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史大学习
-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
- 聚焦2024全国两会
- 聚焦2024浙江省两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
- 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
- 2023全国两会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两会
- 学习贯彻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学习贯彻省第十五次党代…
- 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
- 2022年全国两会
- 十九届六中全会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 2022年省两会
- 2019年两会专题
- 2018年两会专题
- 2016年两会专题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两会专题
- 五水共治
- 2014年两会专题
- 2013年两会专题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两会专题
-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
- 2011年两会专题
-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 2010年两会专题
- 建国60周年
- 抗击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继续携…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多党…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征文选…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题…
- 优秀会员专题
- 纪念汤元炳同志诞辰100…
-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专题…
- 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专…
- 2009年省两会专题
近年,省委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浙江”的重大决策,这是我省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和希望所在,是我省在新起点上实现“两创”新跨越的重大战略部署。我省是海洋大省,有着灿烂辉煌的海洋文化,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先进的海洋文化,这对于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建设“海上浙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丰富多彩的浙江海洋文化
我省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港口、近海水产、海涂、旅游资源分别是全国总量的30.7%、27.3%、13.2%和12.1%,是海洋资源大省,蕴藏着丰厚的海洋文化,主要体现在:
1、源远流长的海洋商业文化
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时代,宁波先民就已经由陆地向海洋迈进,在唐、宋、元、明时期,宁波港更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遗址、遗物众多,影响面颇广,如在日本故都奈良市的正仓院藏有从明州港海路运去的丝绸织物、青瓷等文物,以及建于西晋的天童禅寺和阿育王寺、唐代作航标的天封塔、清代的天主教堂等20余处遗存和遗址及发掘的大量文物。
2、浩气长存的海洋军事文化
我省的海防遗存以明代海防为主,类型系列比较齐全,卫、所、巡检司、兵寨、关、瞭望台、烽火台等各类型均有。象山县是海防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卫、所、“烽堠”、“炮台”等军事设施随处可见,大约占我省海防遗存总量的三分之二。镇海是海防遗址价值最高的地区,素有“浙东门户”,“海天雄镇”之称,是东南沿海抗击外敌入侵的军事战略要地,在400多年间,历经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等战争,留下了十分丰富珍贵的海防遗迹。
3、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
与海相伴,靠海为生的劳作方式,深深地影响着沿海人民的生活观念和心理特征,也形成了渔区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岱山的渔歌号子以旋律粗犷豪放、节奏欢快和谐著称,祭奠大海也再现了古代渔民祭海的盛大场景和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石浦的渔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如鱼灯会、渔民秧歌等,每年的开渔节更成为展示渔区民俗的盛大庆典,其中最具震撼力和影响力的要数开船仪式和祭海仪式。
4、独具魅力的海洋饮食文化
我省港湾浅海及滩涂面积辽阔,为牡蛎、毛蚶等众多特色小海鲜的繁衍生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同时黄鱼、鲳鱼、梭子蟹等更是声名远扬。这些海鲜美食逐渐形成了以原色原形、原汁原味为主要特色的烹饪风格,海鲜菜肴体系也日臻完整。选料上务求“绿色”、精细、鲜活,烹制上炒、炸、烩、溜、蒸、烧等手法多样,装盘和取名上也颇有讲究,如“丰收螺号”、“海中花”等菜肴。
5、积淀深厚的的海洋信仰文化
宁波地区是除了福建、广东以外,信奉妈祖比较集中与兴盛的地方,妈祖庙、天妃宫、天后宫、娘娘宫等遍布沿海各地,东门岛渔民在每年农历6月28都要举行妈祖赛会。舟山的道教、佛教、基督教等三大宗教以及众多的航海保护神,如洋山大帝、泗洲大圣、妈祖、财伯公等,如此众神共处同一蓝天下,形成了舟山独特的宗教景观。
二、浙江海洋文化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海洋文化建设揭开了新的一页,取得了长足发展。20世纪90代初,我省有了比较系统的海洋文化研究,对海洋文化的基本理论也开始进行了较多的探讨。浙江海洋学院等一批高等学校相继成立了海洋文化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都拥有一批专、兼职从事海洋文化研究的学者和骨干,他们的研究领域也比较广泛,从海洋文化的概念、内涵、特征、功能到渔文化、盐文化、海岛文化、海洋民俗文化,从海洋文学艺术研究、海洋知识教育、海洋旅游到与海洋相关的历史、地理、考古、军事、科技、交通、港口等,都有涉猎。随着我省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许多沿海地区的市县也把开拓和营造海洋文化氛围作为提升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手段,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海洋文化节,着力打造海洋文化名城、名县,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我省海洋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研究起步较晚,因而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主题学科领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加上经费不足,队伍单薄,力量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人们的海洋意识还不够强,海洋文化远没有成为人民群众普遍的关注点,其发展水平与我省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建设海洋强省的宏伟目标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三、 努力弘扬海洋文化,推动“海上浙江”建设
当前,我省海洋事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切实搞好海洋文化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是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建议重点抓以下几方面工作:
1、坚持正确导向。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各项方针原则,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坚持服从、服务于海洋经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海洋文化氛围。各级党政要加大推动力度,切实把海洋文化建设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全过程,转化为文化软实力,使孩子们从小就接受海洋知识的教育,使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不断增强海洋意识和海洋法制观念。
2、抓好统筹规划。建议省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对我省海洋文化发展进行科学规划。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整合各方面力量,确定研究与发展课题,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加以实施,整理挖掘海洋文化历史资料,使海洋文化研究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3、加强理论研究。广大海洋文化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针对海洋文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研讨交流,力求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上有新的突破,扭转海洋文化理论研究薄弱的现状。
4、打造品牌文化。要紧密结合各地区海洋文化资源的结构和特点,不断提高海洋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推动优秀海洋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努力打造并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海洋文化品牌,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市场发展空间较大和对全省旅游发展有积极导向作用的海洋旅游文化项目。
5、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立足我省的海洋旅游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渔业文化、海洋港口文化、海洋军事文化等优势,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把硬件与软件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整理和提炼海洋文化的历史遗产,彰显特色,打造精品,使其中的优秀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
6、丰富文化活动。要充分运用摄影、书法、美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体育等各种文艺形式,传播海洋知识,营造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海洋意识的浓厚氛围。建议设立浙江海洋节,扩大浙江海洋文化的知名度,开展一些与国际接轨的海洋文化体育活动,加强海洋文化建设的国际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海洋文明成果,增强浙江海洋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7、推动文化创新。积极挖掘和保护我省海洋文化遗产,做好我省海洋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开展海洋考古、渔歌渔号、散文、曲艺、民俗等文化形式的整理和创新,编辑出版海洋刊物,推广海洋科普文化,要把海洋文化的创新贯穿到机制、管理、思路、形式、手段等各个环节中去。
8、加强队伍建设。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积极开展专题学习和研讨,组织各种培训考察,以尽快形成一支理论素养好、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海洋文化建设队伍。适当时候成立浙江海洋文化研究会,集中各方面的海洋文化研究人才,为深入开展海洋文化研究奠定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