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进一步做好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的若干建议
发布时间:2007-08-17 15:24:36
|
作者: 蒋福弟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民族宗教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少数民族人员从中西部集聚地向东部散居地流动呈快速上升趋势。以浙江省为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9.97万人,比1990年“四普”时增加了18.7万人,增长了87.89%;少数民族达53个(仅缺德昂族和保安族),比“四普”时增加了4个。又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全省各少数民族人口为52万人,比“五普”时增加12.03万人,增长30.1%,大大高于全省总人口和全国少数民族的增长速度。目前全省在万人以上的7个少数民族中,除畲族、回族是世居少数民族外,土家族、苗族、布依族、壮族、侗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大多是改革开放以来因工作、经商或婚嫁而落户浙江的。    二、城市民族宗教工作已成为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的新重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各民族间的交往和接触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将从民族地区走出来,进入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的城市,散居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城市居民的多民族化现象日益突出,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尤为明显。随着少数民族人口的日益增多,城市民族宗教工作日趋繁重。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不同少数民族人员之间、外来少数民族人员与世居少数民族人员之间,由于存在着生活习俗的差异、对宗教教义理解的差异、抢占市场而带来的经济纠纷等,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开始孕育,对城市民族、宗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民族宗教工作已成为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的新重点。  三、信教群众发展较快。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型时期,人们面对的挑战和竞争日趋激烈,来自各方的风险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些文化较低的群众开始信仰宗教,并从中寻求安慰和寄托。同时,由于信仰危机的出现,人们的潜宗教意识现象开始升温。目前,供菩萨、财神,烧香祈求平安、发财、升学、升官等潜宗教意识在社会上日趋浓厚,甚至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和高学历人员也热衷于此,影响极坏。  四、国外宗教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国际交流日益增多,青少年接触国外宗教文化的机会也日益增多,由于他们世界观正处于形成过程中,辨别能力尚不强,极易受到不良影响。近几年的圣诞期间,狂欢夜、平安夜、圣诞夜,到教堂参与活动的中小学生越来越多,在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由天主教、基督教组织的平安夜晚会节目由中、小学生表演的现象。  针对民族宗教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要始终坚持民族宗教无小事的思想,予以高度重视。为此,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力度。要在全社会尤其是在全体党员干部、宗教工作人员、信教群众中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学习教育;要结合统战进社区活动,加强对社区干部的学习教育,充分发挥他们情况清、工作直接的优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化解矛盾。同时要结合“八荣八耻”的学习教育,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和正确的世界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二、加强服务。针对外来少数民族人员来大中城市务工、创业、经商过程中存在的不了解市场需求、不了解有关政策规定等情况,有关部门要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主动上门服务,通过组织他们学习有关市场经济知识、学习有关政策规定等形式,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工作、生活中的具体困难,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从而创造一个和谐的城市民族宗教环境。  三、加强队伍建设。一是抓好民族宗教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民族宗教干部的政策水平和依法管理水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建立起一支敢管、能管、善管的队伍。二是抓好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和外出学习,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爱国感情、宗教学识、管理能力、个人修养;通过充实调整等办法合理配备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切实构建好宗教团体管理班子;通过经常性谈心谈话,引导民族宗教界知名人士提高自身素养,积极发挥骨干作用,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从而建立起一支遵守政策法规、信教群众基础较好、具有较高宗教学识和管理水平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  四、加强依法管理。应本着“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帮助宗教场所建立健全议事决策、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并抓好制度的落实。另一方面要加大打击非法宗教活动的力度,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进一步强化检查督促力度,采取“回头看”等措施,确实防止“回潮”;进一步加大依法治理力度,确保社会稳定。 
(作者蒋福弟为全国人大代表、原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杭州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