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史海撷珠
我的位置:主页  > 历史钩沉 > 史海撷珠
我省民主党派创办的第一所业余学校—钱江业余学校
发布时间:2005-12-16 00:00:00
  |  
作者: 金绛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建各级组织和广大会员依照“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的行动纲领,围绕国家工作重点,创造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979年,省民建和省工商联在老一辈领导人汤元炳等的倡导下,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创办了全省民主党派第一所业余学校---钱江业余学校。由于办学成绩突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成为进入新时期以来最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之一。 


                               春风送暖应运而生
    1979年1月,汤元炳主委参加中央统战部座谈会回来,传达邓小平同志的讲话:“要落实原工商业者的政策,钱要用起来,人也要用起来。”他根据党中央工作重点的转移,国家发展经济急需人才,提出利用落实政策发还的办学基金30多万元,另外再筹集一点,重新办一所学校(“两会”在1962年曾创办钱江中学,现任浙大校长潘云鹤院士就在该中学毕业,“文化大革命”后由市教育局接收,改为前进中学)。当时,金志朗、王漱芳、黄瑞琳三同志各出资2万元,詹少文同志捐出全部补发工资4万元,合计10万元,充实了原有的办学基金。学校定名仍为“钱江”,面向职工招生,学校性质为业余学校。“两会”委派詹少文、陆成章、钱志勤三同志负责筹建,由汤主委任校长、詹少文任副校长,不久又有徐寿松、祁祖铨、金绛年等参加建校工作。校管会由汤主委任主任,除“两会”负责同志和捐款办学的同志外,还请省政协的曹湘渠同志和商业局的有关同志参加。经过“十年浩劫”,当时教师、教材、教室等都很难解决。办学同志多方设法,向新华中学在晚上租用10个教室,聘请该校和其他中学的教师兼课,课本则向京沪等地采购。经过几个月紧张的筹备,杭州钱江业余学校终于在1979年4月1日正式成立。开学当天的晚上,“两会”负责同志都去校相帮。当时共开设4个专业计12个班,学员456人。学校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市区各商店中,下乡回城的青年较多。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耽误了学习时间,文化水平低,业务知识少,许多营业员连珠算都不会打,急需培训提高,于是主动上门与商业局联系招生。当时,商业局领导既希望职工受到培训,又对“钱江”的教育质量表示怀疑,最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送了300余名职工入学。我们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根据商业部门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商店中财会人员青黄不接,开设了财会班;零售商店缺乏美工人员,就开设商业美工班。杭州是开放城市,营业员需懂得外语,我们开设英语、日语班。由于学用对口,受到学员们的欢迎。在学期结束时12个班300多名学员普遍感到收获很大,因而,引起了商业局领导的重视,主动来校要求扩大招生。第二学期,扩招了57个班,学员达2427人。由于扩招,新华中学的校舍不够,于是设法迁至校舍大、教室多的开元中学,并聘了大学、中学的兼课教师数十人,增加专业课程,先后开设了电工基础、机械制图、财务、统计以及初、高中文化课等8个专业,满足广大商业职工的需要。至第三学期又增加到10个专业、65个班、学员2900人。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学员在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外语班学生基本上能用英、日语接待外宾,能翻译进口商品说明书,参加广交会洽谈业务。1980年省外贸局招考外语工作人员,“钱江”有30名学员应试,被录取21人;财会班学员,一般都能较熟练地处理账目、编制会计报表,经市商业局考核,获得会计职称的有25人;电工班学员一般都能设计安装照明和动力电路,在市安全电工技术考核中,获优秀等级执照的有20人;美工班学员除能设计布置商品橱窗外,还能设计商品图案和广告等。由于办学成绩显著,1980年4月,“钱江”被评为杭州市工农业余教育红旗单位,学校从此受到社会上的关注和赞誉。每当招生时广大青年职工蜂拥而至,学校门庭若市。青年们如饥似渴般要求学习的情景深深地感动了办学人员。为尽可能地满足青年们的学习要求,“钱江”从1981年开始,先后在延安中学设第一分校,在大关中学设第二分校,在清河中学设第三分校,为继续扩大招生做好准备。
    1981年,“钱江”高中毕业的许多学员希望能获得高层次的学习机会,联名要求学校举办大专全科班。学校经过慎重策划,积极准备,经报请市委文教部、省教育厅的口头同意,学校才开始筹备试办,确定开设专业,编制教学计划,聘请大学讲师,组织教材,添置电化设施。经过严格的入学考试,录取了学员86人,开办了中文、英语各一个班,并由教务负责人担任两班的班主任。由于学校严谨治学,认真管理,教学质量优良,赢得教育行政部门的信任。1982年6月,在省委宣传部商景才部长的支持下,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钱江”试办中文和英语两个大专班并申报教育部备案。嗣后省教育厅对“钱江”的大专班与其他备案的职工大学同样对待,参加统一招生、录取,颁发大专文凭。一个业余学校举办大专学历班,当时在全国是少有的,也是全国民主党派办高等学历教育的先例,因而大大地提升了“钱江”品位,学校声誉骤增。同年,中央发出对全国青壮年职工进行文化技术补课的决定,学校大力为商业职工进行文化补课,举办短期文化补习班31个,学员1600余人。为帮助全市商业系统2万多青年职工补课,学校特举办文化补课的师资培训班,培训了教师129人,还编印了各科补课教材13.7万册,有效地加速了商业职工文化补课的进程,因而受到商业部、商业厅和商业局的嘉奖,先后得奖金6.5万元。为增强学校的领导力量,省“两会”于1983年3月任命詹少文为校长、徐寿松为副校长。至1985年春季,学校继续发展扩大,已拥有224个班级,学员9912人,成为一所多学科、多层次综合性的万人业余学校。“两会”又任命詹天■兼副校长。学校陆续聘请了许多大学的教授、讲师,中学的高级教师,名师荟萃,组建了强大的师资阵容,加上熟谙经营管理的工商界办学队伍,两者相得益彰,使学校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忘我劳动艰苦创业
    1979年正值“文化大革命”之后,国家百废待举,财政困难,“钱江”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要国家经费,不要国家校舍,不要国家编制,在“三无”的条件下,把学校创办起来,这是符合当时我国国情的举措。
    1. 勤俭建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省“两会”办学基金不多,无法为“钱江”自建校舍,故学校只能租借日校的教室在晚上上课;学校没有编制,不能聘用专职教师,就改为请日校的教师兼课。学校机构精简,人员稀少,办学人员与学员之比始终保持在4‰左右。教务处人员,每人分管几个到十几个班级,并一统所管班级的报名、注册、编班、考勤、考绩、听课以及接待教师和联系学员等工作。学校没有勤杂工,凡打扫教室、排放课桌椅等杂务,都由办学同志包干。学校精打细算,用具简陋,20多人挤在一间教室内办公,以三屉桌代替写字台,以木椅代替沙发。根据汤主委的意见,办学就是准备贴钱,尽可能减轻学员的负担。因此学校收费低廉,建校初期,文化技术课每门每学期收学什费6元(含书籍,当时如机械制图课书籍就要2元多)。大专全科每学期学费为40元(当时教育厅规定为120元)。至1984年底,6年中,学校收支相抵共亏损14.8万元,由“两会”在办学基金中补贴,后来经教育局提出意见才适当调整了收费标准。
    “钱江”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德育放在首位,要求教师教书育人,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进去,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员成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勤奋学习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才。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认真执行考勤考绩制度,切实按照教学计划授课,对学员从严要求,热情帮助,使学员既有系统的文化专业知识,又有自学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重基础、重实践,务使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要求教师根据在职职工的特点,做到循序渐进、精讲精练、复旧迎新;要求学员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反对好高骛远、弄虚作假。“钱江”以坚定的政治方向、浓厚的学术气氛、文明的校园环境吸引着广大学员。
    2. 尽心竭力为四化。随着学校的发展,“钱江”办学人员亦不断增加,先后有退休的教师、教授、会计师、工程师以及机关工作人员加盟,最多时达50人左右。其中半数以上是民建会员。他们中担任学校各部门负责工作的有:教务主任祁祖铨、沈平凡、张祖仁,副主任陈志伟、王祖愉、顾建新、赵柏林、汪忠槐、汪琴芬。总务主任钱志勤,副主任詹国宝、黄仲荪、潘德美。一分校正、副主任金绛年、袁世璋、施爱娣、郑炎林、金一玲。二分校正、副主任陆成章、陈岳桢、洪明、郭智英。三分校正、副主任张家龙、吕玉琴。在民建杭州市委会的领导下,学校成立了民建钱江支部,推选金绛年、张家龙为正、副主任。支部围绕办学,动员全体成员怀着“报国之日苦短,报国之心倍切”的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办学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少成员被中央及省、市民建组织评为为四化服务积极分子和先进会员,支部亦多次被评为市先进支部。他们热爱职工教育事业,团结全校其他办学人员,在发展教育、培育人才的共同目标下,群策群力,汇合成和谐的共鸣,产生出巨大的共振力量,把“钱江”办学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每逢寒暑假是学校的“双抢”季节,一面要寄发近万名学员的成绩报告单,同时要对四五千名新生开展报名、注册、缴费、编班等工作,在大量繁重的工作面前,大家不计时间、不计报酬,不怕苦、不怕累,夜以继日连续作战。平时不论三九严寒或酷暑炎热,每晚风雨无阻按时在校门口迎候师生。有的腿骨撞伤未曾痊愈就拄着手杖来校,有的忍着高血压、头晕照常办公,有的喘着气、腰酸背痛亦来上班,有的上、下午及晚上三班在校,有的365天几乎天天到校。大家说,我们可离家一星期,但离开学校一天也不放心。大家除白天办公外,晚上总要到10点左右送走师生后才能回家。工作忙忘记吃饭时间,就拿只面包充饥。大家虽然上了年纪,但为了检查各班级的教学情况,每晚从东教学楼到西教学楼上下还得跑上好几趟。有人说,你们退休后有福不享,这样辛苦,真是自讨苦吃。大家觉得教育是至高无上的神圣职业,作为一个原工商业者,能获得党和国家的信任,从事教育工作,这是无尚的光荣,我们怎能不忘我劳动呢?汤主委看到我们的办学热情如此高涨,常亲切地劝告我们:“你们要注意身体,要细水长流啊!”科学证明,心理作用可迸发出无穷的潜力,能影响身体的健康,我们的办学受到党和政府的赞扬、社会舆论的好评,以及学员和家长的欢迎,大家感到莫大的鼓舞,特别看到数以千计的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员逐渐成才,为四化所用,使我们沉浸在难以言状的幸福之中。鼓舞和欣慰使大家忘记了疾病,仿佛自己年轻了20岁,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3. 一切为师生服务。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教学中,我们坚持以詹少文校长提出的“一切为师生服务”为宗旨,尊重教师、爱护学员,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已成为全体办学人员的共识。我们在聘请教师时,坚持诚心诚意,到处访贤,登门求师,有的本来不愿出来任教,经过一再拜访,终于答应了。真是“三顾茅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教师来校时,我们在校门口迎接,热情接待;课前送茶,备好教具;课后倒水、送毛巾;回家时,送至校门。遇教师患病,学校负责人及时前往慰问;遇天下雨时学校备有雨衣、雨伞供教师使用;逢冰雪天,学校派工作人员接送老年教师。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意见和建议。1983年有41位教师提出各种建议188条,如语文教师提出“教学十法”、英语教师提出“民意测验”等,对改进教学和管理都有一定价值,学校经研究归纳后,有的采纳实施,有的推广,一时办不到的给予解释。为帮助教师提高业务知识,学校购买最新书籍及资料供教师参考。教师在“钱江”工作得到重视,生活得到关心,人格得到尊重,虽待遇不高,但他们感到:“我们在‘钱江’心情舒畅,对学校有感情。”尊重是人生的一种最高奖励,当他们感受到这种真诚的尊重时,就能激发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义无反顾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教学工作。许多教师经常提前到校,推迟下课,为学员答疑解难,有的利用假日为学员补课。他们精心授课,耐心教导,受到学员们的普遍赞扬。
    对学员,我们既教育他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督促他们勤奋学习,早日成才。我们以身作则,尽一切努力为学员服务。
    一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发现缺课的给他们补课;对程度悬殊的学员,及时调班换级;对出差、病产假的学员,按时寄送讲义和试题。千方百计地保护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学员说:“你们这样日夜为我们操劳,我们怎能不努力学习呢!”
    二是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员均是白天工作,晚上来校上课,学习时间是很宝贵的。为此,学校一再要求教师认真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不少教师精心备课,讲课艺术高超,生动活泼,许多学员反映上课时听得津津有味,下课时感到恋恋不舍。为了扩大学员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气氛,经常举办专题讲座等,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学员张丽说:“当我走进灯火辉煌的教室时,总会油然产生一种亲切感,犹如回到了少年时代的母校,这儿的学习生活多么有趣,使我忘记了一天工作的疲劳。”
    三是做好后勤工作。为解除学员的后顾之忧,学校主动为他们购买各种课本和参考书籍,印发各种资料,供学习参考,还免费录制外语,便于在家自学。学员的数千辆自行车,雇专人负责看管,雨天盖好塑料布,并备雨衣供学员借用。我们对学员热情亲切的关怀,也就是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带给了他们。他们感受到祖国的可爱,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从而进一步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更好地为四化做贡献。中文班一学员写了《如梦令·乱后感》:“常忆十年浑浊,心碎不知归宿,喜逢乱已收,能入钱江夜读。振作、振作,笔端饱蘸浓墨。”
    “钱江”师生员工开诚相见,互敬互爱,办学人员的余热、教师的潜力、学员的勤奋三者互动、融合,汇合成一股巨大的暖流,正是这股暖流,激荡在每个人的心中,促使大家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开创出可喜的灿烂局面。

                              多年耕耘喜获成果
    回顾“钱江”发展历程,1979年至1983年春季为逐渐壮大时期,每年的学员人数平均以50%的高速增长。自1983年秋季开始,班级学员骤增,达到199个班,9484人。此后10多年,直至1996年春季,每学期始终保持在200个班级,近万名学员。这期间可称为学校的鼎盛时期,其中以1991年秋季学校班级人数为最多,达到227个班11106名学员,占当时全市社会力量办学学校在校生的五分之一。钱江的规模不仅全省、全市第一,在全国亦属少有。
    1. 跨越的发展。“钱江”发展如此之快,主要因为学校拥有善于管理和开拓的办学人员,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事业心,遵照党的“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根据改革开放的发展趋势,以超前的意识,率先开拓新课程、设置新专业,以满足各个层次不同类型求学者的需要,受到社会的欢迎和学员的青睐,使学校生源长盛不衰。“钱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预见到国家将进一步发展经济、扩大开放,财经外语类课程必将成为广大职工学习的首选,于是先后开设商业会计、财务、工业会计、现代企业管理、国际金融结算等课程,并举办外贸业务培训、公共关系培训等班。因课程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迎来了大批学员。外语方面,除开办大量初、中级英、日语班外,还开设大学英语、科技英语和外贸英语以及高层次的研究生英语、托福英语、GRE英语、BEC英语等班。当时这些高级英语,在社会力量办学中仅“钱江”开设,因此生源充足。外语与财会逐渐成为“钱江”的品牌专业。学校鉴于国家旅游业的兴起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于1984年开设饭店管理班,聘请刚回国的旅游专业硕士任教,就读的有华侨饭店、西子宾馆、浙江宾馆等的经理与科长。同时,利用爱国侨胞赠送的4台微电脑,开设微电脑应用班,聘请省计算机研究所的工程师任教,为省商业厅干部、杭州市教师先后开办了4期微电脑培训班,计学员160余人,受到各单位的好评。
    为开拓办学的新路子,学校响应教育行政部门的号召,开展联合办学。自1984年起,先后与杭州大学中文系合办“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辅导班,与外语系合办托福辅导班,与省会计学会合办“会计基础”自学考试辅导班,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合办“外贸业务”和“财会电算化”培训班,与浙大成人教育学院合办“现代管理会计”讲习班,与省公共关系协会合办“两岸经贸现状”培训班等,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培养了一批社会急需的新颖专业人才。
    1988年学校受省广播电视大学的委托,举办“外贸英语”和“旅游英语”两个专业的视听生教学班,先后2期计14个班,学员675人。
    1992年为配合农村经济建设,学校受农业部乡镇企业司的委托举办3期全国乡镇企业财会人员短期培训班,接待了来自四川、黑龙江、辽宁等省的学员计360余人,受到农业部的好评。
    1993年学校与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工商联共同举办“私营企业厂长经理”培训班,共2期,计40余人,为“两会”会员企业服务。
    为探索开放办学途径,学校与省市6家大型企业进行联合办学的尝试。学校分别与省二轻工贸公司、省畜产品进出口公司、市土产杂品公司、市新天龙实业公司、市华侨友谊公司和浙江美院西湖艺苑的总经理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学校为企业培训人才、推荐毕业生,介绍最新经营管理知识,提供咨询服务,企业根据业务需要提供生源,推选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先进工作者任学校的客座讲师,并在条件许可下提供实习场所。订约后双方均有一定的收获。
    2. 可喜的丰收。历年来在“钱江”就读的学员已达38万人次,毕、结业学员8万余人,其中大专全科毕业生1500余人,学员遍及全市各条战线,许多均为单位的骨干力量,有的担任领导职务,有的成为经济师、企业家等。如前商业厅厅长王先龙、前浙江证券公司董事长李训、前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戚永明等。他们发挥所学专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1995年7月经申报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了钱江业余学校校友会,选举王先龙为会长,汤继水、姜华、诸雅根等为副会长,刘凯为秘书长。
    “钱江”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有关部门的关注。1983年8月教育部张文松副部长来校视察,肯定“钱江”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了“发扬钱江精神,为四化贡献更大力量,团结合作,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的题词。同年9月,联合国国际劳工局局长助理阿布噶纳等来校参观并题词:“我很高兴亲眼看到贵校教职员工勤恳的献身精神,也亲眼看到你们的成就,这些成就为他人树立了榜样。这次访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谨对你们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1984年2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丰平提出:“要依靠和发动社会力量办学,鼓励支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杭州钱江业余学校就办得很好,很有成效。他们的经验要推广。”同年6月,薛驹省长号召学习“钱江”办学精神,他讲:“钱江的办学精神,一是艰苦创业,二是实事求是。宣传钱江办学精神,推广钱江办学精神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省教育厅厅长钟儒、副厅长缪进鸿亦来校视察,并题词:“学习钱江办学精神,感谢你们的辛勤劳动,祝你们为振兴浙江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期间,先后来校视察访问的有商业部教育局副局长张矛、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丹、王启东与杭州市市长钟伯熙以及全国职教办的负责同志等。来校参观的有各省、市的兄弟学校及本市的杭州大学等。国外有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阅读教学代表团、德意志联邦艾伯特基金会代表团、美国加州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加州茂赛德学院、菲律宾碧瑶大学等。学校还引起爱国华侨的重视,他们纷纷来校参观访问,并支持办学,如侨胞张昌敬夫妇多次来访,资助价值10万元的呢绒并赠送苹果微机5台,香港蔡德河、台湾包玉星、法国刘友煌等先后来校参观,赠送微机等。在这期间汤元炳主委曾聘请热心教育的著名人士,在征得同意后作为钱江业余学校校董事会的董事,他们是:王宽诚、刘璧如、包玉星、马万祺、蔡德和、荣毅仁、孙晓村,其中部分校董还捐款助学。
    学校自创办以来先后获得中央、省、市人民政府的嘉奖:被全国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授予全国先进集体,被省、市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单位、先进集体,省教委授予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在这期间,《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工商时报》、《浙江日报》和《杭州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了“钱江”的办学情况,使学校蜚声海内外。
    岁月如梭,“钱江”创建至今转瞬已25个春秋。兹仿毛泽东主席《沁园春·雪》的下阕填词,作为本文的结束语:“阴霾驱散晴好,看神州四化掀高潮。忧人才稀少,举办钱江。艰苦创业,不辞辛劳。万人业校,何足自豪,昔日业绩令人骄。俱往矣,盼二次创业,还看今朝。”   

(作者系原钱江业余学校副校长徐寿松,民建杭州市委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