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杭州
我的位置:主页  > 地方信息 > 杭州
统筹发展职业教育,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发布时间:2004-07-08 20:24:39
  |  
作者: 杭州市委会

杭州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使之成为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上的一个有效节点、全国特色产业的基地之一、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中心区块。这不仅需要良好的投资硬环境,也需要有相应的人才保障。当前我市高、中级应用型人才非常缺乏。截止到2002年底,全市制造业在岗职工21.82万人,初级工占34.3%,中级工占22.8%,高级工以上占6.1%。以技术工需求较多的机电行业为例,全市共有技术工人1.5万人,而其中高级工以上的只有1800余人,仅占总数的12%。象数控机床操作、焊接、模具制造等专业缺口较大。人才市场上高级应用型人才供应奇缺,10万元年薪难请一名高级技工。据有关权威部门测算,今后若干年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每年将增长25%以上。高、中级应用型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影响投资环境、制约我市制造业提升发展的瓶颈之一。
深入分析我市高、中级应用型人才短缺的原因,除了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需求旺盛外,从人才培养供给方面看,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问题:
一是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供给资源不足。首先是供给总量不足。截止2002年底,市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仅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和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尚在筹建中,2003年在校生7千余人,只占全市高等教育总在校生人数的2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中职学校虽有79所,在校生10万余人,但只能向市场提供初级工人,无法满足企业对高中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其次是职业教育质量不高。一方面职教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准。我市高职院校大都是从成人高校改制过来,在教学上延续着专科的翻版,甚至是本科的浓缩,侧重从自身的办学能力设置专业,没有完全从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来考虑。中职学校关注更多的是上高职院的升学率。另一方面职教院校设施不足,教育技术相对落后。绝大多数院校尽管建有一定的实训场所,但设施简陋,缺乏模拟的就业环境;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教材内容落后,没有紧跟科技和工艺的发展。
二是企业和社会缺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机制。除了抗钢等极少数的大型企业有自己的培养体系外,绝大多数企业缺乏对员工的培养机制和规划,企业更多的是把眼睛盯着人才市场,重引进,轻培养。社会培训不发达,规模偏小。市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共70家,但具备高级工和技师培训资格的不多。
三是社会对技术工人价值取向存在偏差。重干部、轻工人,重知识、轻技能的观念还没有根本破除,挫伤了人们对技能追求的积极性。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段教育中地位低下,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末位,一般都在第四、五档线上,导致生源质量不高,影响了对技术工人队伍的培养。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营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的舆论环境。
各级党政领导不仅要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而且要确立“技术工人同样是人才”的观念。要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新形势下技术工人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应用型人才创业成才的典型,在全社会着力营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二、统筹制定职业教育规划,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建议市政府根据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结合“十五”计划的中期评估和“十一五”计划的制订,对我市应用型人才的供需状况作一次全面的调查分析,制订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划。
统筹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针对我市的现状,建议在继续发展、提高中等职教的同时,要在战略上突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目前社会紧缺专业争取举办二年制高职,适度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创造条件,积极争取高职的研究生层次教育,以改善我市高职教层次较低现象。加大对现有职教资源的布局结构调整,组建以高职院校和省级重点职业学校为龙头,有关学校和企业参与的职教集团,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适应城市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深入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和“百万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工程”,为城市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教育和培训服务。
三、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扩大教育供给资源。
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改进设施,努力扩大市属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另一方面,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贯彻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动员社会力量举办高职院校。建议市政府借鉴深圳,西安经验,将新规划的余杭仓前和萧山江东两个高教园区的50%定为民办高教园区,主要用于发展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民办院校,并从土地征用、银行信贷,师资引进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充分利用在杭省属高职院校优势:建议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与在杭的15所省属高职院校的联系,及时提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引导它们为我市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制造业培养针对性的人才。
大力推进省际教育合作。充分利用国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契机,借助外地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引进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教名校来我市办学。
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教育资源,重点发展中外职业教育合作机构,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知识、信息、智力等资源,弥补我市高水平师资短缺的不足。吸引海外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为杭州教育服务,提高我市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国际化程度。
四、面向社会和市场,努力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发展模式。
注重专业建设。职教院校要针对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第三产业持续上升和电子信息、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五大主导性产业不断发展的实际,有计划地设置新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建议加大开设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医药化工、服装制作与表演、服装设计、物流、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力度。并确定一批市级重点建设专业,有计划地为我市经济建设培养有针对性的人才。同时要密切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及大纲,优化培养计划。以教材建设为突破口,编辑出版一批既有专业水准又有行业特色的高职教材,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依托各高等教育师资培训基地,鼓励高职教师通过进修、到生产第一线参加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提高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提高学术层次。同时积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或选调优秀教师,包括引进具有丰富工作实践经验和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进教师队伍,在职务晋升和提高工资待遇方面,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予以倾斜。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积极发挥企业兼职教师作用。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与行业协会和企业的联合办学途径,积极推广订单式教育。组建实习实训集团,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强化实训环节。积极推行双(多)证制,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