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杭州生态市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发布时间:2004-07-08 20:24:39
|
作者: 杭州市委会
   近几年来,杭州市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方面,已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钱塘江、苕溪和运河水环境整治,生态村镇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不必讳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存在着失衡现象。
一、当前杭州市主要的生态问题
当前杭州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人口稠密,经济总量大,环境容量小,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城区环境质量十分脆弱,突出表现在大气能见度较差,酸雨严重。
(二)部分地区环境污染还比较严重,生态破坏现象仍然存在,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钱塘江水污染日趋严重,饮用水源安全性受到威胁。
(三)广大城郊和农村生态环境形势日趋严重。虽然在继2000年临安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区后,我市其他市、县,区均积极开展了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但由于观念、资金、技术等原因,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四)随着杭州经济的进一步高速增长,水、土地等资源的开发,保护与资源短缺、粗放式利用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很大。
(五)生态保护工作存在不足。全方位地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现在仍处于起步阶段,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不足之处主要有: 1、在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空白点。有关生态建设的政策法规滞后,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法律依据欠缺;生态市建设的管理体制不顺,对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的处置力度不够强大;另外如自然生态环境的监察、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监督管理、抵御外来生物入侵等,也缺乏对策。
2、生态保护和建设受行政管理体制的约束。与污染点、源的管理相比,生态保护与建设因受行政管理体制的负面影响,管理力度和水平相对较弱。比如钱塘江水资源的保护,因对上、下游污染赔偿、资源补偿等问题难以解决,还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3、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相对应的技术支持不高。生态研究、开发的投入不足,生态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程度不高,生态环境状况的预警,预报及快速反应能力较弱,生态建设人才短缺。
二、创建生态市应遵循的理念
生态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规划、政策,机制,投入和科技等方面齐头并进。在这之前,必须有明确的理念作为行动的先导。以下几个理念是创建生态市所应遵循的:
(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未来中国发展要做到“五个统筹”,其中之一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在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之后,再一次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选择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杭州经济高速发展与环境容量偏小的矛盾来看,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进程中,必须践行新发展现,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为此,必须大力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生态保护为载体,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经济活动由传统的“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转变为“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
(二)市场化的思路。我国现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这要求我们的许多工作要有市场化的思路。生态市建设也应引入市场化机制,否则将事倍功半。要积极利用杭州民营资本充裕的优势,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生态市建设。比如杭州市的生活垃圾向来以填埋方式处理,天子岭填埋场一期已满,在建二期。现在各地也建了一些垃圾焚烧发电厂,它们的垃圾来料却远远不足,而我们却需占用大量土地建设填埋场。这很不正常。现在电力这么紧张.为什么不采用市场化的手段,使可燃垃圾进发电厂,既变废为宝,又保护了环境。
(三)法制化的保证。我国的“以法治国”方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都意味着法制化是一切事业的保证。杭州市的生态建设必须有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作保证。当前的重点是加快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法律规章的制订。
三、对创建生态市的几点具体建议
生态市的创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大气、水体等的污染整治,生态被破坏之后的修复,都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事业。生态建设的治本之策须经充分的科学研究、认证,并经实践的检验,才能形成。在发展生态工业、农业、林业和加强大气、水体,噪声污染整治的同时,当务之急,还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容易被忽视的工作:
(一)建立城市垃圾分类、分选系统。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这句形成德国城市垃圾的话,形象地概括出,在资源严重短缺的今天,提倡垃圾综合利用的重要性,而垃圾综合利用的基础,在于对成分复杂的城市垃圾,进行严格分选,分类回收。这样,既可以消除危险废弃物与一般废物混合处置,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危害。又可以高效回收其中的有价物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数量。
(二)逐年安排公共财政专项资金,逐步解决历史遗留危险废物的处置。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许多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和部门已经不复存在,上亿元的处置费用无处落实,但其产生的危险废物依旧未得到安全处置,处于暂时存放状态,这已是我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隐患。为此我们建设设置专项处置经费,由政府财政统一安排,逐年解决历史遗留危险废物的处置经费。
(三)增加生活垃圾焚烧量,减少填埋处置量。
目前,杭州市生活垃圾的处置以卫生填埋为主。垃圾填埋过程中所产生的渗滤液及重金属成分会污染地下水,造成土壤沙化,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等不易降解物质和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的破坏更是十分巨大,并且垃圾卫生填埋无法实现资源回收及垃圾减容,无法解决垃圾无害化的问题。另外,垃圾填埋还占用大量宝贵的上地资源。这种处置方式,不适于人口密集的大都市,特别是杭州这样环境资源极其可贵的风景旅游城市。而垃圾焚烧处理因其具有显著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如发电)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杭州市应尽快采取措施减少填埋处置量,增加焚烧量。
(四)着重解决农村垃圾,尤其是苕溪两岸生活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
苕溪是杭州重要的饮用水源。长期以来,苕溪两岸堆放的大量生活垃圾,对苕溪的水质造成严重危害,枯水期垃圾渗滤液流入河中,丰水期两岸垃圾被冲人河道。为了提高杭州引用水质量,保证苕溪水质达到Ⅲ类以上标准,必须加大苕溪两岸垃圾的综合整治力度,净化?溪,造福杭州市民。 2004年是我市生态市建设全面展开的第一年,社会各界应合力为生态市建设开好局、起好步。要坚定不移地推行循环经济,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当前杭州市主要的生态问题
当前杭州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人口稠密,经济总量大,环境容量小,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城区环境质量十分脆弱,突出表现在大气能见度较差,酸雨严重。
(二)部分地区环境污染还比较严重,生态破坏现象仍然存在,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钱塘江水污染日趋严重,饮用水源安全性受到威胁。
(三)广大城郊和农村生态环境形势日趋严重。虽然在继2000年临安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区后,我市其他市、县,区均积极开展了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但由于观念、资金、技术等原因,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四)随着杭州经济的进一步高速增长,水、土地等资源的开发,保护与资源短缺、粗放式利用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很大。
(五)生态保护工作存在不足。全方位地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现在仍处于起步阶段,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不足之处主要有: 1、在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空白点。有关生态建设的政策法规滞后,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法律依据欠缺;生态市建设的管理体制不顺,对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的处置力度不够强大;另外如自然生态环境的监察、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监督管理、抵御外来生物入侵等,也缺乏对策。
2、生态保护和建设受行政管理体制的约束。与污染点、源的管理相比,生态保护与建设因受行政管理体制的负面影响,管理力度和水平相对较弱。比如钱塘江水资源的保护,因对上、下游污染赔偿、资源补偿等问题难以解决,还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3、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相对应的技术支持不高。生态研究、开发的投入不足,生态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程度不高,生态环境状况的预警,预报及快速反应能力较弱,生态建设人才短缺。
二、创建生态市应遵循的理念
生态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规划、政策,机制,投入和科技等方面齐头并进。在这之前,必须有明确的理念作为行动的先导。以下几个理念是创建生态市所应遵循的:
(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未来中国发展要做到“五个统筹”,其中之一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在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之后,再一次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选择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杭州经济高速发展与环境容量偏小的矛盾来看,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进程中,必须践行新发展现,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为此,必须大力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生态保护为载体,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经济活动由传统的“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转变为“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
(二)市场化的思路。我国现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这要求我们的许多工作要有市场化的思路。生态市建设也应引入市场化机制,否则将事倍功半。要积极利用杭州民营资本充裕的优势,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生态市建设。比如杭州市的生活垃圾向来以填埋方式处理,天子岭填埋场一期已满,在建二期。现在各地也建了一些垃圾焚烧发电厂,它们的垃圾来料却远远不足,而我们却需占用大量土地建设填埋场。这很不正常。现在电力这么紧张.为什么不采用市场化的手段,使可燃垃圾进发电厂,既变废为宝,又保护了环境。
(三)法制化的保证。我国的“以法治国”方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都意味着法制化是一切事业的保证。杭州市的生态建设必须有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作保证。当前的重点是加快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法律规章的制订。
三、对创建生态市的几点具体建议
生态市的创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大气、水体等的污染整治,生态被破坏之后的修复,都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事业。生态建设的治本之策须经充分的科学研究、认证,并经实践的检验,才能形成。在发展生态工业、农业、林业和加强大气、水体,噪声污染整治的同时,当务之急,还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容易被忽视的工作:
(一)建立城市垃圾分类、分选系统。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这句形成德国城市垃圾的话,形象地概括出,在资源严重短缺的今天,提倡垃圾综合利用的重要性,而垃圾综合利用的基础,在于对成分复杂的城市垃圾,进行严格分选,分类回收。这样,既可以消除危险废弃物与一般废物混合处置,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危害。又可以高效回收其中的有价物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数量。
(二)逐年安排公共财政专项资金,逐步解决历史遗留危险废物的处置。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许多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和部门已经不复存在,上亿元的处置费用无处落实,但其产生的危险废物依旧未得到安全处置,处于暂时存放状态,这已是我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隐患。为此我们建设设置专项处置经费,由政府财政统一安排,逐年解决历史遗留危险废物的处置经费。
(三)增加生活垃圾焚烧量,减少填埋处置量。
目前,杭州市生活垃圾的处置以卫生填埋为主。垃圾填埋过程中所产生的渗滤液及重金属成分会污染地下水,造成土壤沙化,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等不易降解物质和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的破坏更是十分巨大,并且垃圾卫生填埋无法实现资源回收及垃圾减容,无法解决垃圾无害化的问题。另外,垃圾填埋还占用大量宝贵的上地资源。这种处置方式,不适于人口密集的大都市,特别是杭州这样环境资源极其可贵的风景旅游城市。而垃圾焚烧处理因其具有显著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如发电)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杭州市应尽快采取措施减少填埋处置量,增加焚烧量。
(四)着重解决农村垃圾,尤其是苕溪两岸生活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
苕溪是杭州重要的饮用水源。长期以来,苕溪两岸堆放的大量生活垃圾,对苕溪的水质造成严重危害,枯水期垃圾渗滤液流入河中,丰水期两岸垃圾被冲人河道。为了提高杭州引用水质量,保证苕溪水质达到Ⅲ类以上标准,必须加大苕溪两岸垃圾的综合整治力度,净化?溪,造福杭州市民。 2004年是我市生态市建设全面展开的第一年,社会各界应合力为生态市建设开好局、起好步。要坚定不移地推行循环经济,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