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史海撷珠
我的位置:主页  > 历史钩沉 > 史海撷珠
难忘的“五朵金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民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活动追记
发布时间:2005-12-16 00:00:00
  |  
作者: 民建浙江省委会宣传处干部郦红斌

    20世纪60年代,有部《五朵金花》的电影,讲述了五位美丽的少数民族姑娘的动人故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浙江省民建会的历史上,会员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殚精竭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也出现过姹紫嫣红的“五朵金花”,即在本职岗位多贡献、开展经济咨询服务、协办集体企业与安置待业青年、参与社会力量办学与举办工商专业培训、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等五个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汤元炳主委把它总结为“五朵金花”。尽管时间过去了20多年,但当年的老会员,以及在这些服务中受惠过的成千上万的群众,至今还难以忘怀。 


                               本职岗位多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一战线迎来了一个灿烂的春天。1979年6月,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发表讲话,为原工商业者“脱帽加冕”。这无疑是一声春雷,给以原工商业者成员为主的民建会极大鼓舞。民建提出了“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的行动纲领,会员们纷纷以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激情,以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身份,踊跃投入建设“四化”的劳动竞赛,积极为“四化”贡献聪明才智,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先进人物。      

    1982年至1984年,我省民建、工商联成员中有330人获得各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省劳模蒋泳清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原工商业者蒋泳清,时任嘉善酒厂技术副厂长,改革的春风,使他找到了发挥才能、甩开膀子大干的机会。为了试验新产品,吃住在实验室;为了瞄准市场,主动跑推销,加速产品更新换代。以他为主科技攻关的善酿酒,获1984年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还在中国首届黄酒节和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特等奖和银牌奖。他还主持开发了古越老酒、陈年花雕、嘉善啤酒等新品种。并以滚雪球积累方式,采用分期改造扩建的方案承担了2万吨黄酒扩建项目。在他的带领下,嘉善酒厂从小到大,1988年起成为我国黄酒产量最高的企业。由他设计的价值2000多万元的技改项目,不仅没拿一分钱设计费,而且还为单位节约了50多万元设计费和100多万元安装费。一次,在赴杭州洽谈业务途中,他的心绞痛发作,硬是靠口含硝酸甘油吸氧气,坚持完成任务。他自1982年起先后多次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蒋泳清自我解嘲所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正是当时广大民建会员为国家经济复苏忘我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会组织的推动下,在老会员们榜样的激励下,20世纪80年代恢复组织发展后入会的新会员也都脚踏实地、埋头工作,涌现出一批像张聿华那样连续获得国家科委授予荣誉证书的中青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像钱碧琴那样努力工作,从一名技术人员走上管理岗位的“两个文明”先进工作者;像周青疆那样勇于开拓,承包荒山,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的劳动模范;像金彰红那样既搞设计抓科研,又注重管理的“省级明星厂长”…… 


                                开展经济咨询服务     

     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民建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结合“两会”实际,适时提出以经济咨询和工商培训作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点。我省民建于1980年着手开展咨询服务工作。开始时主要是发挥会员多年从事工商经济的专长,针对一些企业或行业在企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会诊”,提出意见、建议。有的还直接参与解决生产经营的实际问题。仅1980年至1982年3年时间里,省和市民建就派出会员,深入239家工商企业,进行经济技术咨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最早开展经济咨询服务的杭州市“两会”百货业四化服务组,是由8位在经营管理上有丰富经验的原工商业者会员组成。这些快到退休年龄的老同志放弃休息日,为杭州市百货公司下属企业进行咨询服务,为企业职工举办业务讲座,对青年职工端正服务态度、提高业务水平、改善经营管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百货公司党委还与服务组建立了每月一次咨询例会的制度。《中国财贸报》、《中国青年报》、《浙江日报》等报刊对他们在经济咨询服务方面的事迹作了报道,社会反响热烈。      在百货业咨询工作的示范下,会内各方面的专家能手,纷纷掏出看家本领,各项专业咨询蓬勃开展起来。如会计审计咨询、企业管理咨询、基本建设咨询、机械模具咨询、服装裁剪咨询、中药材咨询等等。      

    以基建专业咨询为例。改革开放初,基本建设项目纷纷上马,而建筑力量跟不上,专业人才匮乏。杭州市民建、工商联组织部分从事建筑行业多年,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会员成立了基建咨询服务组。一面为丝绸、棉纺、轻工、交通等专业局所属单位培训基建专业人才;一面接受部分企业委托,帮助审核基建工程的预算、决算,为国家节约建设资金。第一批审核九豫丝织厂、天水绸厂、杭州香料厂和机电华东一级站的基建预决算,总造价105.6万元,发现高估额达15.5万元,占14.28%。咨询服务组的工作受到各界好评,也得到省、市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省长李丰平指名推荐省府二号楼基建项目预决算审核由民建工商联咨询服务组承担。省建设银行推荐服务组承担国家重点工程台州发电厂18个主体工程和附属设施的基建预决算审核。省、市佛教协会委托服务组负责净慈寺后大殿修复工程招标承包咨询,服务组通过考评,确定承建单位,参与施工现场监督与审核,使该项目提前1个月完工,并比原估算节省费用62.9%。      

    在咨询工作中,会员们感到经济咨询工作可以从具体帮助一厂一店,一时一事的咨询建议,向经常性地提供更广更深、面向社会的经济咨询,提供经济、技术、市场信息迈进。于是杭州市民建、工商联首创了经济咨询新模式——编印《市场信息》。《市场信息》主要内容是反映市场动态,预测市场趋势,研究消费变化,交流商品信息,报道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新情况,反映消费者的呼声、要求,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等。之后,宁波、温州、绍兴、嘉兴、湖州、金华等市民建也相继办起了《市场信息》。1984年中央统战部专门发文,介绍我省民建、工商联《市场信息》情况。北京《市场报》、《浙江日报》及省内各地的报纸、电台都及时转载、转播《市场信息》的一些报道。《市场信息》成为民建开展经济咨询服务、搞活经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形式。 

                             协办企业与安置待业青年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批下乡知识青年返城,他们的就业问题成为当时一个社会问题。我省民建组织在汤元炳主委的带领下,深入街道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原工商业者等老会员的专长,积极配合各有关部门,协办集体企业,安置待业青年。      

    1979年底,此项工作在民建杭州市长庆街道支部率先示范,当时参加协办企业的11位民建会员都是退休的老同志、原工商业者。他们以民建支部为单位,经过调查研究,根据需要与可能,以投资少、见效快、安置待业青年多为指导思想,协助筹办企业。这些老会员不计报酬,不计时间,不论酷暑严冬,战斗在筹建和生产经营第一线,勤勤恳恳,为协办的企业搞活经济,提高效益默默奉献。经过3年努力,支部共协助街道办起青春绸厂、之江针织厂、工艺美术厂、新华福利针织厂等8家集体企业。其中青春绸厂、之江针织厂等每年赢利都在三四十万元以上,好的时候达到七八十万元。      

    杭州湖滨托运服务公司是1980年由杭州民建湖滨支部协助办起来的,参加协办工作的12位老工商业者会员严格管理,以身作则,带动了全体职工的积极性。1981年起利润逐年上升,到1984年、1985年年利润达到35万元以上。托运服务公司被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评为“全国发展集体和个体经济安置待业青年先进集体”,公司代表、民建湖滨支部主任华泉兴出席在北京召开的表彰大会,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接见。      继杭州以后,宁波、温州、绍兴、嘉兴、金华等市民建组织也陆续办起了集体企业。全省民建协办的企业共有90多家,安置待业青年3232人。在协办企业中进一步调动了会员为四化服务的积极性,会的基层组织也发挥了集体力量,对协助办企业起到了推动、协调、组织作用。各地协办企业的会员还帮助培训青年职工,培养了一批批企业接班人,为企业后继发展打下了基础。 


                            参与社会办学与举办工商专业培训      

    经历十年浩劫,教育战线满目疮痍。“四人帮”粉碎后,为了弥补国家办学力量的不足,特别是针对当时许多年轻一代被“文化大革命”耽误、文化知识及劳动技能较低的现状,省民建、工商联决定,将发还的办学基金仍用于办学,主办以培训在职职工为主的业余学校。詹少文、王漱芳、金志朗、黄瑞琳等原工商业者会员纷纷将落实政策后发还的工资和定息捐献出来,支持办学。      

    1979年4月,省民建、工商联恢复办学的第一所学校——杭州钱江业余学校正式开学。当时学校教职员工大部分是民建、工商联的退休成员。这些老同志不占国家编制,不向国家要工资,一般只由学校发每月几十元的“补差”。他们不计时间,不怕困难,一心扑在教学上,保证了较高的教学质量。      

    1980年10月,省和杭州市民建、工商联与杭州丝绸工业公司联合创办杭州丝绸工艺学校。这是一所全日制丝绸职业学校,由民建会员、丝绸行家金才观任校管委会主任委员,陈尧伯(杭州市丝绸工业局副局长)任校长,民建会员求良儒、姚润身任副校长。由于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经常组织技术交流,许多学员成为技术骨干。有的学员设计出的新产品为企业打开了市场,有的产品远销国外,有的还获得省优秀设计奖。      

    1982年,时任浙江省副省长、民建省委会副主委的汤元炳向省人民政府递交了《关于我省民主党派工商联办学的情况和几点意见》,省政府即予批转,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鼓励民主党派、工商联办学工作。民建省委会、省工商联为支持各兄弟党派开展办学,对各办学的党派赠予5000元办学资金,并资助我省各市民建、工商联开展办学和经济咨询工作。1984年2月出版的《半月谈》杂志,报道全国各省、市1983年的“五大成就”时,把浙江省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开办各类学校列为浙江省五大成就之一。1985年,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杨静仁、浙江省省长薛驹先后题词,赞扬钱江业余学校。薛驹省长还在《浙江日报》头版发表文章,指出钱江业余学校是教育战线上改革的一个好典型,赞扬民建会员全心全意献身教学事业的革命精神。“钱江精神”鼓励和推动了各地民建组织以更大热情投身教育事业。到20世纪90年代初,全省民建有自办、合办的各类学校11所,设班级395个,在校学生1.8万余人,已毕业学生达5万余人。      

    在参与社会办学的同时,民建还从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出发,举办传授工商专业知识各种培训班、讲座,使这成为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行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一种灵活的经常性的服务形式。如针对中药业青年从业人员业务不精通,经营管理混乱的现状,杭州、宁波、温州等地民建组织从事中药业的会员开展专业培训。缺乏实用、易懂的教材,会员们就自己动手编写。这些讲稿是会员们多年业务知识的结晶,听讲职工普遍反映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民建省委会在调查研究后,发动各地中药业会员通力合作,整理汇编成《中药材业务知识讲座》一书,进一步推动了各地中药专业的培训,受到省内外医药界的关注。  

                             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贫困地区,大多经济和科学文化欠发达。支援这些地区,使他们尽早脱贫致富,是我国的一项国策。为此,1982年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发出通函,要求各地民建、工商联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地开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咨询服务工作。      

    1983年3月,在民建中央召开的开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咨询工作座谈会上,我省民建、工商联与云南“两会”挂钩,决定为该省少数民族地区提供经济、技术咨询服务,开展省际间的支援协作。当年,由民建省委会副主委孙延年率领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等地丝绸、皮革、酿造等行业的11位会员,组成经济咨询服务考察小组,分两次深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根据调查了解的实况,派出以杭州会员王品芳、何宝湘、何光耀、梅善铨、缪进友等为骨干的12人,分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经济咨询服务工作。      

    我省会员曾先后到达云南思茅、玉溪、盈江、峨山、保山、富宁等7县、市及楚雄地区,帮助当地的皮革厂、丝绸厂改进工艺,培训技工,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以及为建设新厂进行全程咨询服务。这些受援地区的企业,产品质量得到提高,经营管理得到改善,有些困难企业“起死回生”。会员们还帮助一些地方建起了新的工厂,找到了致富的门路。所到之处,受到一致欢迎与好评。1985年,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召开的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我省会员王品芳、梅善铨、王珊纯、蒋泳清荣获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先进个人称号,杭州市民建、工商联丝绸缫丝小组获先进集体称号。特别是会员王品芳,从1983年起,连续12年去云南边疆服务。受云南气候的影响,他关节红肿,连走路都很困难。当地厂领导和工人们劝他休息几天,他总是婉言谢绝,坚持工作。每次返回杭州,他又四处寻找相关资料,为云南的受援企业牵线搭桥。他为云南地区发展制革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当地党政领导部门和基层单位的欢迎,被中央统战部领导誉为“辛勤的候鸟”。《云南日报》、《杭州日报》都专题报道了他支援少数民族地区,促进民族团结的先进事迹。      

    从1985年起,民建省委会多次组织会员分赴丽水、台州、临海、三门等省内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考察,为当地丝绸、针织、酿造、化工企业开展咨询服务,举办培训班和业务讲座,帮助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重点是景宁畲族自治县。民建省委会派去的制茶专家,在省农业厅科技人员配合下,通过调查、试验、示范、培训,帮助景宁茶农及商家掌握茶叶生产、制作技术,很快提高了一度产量下降、名声受损的“惠明茶”的质量,并在1987年全国名茶评比中一举夺魁,被评为全国名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