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杭州市委会:对大力发展演艺产业的若干建议
发布时间:2007-08-10 10:40:13
|
作者:
西湖歌舞是杭州历史文化元素的记忆,南宋时的杭州是当时全国乃至世界演艺业中心,遍布全市的勾栏、瓦舍在演艺业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记载。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加之杭州文化名城建设的日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市演艺产业快速发展,正成为重要潜力产业之一。
一、我市演艺产业发展现状
1、硬件设施全国领先。目前我市拥有杭州大剧院、杭州剧院、黄龙体育中心、东坡剧院、红星剧院、宋城剧场等20多个大型演出场馆,总座位12万座。同时各县市拥有中等演出场所51家。这些场馆大多配备了较为先进的舞台设备和场馆配套设施,在国内同类城市中居于领先地位。
2、演艺产品丰富多样。在内容上,既有广受大众欢迎的传统剧目,如越剧、杂技等,也有一些高雅艺术的演出,如芭蕾舞、管弦乐;既有一些中高档都市时尚型演艺产品,如杭州剧院红磨房大舞台等,也有旅游专场演出产品,如《西湖之夜》等。在空间上,既有在剧场、音乐厅的演出,也有一些大型广场文艺演出和深入社区、农村的演出,还有一些近年来声名鹊起的景区演出,如《宋城千古情》等。演艺产品的丰富多样,极大地繁荣了我市文化演出市场,丰富了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3、民营院团快速崛起。目前全市有民营院团69个,数量上大大超过专业文艺院团的18个,同时在演出场次和营业收入上,都已占据半壁以上江山,并出现了宋城集团、金海岸集团等全国知名品牌。仅宋城集团《宋城千古情》一台节目2006年就演出900多场,观众170多万人次,创收2亿元。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杭州金海岸演艺有限公司已建立9家连锁企业和11家演艺大舞台,年观众人数250万以上,同时还积极与电视台联营合办节目,扩大影响,在全国引发了“金海岸效应”。
4、演出市场潜力巨大。一方面,近年来我市经济迅猛发展,市民收入快速提高,大大提升了市民的文化消费能力,看一台戏或晚会、欣赏一台高水平的演出已进入人们的生活范围;另一方面,随着演艺业与旅游业结合日益紧密,每年近3900万的游客量为演艺业提供了庞大的潜在市场,同时每年西博会、休博会等大型品牌活动的定期举行,《印象西湖》等大型演艺项目即将强势推出,为我市演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推动力。
二、我市演艺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演出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我市演出场馆大多属文化或体育事业单位,市场化程度不高,主动经营意识不强,大多只是作为一个场馆的出租者;国有文艺院团虽有较强的艺术生产能力,但主要精力集中在争取评比奖项和指令性文化活动上,创作的节目“叫好不叫座”,缺乏市场竞争力;民营剧团虽然紧贴市场,但艺术生产能力不强,演出场馆大都靠租借,存在不稳定性;现有的经纪机构大都从文化事业单位演变而来,靠演出项目审批上的垄断过日子,自身经纪、组织、协调演出市场的能力不强。剧团、中介机构、演出场馆三者尚未实现有机结合,演出体系尚不健全。
2、民营院团的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尽管2005年底,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四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明确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我市尚未出台具体细化的配套措施,存在政策放空现象;二是民营院团与国有院团地位不平等,缺少政府经费投入,生存压力较大;三是成本较高,绝大多数民营院团的演出场地靠租借,而市中心的演出场馆租金又十分昂贵,同时由于缺少对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各种附加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税赋较重。另外民营院团每年需在报刊上刊登大量广告,费用较高,负担较重。
3、文化消费习惯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培育。一是因地理、经济和人文等方面的原因,市民的闲暇时间更多用于看电视、上网、旅游、走亲访友、泡茶馆酒吧、聚餐、打牌等,欣赏演出这样的文化消费还没有成为人们的优先选择;二是受人口、教育、开放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严肃、高雅艺术的绝对观众群体不大;三是媒体对文化娱乐的宣传偏重于影视明星、歌星、好莱坞大片等,对市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意识以及市民的艺术欣赏水平缺乏系统有效的引导;四是演艺业对游客市场的开发力度不大,大量游客仍然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
4、高素质人才匮乏。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市国有院团的创作能力较强,但缺乏优秀的经营人才和市场策划人才,而民营院团中,中高级职称以上的创作人才和表演人才只占演职员总数的5%左右。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高素质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了制约我市演艺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5、城市竞争加剧。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如沈阳、长沙、桂林等已充分认识到演艺产业的强劲发展趋势和强大带动作用,出台了针对性很强的优惠政策,产业发展迅速,出现了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如沈阳的“刘老根大舞台”、桂林的“印象刘三姐”等。外部竞争的加剧对我市演艺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较大挑战。
三、对发展演艺产业的对策建议
1、编制演艺产业规划。演艺产业涉及经济生活诸多方面,是我市产业发展的新课题。建议市委、市政府对演艺产业开展一次全面调研,在此基础上编制演艺产业发展规划,并补充进“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产业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举措,引导演艺产业科学、有序、健康发展。
2、制定演艺产业培育政策。建议市政府根据国家四部委文件精神,结合杭州实际,尽快制定促进我市演艺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具体培育扶持政策,加强产业引导。一是设立促进民营文化演出产业加快发展专项资金(可从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通过贷款贴息、演出场租补贴、演出奖励补贴、经营环境改造和优秀品牌项目奖励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文化演出产业。二是降低准入门槛,对民营文化企业投资建设、经营文化演出场所和引进文艺表演团体等经营性文化演出项目,简化审批手续,实行备案制。三是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可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新办民营文化演出企业,自取得第一笔收入之日起,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四是鼓励、支持、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国有文化表演团体和演出场所的公司制改造,民营资本可以控股,并享受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五是对民营文化演出企业发生的广告费支出,在一定范围内可税前据实扣除。六是可规定民营院团的文化演出活动在市属各新闻媒体刊登广告实行半价优惠。七是加大对我市传统的、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3、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建议市政府从产业发展历史、现实和趋势出发,对演艺产业进行整体策划,整体包装,整体营销,打响杭州“演艺之都”整体品牌,打造杭州的又一张“金名片”。同时将演艺产业列入旅游业对外宣传范畴,加大对国内外游客的宣传力度,提升杭州演艺业知名度;列入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引进国内外有较高影响力的文艺演出品牌来杭发展;列入休博会和西博会的相关项目计划安排,搭建平台,扩大影响。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继续推动其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演艺产业发展的关键,针对演艺产业发展中遇到的人才瓶颈,建议把演艺产业人才列入全市人才队伍建设范围,将产业发展急需的创作人才、表演人才、管理人才、营销策划人才等列入全市紧缺人才目录,提供优惠条件,加大引进力度。市属高校也要加大培养力度,根据产业发展变化,及时开设相应专业,加大培训力度,为演艺产业的快速发展储备人才。同时应大力支持龙头企业举办演艺学校的要求,在土地供应、院校设置审批等环节上提供便利。
5、发挥媒体、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的作用。针对我市民营院团较多的现状,建议组建民营演出业行业协会,加大对民营院团存在困难和对策的研讨,加强行业自律和规范管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多刊登一些对演出评论性、提示性的信息,加大对市民文化消费习惯的培育和引导力度,提高市民文化消费意识,为我市演出市场提供有力、持久的宣传舆论氛围,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