浙江人民的血液中,体现在浙江人民的行为上,也在浙江历史上众多杰出人物身上得到充分展示。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发展观念,习近平同志表现出了对浙江精神的高度关注,进一步提炼概括了以“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为主要内容的浙江精神,实现了浙江精神的与时俱进。这也因此成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精神密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加关注精神的巨大作用,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靠中国精神,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特别是在今年全国人代会闭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他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伟大民族精神,强调:“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从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到概括提炼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力量的极端重视,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又一大鲜明特色。
5.从根本目的看,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一以贯之的价值归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推进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基本经验。他深刻指出,我们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现好人民群众文化权利。“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省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具体的探索实践中,无论是繁荣文艺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习近平同志都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服务人作为根本归宿,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理念,站在人民的立场谋划文化建设。他强调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要自觉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任务,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的根本所在。
四、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走下去,高水平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高地、文明高地
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实践探索,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治国谋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彰显出强大的理论力量和实践伟力,引领着社会主义文化不断走向繁荣兴盛的辉煌未来。进入新时代,我们将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更高的标准建设文化浙江,不断开创我省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生动局面。
1.坚持思想引领,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推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不断增强文化建设的引领性和先进性。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抓好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组织开展主题宣讲活动,编写通俗理论读物,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入脑入心。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加强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总结课题研究,形成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筹建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全面系统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内涵和在浙江生动实践的研究。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强省建设,实施新型智库建设计划,抓好第二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在出成果出人才上取得更大成效。
2.坚持主流引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不断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稳把牢正确政治方向,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立场坚定。把凝聚人心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广泛开展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深化媒体融合,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推进主流媒体海外版、国际频道、海外出版发行机构和海外社交媒体建设,不断提升国际传播力。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最前沿,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让主流思想舆论主导网络空间。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领导干部向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和领导干部联系高校制度,发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始终用先进文化占领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
3.坚持价值引领,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量,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融入法治浙江建设之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加大研究、阐释和宣传力度,内化为全省上下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加强“信用浙江”建设,持续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学习活动。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战略,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化“礼让斑马线”、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活动,形成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文明新风。
4.坚持发展引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家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新时代文化工作的鲜明主题。要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化繁荣兴盛的中心环节,深入实施文艺繁荣发展和高峰攀登工程,整合创作力量,聚焦现实题材,加强原创能力建设,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优秀作品。依托中国网络作家村等平台,努力打造浙江网络文学发展新高地。实施文化人才和文化名家培育工程,高质量打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领域拔尖人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区域均衡、高效便捷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完善设施网络,加强资源整合,提高服务效能,补齐文化“短板”,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深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规划到2022年实现全省500人以上行政村文化礼堂全覆盖。持续建设社区文化家园、城市文化公园、企业文化俱乐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争取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实施《大运河(浙江)文化带建设规划纲要》,有序开展大运河保护开发。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推动浙江文化“走出去”。
5.坚持改革引领,加快打造万亿级文化产业。振兴现代文化产业,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支撑和显著标志。要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万亿级文化产业打造的“牛鼻子”,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以深化文化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为重点,带动文化领域重大改革向纵深推进。加快重点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出版、发行、影视、新闻网站等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构建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八大计划”,进一步打开文化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的通道,加快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大项目、大平台,为增强浙江文化软实力提供“硬支撑”。推进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设立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组建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互联网、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力争到2020年,全省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总产出达1.6万亿元,占GDP比重8%以上,成为浙江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
(课题负责人:来颖杰 胡坚 王四清)
一、习近平同志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论述及其丰富思想内涵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注重从文化深处思考浙江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十分注重从战略高度研究谋划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工作,并在省域层面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富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实践探索,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概括起来主要有八个方面内容:
1.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鲜明提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文化是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把文化放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长河中来认识,放在浙江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宏大视野中来把握,特别重视文化的深层次、全局性、根本性作用。他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与当今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就在于我们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就在于全省人民大力发扬‘浙江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强调“浙江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对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工作力度”。浙江是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市场先发地区和开放前沿地区,“理应在世界文化交流和竞争中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作出应有的贡献”。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把对文化建设作用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
2.高度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鲜明提出要“坚持用先进文化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统领意识形态领域,确保文化安全”。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习近平同志谋划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他明确指出,“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动摇”,并始终将它贯穿落实到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比如,在新闻宣传方面,他强调:“新闻的党性原则,决定了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决定了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要求我们在思想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政治上必须坚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工作上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在组织上必须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确保党的各级各类新闻机构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并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为党为民、激浊扬清、贵耳重目”十二个字要求。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他要求我省社科联组织和社科工作者做到“真”“情”“实”“意”四个字,其中“真”就是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能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在繁荣文艺方面,他指出要“高扬先进文化旗帜,正确引领文艺工作的方向,统摄文艺作品的灵魂”。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牢牢把握了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3.高度重视文化精神的力量,鲜明提出要“坚持和发展‘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浙江人文精神,是浙江文化的内核所在。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身体力行地研究、丰富和弘扬浙江精神。他深刻指出:“代代相传的文化创造的作为和精神,从观念、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孕育、形成和发展了源远流长的浙江地域文化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精神,她滋养着浙江的生命力、催生着浙江的凝聚力、激发着浙江的创造力、培植着浙江的竞争力,激励着浙江人民永不自满、永不停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地超越自我、创业奋进。”“浙江在没有特殊政策、没有特殊资源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浙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浙江精神’在起作用。”他不仅重视从浙江历史中萃取浙江精神的精华,同时注重结合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浙江精神。2005年,习近平同志亲自倡导开展“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大讨论。在汇聚各方智慧和意见的基础上,他鲜明提出要“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以此激励全省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同时,对“红船精神”进行了总结提炼,标注了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直到2016年9月,他在参加G20杭州峰会期间仍对浙江谆谆嘱托:“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以新的视角和高度阐明了精神作为文化之核的价值所在和功能意义,赋予了浙江精神更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为浙江人民砥砺前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4.高度重视文化的传承发展,鲜明提出“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同志在谋划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坚守传承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注重浙江文脉的延续。他强调:“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独特的传统气质,才能传承下去。”当年,浙江许多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重点工作和重大工程,习近平同志都亲自作出指示,直接领导部署。比如,关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就是由他提议实施,并亲自担任研究工程委员会主任,亲自为研究成果作序。关于加强对西湖文化保护,他指出:“西湖的周围,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使西湖的历史面貌得以还原,得到恢复,这是德政,也是得民心的善举。”关于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他在浙江工作时曾两次到良渚调研,强调“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关于大运河保护,他当年深入现场考察调研,要求“继续做好运河综保工作,使杭州的经济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针对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他特别指出,城市化率的提高往往意味着“建新拆旧”,意味着农村变城市,意味着现代化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隐藏着对文化遗产进行破坏的危险,在现实中就存在着城市文化个性的轻视甚至埋没,造成文脉的断裂,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还有,不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变成新村建设,更不要在建设过程中把那些具有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通通扫荡了。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文化河流从哪里来、流向哪里的深刻道理,为我们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钥匙”。
5.高度重视文化的教化功能,鲜明提出“文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文化工作根本上讲是做人的工作。习近平同志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经济的多元化会带来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要认清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等是一些重要指标,但都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十分重视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坚持加强道德教育与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大众传媒引导与文学艺术感化相结合、运用经济手段与提供法律支持相结合,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手段”。他十分重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强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参与,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来做。”特别指出,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应解决好以往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解决好为人师表的问题,解决好学校思想政治课的质量问题,解决好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他十分重视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要抓住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以育人为中心,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把育人融入学校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教导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理念,在见人、见事、见精神上久久为功。
6.高度重视文化的改革创新,鲜明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加以谋划推进。他指出,“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就是围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文化体制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政府‘卸包袱’和经济上‘断奶’。总的原则是,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但要调整结构和方式”,从而确立了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总的目标要求。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明确界限。习近平同志强调:“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要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改善服务为重点,使其不断增强活力。”“经营性文化产业改革,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快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和文化市场体系。”“要从浙江实际出发,把扶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改革的重要抓手。”他十分注重文化独特的意识形态属性,强调“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着眼于管住方向,管活机制,管出效益,管好质量”。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文化改革“改什么、怎么改”,为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当时,浙江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许多改革举措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全国创造了有益经验。
7.高度重视事业产业两手抓,鲜明提出“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目标,也是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检验标准”。坚持一手抓事业、一手抓产业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是习近平同志领导推进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方法。他要求“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实现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基本途径,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他敏锐认识到,当代文化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产业的竞争,软实力、文化力必然要通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来加以体现,“必须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支撑,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通过几年努力,使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有明显提升,成为全国文化产品的重要制造基地”。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文化建设工作的着力点,极大增强了做好文化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8.高度重视文艺精品创作,鲜明提出文化要再现辉煌就“必须创作和生产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文化精品,一批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在谋划和推进加快文化大省建设过程中,习近平同志把繁荣发展文艺事业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并亲自过问和牵头组织了许多重大题材的创作。他指出,“文化精品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时代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书写文化史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崇高职责,自觉地承担起作为中华文化及浙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创造者的历史责任,努力为时代和人民奉献精品力作”。文艺精品的涌现,要凭作品说话、靠人才支撑。他强调,必须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切实遵循文艺发展规律,不断推进文艺创新;必须按照德艺双馨的要求,努力造就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艺名家、大家,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专业和业余相结合、各类文艺人才齐全的文艺“浙军”。他特别重视文化产品的先进性问题,深刻提出:“有市场的文化不一定是先进文化,但没有市场的文化,肯定不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产品,应当既能体现先进性,又能体现群众性;既不‘趋利媚俗’,又不丧失市场。”他强调:“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是一致的,占领市场与占领阵地是一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致的,文化产品的先进性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一致的。”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文艺创作的基本立场和价值追求,为文艺的繁荣发展标定了努力方向。
二、浙江坚持不懈地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走出了一条富有成效的文化发展之路
十多年来,浙江坚决贯彻习近平同志为我们确立的文化发展之路、谋定的文化建设方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到建设文化强省、文化浙江,从深入实施“八项工程”,到扎实推进“十大计划”“十大工程”,我省文化建设渐入佳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建设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文化发展之路。
1.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把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持之以恒地用先进思想凝魂聚气,把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推进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我省全力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省委制定了《浙江省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施办法》,以上率下、带头学习。广泛组织“千支宣讲团、万名宣讲员”开展基层宣讲活动,精心策划“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我在‘之江’读新语”等主题宣传活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组织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召开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讲话10周年座谈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八八战略”理论研讨会、“最多跑一次”改革理论研讨会等,推出了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重大理论成果。与中国社科院合作开展“中国梦与浙江实践”重大研究,出版了七卷本200多万字系列丛书。
2.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正确把握文化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把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凝聚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抓住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大契机,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大力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传播正能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重大主题宣传,推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重大主题报道,组织开展“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等主题报道。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推动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网上宣传教育,推出“领航新征程”“点亮正能量 圆梦新时代”重大网络主题宣传,有效构筑起网上正能量传播体系。成功举办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为推动信息经济发展、增强中国在世界互联网治理格局中的话语权作出了积极贡献。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连续13年坚持习近平同志倡导的领导干部到高校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和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
3.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致力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道德高地。坚定不移地践行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思想,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秉持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凝聚起全省人民创业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广泛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倡导“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六大行动”,深化“最美浙江人”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连续三年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推动“最美现象”从“盆景”变“风景”成“风尚”。创新发展新乡贤文化,扎实推进好家风建设,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组织开展“做文明有礼浙江人”活动,使礼让斑马线、文明过马路、排队守秩序、礼仪待宾客等成为亮丽风景线。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省2万余个行政村实施“春泥计划”,建成了1000余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全省已创建成全国文明城市14个、全国文明村镇191个、全国文明单位249个。
4.始终坚持传承先进文化的红色基因,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凝聚起浙江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强大力量。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2005年6月,习近平同志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概括提炼了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奉献精神”为深刻内涵的红船精神,精准标注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坐标。历届省委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红船精神,推动党员、干部和群众自觉把红船精神融入血脉、化作基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推动红船精神在新时期不断发扬光大。持续开展“看一次展览、听一次党课、学一次党章、观一次专题片、瞻仰一次红船、重温一次入党誓词”的“六个一”党性教育活动。 (下转第六版)
(紧接第五版)组建红船精神研究院和浙江红船干部学院,举办首届红船论坛,形成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面向海外翻译出版红船精神著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建立红船精神展示厅,建设网上南湖革命纪念馆,组建红船精神宣讲团,开展“红船驶进新时代”巡回宣讲,组织系列文艺创作,推动红船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5.始终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出新的重要原则,大力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以深入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打造浙江文化经典,持续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利用和发展。深入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共设立研究项目80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000余部,圆满完成了工程第一期项目,其中,《宋画全集》《元画全集》开创了中国绘画历史大型断代集成的先河。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浙江段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连续多年名列首位。加强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大力保护有传统历史、时代印记、文化标志、人文故事的乡土建筑,推动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制定实施《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加强对越剧等地方传统戏剧的传承保护。最近,省政府专门印发《浙江省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力争使我省成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高地。
6.始终坚持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民生,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自觉把文化民生作为整个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浙江美术馆等一大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农村半小时文化圈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着力补齐公共文化领域的短板,制定《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推进“十百千”工程建设,稳步实现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向着高质量发展。以农村、社区、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建设。2013年以来,农村文化礼堂每年列入政府十大民生实事,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定位,推动教育教化、乡风乡愁、礼节礼仪、家德家风、文化文艺进礼堂。高标准建成浙江自然博物园核心馆区、浙江音乐学院、浙江小百花艺术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遍及城乡。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送文化”“育文化”“种文化”和“文化走亲”等活动,实现各种文化资源和服务的有效下沉。
7.始终坚持文化与经济等各领域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加快成为支柱性产业。充分利用浙江的文化资源、市场机制、经济发展等优势,大力推进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把文化的力量融入经济发展之中,在经济发展中推进文化发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牵住改革“牛鼻子”,持续推进文化领域的各项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专门设立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设立省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委员会,大力实施“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等86个文化体制改革重点项目,先后出台《关于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意见》《进一步健全国有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2013年和2017年,两次召开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将文化产业列入重点发展的“八大万亿产业”,编制《之江文化产业带发展规划》《大运河(浙江段)文化带建设规划》。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等国有文化企业在全国同行业发展中处于前列,影视动漫、新闻出版、数字阅读、文化用品制造、文化旅游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优势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数量名列前茅,全省共有38家文化企业上市。2016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3200亿元,占GDP6.8%。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浙江综合指数列全国第四。
8.始终坚持出精品出人才的工作导向,全面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大力实施文艺精品战略,深入实施繁荣发展文艺“七大工程”,主要艺术门类创作生产连续多年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位居前列,浙产文艺作品的影响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中国梦、迎接党的十九大、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和建军90周年等重大主题,集中力量进行文艺创作,打造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东方》《国家命运》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青恋》《鸡毛飞上天》《温州一家人》等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形成了重大题材电视剧的“浙江现象”。“百年追梦”浙江美术创作精品工程全面完成,代表着千年浙学文脉精华的《浙江文丛》(第一期)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等整理出版。歌剧《青春之歌》、婺剧《官锦袍》、话剧《谁主沉浮》等一批舞台艺术精品被列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浙产电视剧数量、动漫年产量分列全国第一位、第二位。中国网络文学研究院、中国网络作家村相继落户浙江,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周,成为我国网络文学发展的新高地。深入实施文化名家打造计划和“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实施青年文艺人才“五新计划”,使“文艺浙军”影响力和实力越来越强。
三、习近平同志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论述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的逻辑契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高度,亲自谋划、亲自指导、亲自推动文化建设工作,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从发展脉络看,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在省域层面对加快文化大省建设进行的理论思考、战略谋划和实践探索,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在逻辑上是契合的、内容上是相通的、要求上是连贯的。
1.从文化立场看,坚守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一以贯之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丰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文化自觉向文化自信升华的过程。习近平同志在谋划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期间,反复强调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增强浙江文化的软实力。对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既体现在对文化力量的重视上,也体现在对推进文化工作的力度上。他指出,文化的力量是民族生存和强大的根本力量。浙江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文化的力量。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重视文化建设。他这种对文化认识和重视程度之深、推进文化工作格局和力度之大,始终把文化自信镌刻于思想深处、转化为具体实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卓识远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文化立场,成为穿越时空的思想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对文化自信的认识提升到更高的高度,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战略部署。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2.从建设路径看,坚持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一以贯之的基本方针。习近平同志破题谋划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时,就没有放松对文化建设路径方法的深入思考。他强调,我们决不能在文化观念上照抄照搬,在发展模式上简单模仿,必须坚决防范和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用带有浙江特点的优秀文化丰富中华文化内涵,用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先进文化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同时更好地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浙江特点的先进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他十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始终立足在几千年丰厚文化积淀的浙江大地,推进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告诫人们: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民族文化的礼敬自豪和自觉坚守,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的一大鲜明特色。
3.从发展定位看,在总体布局中统筹文化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一以贯之的战略考量。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注重以战略的思维、时代的要求、发展的眼光审视文化建设,善于从文化层面深入分析浙江现象的内在机理和浙江如何破解“成长烦恼”“问题先发”。他指出,我们在许多方面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较早地感受到一些新的带有普遍性的矛盾和问题,较多地面临来自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压力和激励,较深地体会到文化建设对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同志深刻意识到,推进文化建设,是关系到能否破解浙江先发多发的矛盾,关系到今后一个时期浙江“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能否“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重大课题,并先行在文化层面进行探索和创新。他指出,要把握经济与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发展规律,把文化的力量融入于经济发展之中,在经济发展中推进文化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相互交融和浙江综合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基于这样的思想,他把文化建设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把文化改革发展融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之中。从整体布局中审视文化发展,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的显著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站在推进伟大事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的高度,谋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他从理论、新闻、文艺、哲学社会科学、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等领域,全面推进文化建设。这些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与他在浙江工作时的先行探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4.从内涵本质看,重视精神力量的铸造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一以贯之的重要特征。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人民的奋斗;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善于从浙江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史册典籍、奋斗故事、英雄人物当中,深察蕴含其中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元素,从中进行精神上的提炼、发掘和概括。他从永康学派、永嘉学派等浙江传统文化的思想特点中,揭示影响着浙江人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文化渊源;从大禹的因势利导、敬业治水,勾践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钱氏的保境安民、纳土归宋,胡则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岳飞、于谦的精忠报国、清白一生等历史典故中,总结浙江人民的精神气质。他曾指出,浙江人民在与时俱进的历史轨迹上一路走来,秉承富于创造力的文化传统,这深深地融汇在一代代浙江人民的血液中,体现在浙江人民的行为上,也在浙江历史上众多杰出人物身上得到充分展示。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发展观念,习近平同志表现出了对浙江精神的高度关注,进一步提炼概括了以“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为主要内容的浙江精神,实现了浙江精神的与时俱进。这也因此成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精神密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加关注精神的巨大作用,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靠中国精神,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特别是在今年全国人代会闭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他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伟大民族精神,强调:“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从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到概括提炼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力量的极端重视,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又一大鲜明特色。
5.从根本目的看,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一以贯之的价值归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推进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基本经验。他深刻指出,我们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现好人民群众文化权利。“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省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具体的探索实践中,无论是繁荣文艺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习近平同志都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服务人作为根本归宿,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理念,站在人民的立场谋划文化建设。他强调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要自觉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任务,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的根本所在。
四、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走下去,高水平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高地、文明高地
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实践探索,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治国谋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彰显出强大的理论力量和实践伟力,引领着社会主义文化不断走向繁荣兴盛的辉煌未来。进入新时代,我们将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更高的标准建设文化浙江,不断开创我省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生动局面。
1.坚持思想引领,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推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不断增强文化建设的引领性和先进性。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抓好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组织开展主题宣讲活动,编写通俗理论读物,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入脑入心。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加强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总结课题研究,形成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筹建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全面系统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内涵和在浙江生动实践的研究。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强省建设,实施新型智库建设计划,抓好第二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在出成果出人才上取得更大成效。
2.坚持主流引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不断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稳把牢正确政治方向,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立场坚定。把凝聚人心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广泛开展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深化媒体融合,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推进主流媒体海外版、国际频道、海外出版发行机构和海外社交媒体建设,不断提升国际传播力。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最前沿,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让主流思想舆论主导网络空间。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领导干部向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和领导干部联系高校制度,发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始终用先进文化占领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
3.坚持价值引领,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量,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融入法治浙江建设之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加大研究、阐释和宣传力度,内化为全省上下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加强“信用浙江”建设,持续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学习活动。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战略,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化“礼让斑马线”、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活动,形成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文明新风。
4.坚持发展引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家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新时代文化工作的鲜明主题。要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化繁荣兴盛的中心环节,深入实施文艺繁荣发展和高峰攀登工程,整合创作力量,聚焦现实题材,加强原创能力建设,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优秀作品。依托中国网络作家村等平台,努力打造浙江网络文学发展新高地。实施文化人才和文化名家培育工程,高质量打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领域拔尖人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区域均衡、高效便捷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完善设施网络,加强资源整合,提高服务效能,补齐文化“短板”,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深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规划到2022年实现全省500人以上行政村文化礼堂全覆盖。持续建设社区文化家园、城市文化公园、企业文化俱乐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争取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实施《大运河(浙江)文化带建设规划纲要》,有序开展大运河保护开发。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推动浙江文化“走出去”。
5.坚持改革引领,加快打造万亿级文化产业。振兴现代文化产业,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支撑和显著标志。要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万亿级文化产业打造的“牛鼻子”,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以深化文化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为重点,带动文化领域重大改革向纵深推进。加快重点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出版、发行、影视、新闻网站等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构建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八大计划”,进一步打开文化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的通道,加快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大项目、大平台,为增强浙江文化软实力提供“硬支撑”。推进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设立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组建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互联网、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力争到2020年,全省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总产出达1.6万亿元,占GDP比重8%以上,成为浙江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
(课题负责人:来颖杰 胡坚 王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