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栏目
-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
- 聚焦2024全国两会
- 聚焦2024浙江省两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
- 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
- 2023全国两会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两会
- 学习贯彻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学习贯彻省第十五次党代…
- 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
- 2022年全国两会
- 十九届六中全会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 2022年省两会
- 2019年两会专题
- 2018年两会专题
- 2016年两会专题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两会专题
- 五水共治
- 2014年两会专题
- 2013年两会专题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两会专题
-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
- 2011年两会专题
-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 2010年两会专题
- 建国60周年
- 抗击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继续携…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多党…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征文选…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题…
- 优秀会员专题
- 纪念汤元炳同志诞辰100…
-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专题…
- 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专…
- 2009年省两会专题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2009年省两会专题
陈智敏委员:创新强省 重在人为
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09-12-29 15:32:02
|
作者:
在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正在取代传统物质资源,成为支持发展的第一要素,而且人才在综合实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发达国家凭借人才优势,牢牢把持着国际产业的主动权。我省经济正面临同质化竞争的产业群多,低成本、低附加值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资源、环境等的约束日益加大,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等诸多因素的挑战。特别在当前,世界金融风暴带来了全球经济衰退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减弱,使我省外贸依存度高的不少企业陷入了困境,为了破解发展难题,实现新一轮发展,中共浙江省委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加快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发展战略。推进这个战略实施的关键,技术是核心,人才是驱动。人才资源是支撑我省经济发展最为保贵、最可持续、最具潜力优势的战略资源。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也告诉我们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古人也告诫我们“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得人才者得天下”。古今社会的实践,告示我们人类社会发展赖依生存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最具根本性。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人才资源开发机制。
加强我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快实施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省、推动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近几年来我省在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调动了广大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为推进浙江经济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果。但在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也还面临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科技总量严重不足。
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基础,企业科技人员是企业科技活动的主体,没有足够的科技人才,建设创新型省份将变成无本之木。
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省科技活动人员为31.05万人。我省全部工业生产单位达86.96万家。平均每个工业单位为0.36人。又如,名列全省百强镇前列的绍兴钱清镇,2005年工业企业科技人才占该乡从业人员的1.1%,该镇在科技人员中,中高级人员不到10%,平均每个工业企业只有0.4个科技人员。我省科技人才严重不足。
二、科技投入强度低,研发资源配置分散。
在2006年,我省被列入科技统计调查的工业企业中,每个制造企业的科技人员为9.2人,每千名从业人员中的研发人员为25.8人,每个研发人员的科研经费为2.2万美元。而日本制造业每个企业的科技人员为40.2人,每千名从业人员的研发人员为128.8人,每个科研人员的科研技经费为10.6万美元。
我省资源配置分散表现为,2006年全省共有大型工业企业169家,拥有研发人员23127人,占全省研发人员的22%,科研经费占全省科研经费的32%。而美国100家大型企业,拥有300万科技人员,占全国科技人员的60%~70%,年研发投入达1000多亿美元,占全国科研经费的70%。
三、缺乏承载高层次的产业平台和企业研发机构。
目前我省产业结构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为主,中小型民营企业占全省大头。这些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自主开发意识不强。企业集聚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的能力比较弱。另外,我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也有待加强。目前我省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为422家和2287家,其中被认定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不到500家。国家级技术中心仅有25家,这种缺乏高层次产业和高水平研发的机构,很难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
四、观念上重物轻人,重使用轻培养。
多年来,我省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的以“物”的方式来实现增长。表现在;多数企业通过三大要素来拉动经济增长。一是消耗自然资源。二是增加资本投入。三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而不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型人才的贡献。
在重使用轻培养方面,从杭州市前阶段曾对科研人才的技术培训和进修的情况看,抽样调查数据就反映了这个问题。调查显示,无论是单位安排的技术培训和进修或自学的时间都比较有限。每年进修的时间在半个月以下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9.8%。半个月至一个月的占被调查人数的29.6%,一个月至二个月的占17.4%。二个月以上的占13.2%,这组数据充分反映了目前一些企业对科研创新人才重使用轻培养的现实状况。
五、机制和体制有待完善。
全省有些行业和企业,甚至有些部门或地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机制和体制还不完善,氛围也不浓厚。不少企业领导尽管在口头上讲重视人才,实际上还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人才和知识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作用。一些行业或企业甚至一些部门或地区,对人才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不健全,不到位。
六、知识老化现象普遍。
我省不少人才,大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大专院校的高材生,也有的通过电大等业余大学进修成才或自学成才,在这些人才中知识老化的现象比较普遍。
七、企业人才难留。
我省不少人才留学国外,但学成回国回省创业还为数不多。另外,省内不少人才不愿到企业,特别不愿到中小型企业或民营企业去,争着去机关或事业单位的现象比较普遍。另外在全省一些学科或行业中领军人物稀缺。
总之,我省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我省创新创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为此,对我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造条件,构建新机制。
实现新一轮人才集聚和转移,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就要像重视引进外资那样,重视海外创新科技人才的引进。其次要成立专门机构,把现有各地、各企业自发的、零星的引进活动,提升为有计划、有组织的科技人才引进工程。积极为我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的机制。为他们建立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大这些企业人才资源的技术开发力度和能力培训。逐步构建捆绑式的引进模式,推动我省新一轮的人才转移和集聚。捆绑式引进,主要指我省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将专利、人才、关键设备等软件和硬件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引进转移的一种技术引进模式。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引进成本,特别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且正在影响经济实体,为捆绑式的技术引进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这种引进模式,可以引进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团队,这在我国也已有不少先例。
二、积极培育科技人才集中研发团队。
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不仅需要体制、机制、环境的适应性,还需要一个有多个优秀骨干共同支撑的科技人才集中的研发团队。个人创新活动离不开研发集体,这个集体的研发团队,必须有很高的人员素质、学科组成、合作精神和与国内外同行的联系,才能使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产生。
一要制定和实施“行业领先研发团队计划”,通过制定和实施,不断提升我省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水平。
二要通过合作研发,培育研发团队。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合作研发项目日趋增多,领域也越来越广,合作研发已逐渐成为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要提高企业吸纳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动力。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成果主要由企业来完成,技术创新人才主要聚集在企业。这也是发达国家的共同经验。
三、转变观念,练好内功。
据我省2004年调查中。全省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高级的仅占3.6%、中级占25.3%、初级占61.1%。而全省研究机构科技活动人员中,高级占28.5%,中级占34.4%,初级占23.3%在我省各高等院校科技人员中,高级占31.4%、中级占32.2%、初级占30.3%这说明目前我省企业尚未成为吸纳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的主体。由于我省企业高层次科技人员不足,已成为我省制造业自主创新主体的关键瓶颈。因此,
一要实现企业功利观的转变。从企业急功近利为特征的功利观,转变为树立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统一为出发点的功利观,以增强企业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内在动力。积极推进企业观念创新,用新的功利观,规范企业的行为。
二要培育企业文化。企业创新文化,是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培育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意志和创新活力。目前我省不少企业创新文化建设还停留在初级的水平上,人人参与创新,勇于创新的激励机制以及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还没有形成。致使企业创新人才的创新动力不足,创新热情和能力难以充分发挥,也影响了高层次创新人才向企业转移和集聚。
三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革除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双轨制度”。政府和事业单位实施的保障性较强的“就业和退休制度”。而企业实施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就业和养老保险制度”相比之下,企业科技人才就业收入和退休收入有较大落差预期。加之政府和事业单位工作稳定、社会地位又高,使企业在吸纳科技人才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就业和保障的“双轨”制度是目前制约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向创新主体企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四、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引导创新人才集聚企业。
制定出台有利于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的产业和税收等方面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完善我省有利于人才创业的条例。产业政策应更加关注我省战略高技术产业的培育,没有战略产业的发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施展才能的平台和人才就难构筑和留住。特别是 “海归派”和高科技项目携带者来我省创业,给予多重政策优惠。税收政策应有利于人才创业创新。
五、完善教育体制、培育创新人才。
我省人才队伍建设,既有总量不足的问题,更有人才质量问题。要提高我省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必须要进行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础和源头。当前在教育体制、计划、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问题,必须通过完善教育体制和创新加以解决。
六、加强尊重知识人才的引导宣传。
在全省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采取积极措施推进我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数量充足能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赋予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队伍。对人才的使用培养,关心爱护要列为评价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从而促使各级政府领导重视人才,并善于识才、聚才、用才、容才。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广泛深入地开展各项科研攻关活动,加快建设我省科技硅谷,为集聚人才和引进人才构筑平台。为科技人才创造宽松的环境。
七、加大投入,更新教育。
对全省科技专业人才开展知识更新教育。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学科、新的科技领域、新的技术层出不穷,我省不少中高级科技人才,也有知识老化的问题。建议省政府加大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力度,设立科技人员更新教育基金,加紧实施知识更新工程,作出规划、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使我省广大科技人才进一步适应科技发展的新形势,迎接科技发展的新挑战,为实施我省自主创新战略做出新贡献。
八、鼓励创新实践,改善创业环境。
创新实践是要从体制、机制上鼓励科技人才,保护科技人才创新热情、包容科技人才创新挫折。要用创新眼光看创新,要用创新规律评价创新,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从而激发创新活力,催生创新成果。另,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我省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完善企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深化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或股权配置的改革。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对作出一流贡献,要一流奖励,对突出贡献要突出奖励。同时不断改善和解决我省创业创新科技人才的居住生活环境。使他们在经济上得实惠、在社会上有地位、在政治上有荣誉。
九、做好人才培养战略
造就更多“领军型人才”要作为我省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在人才资源中“领军人物”处于特殊地位,具有特殊的做用。一个杰出的“领军人才”能带动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一个产业的兴起“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政府要重视对领军型人才的培养。要与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特别要重在培养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给他们压担子,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潜能,使他们尽快成为领军人才。
总之,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核心战略资源,加强我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搞好我省人才资源开发,是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经过若干努力必将会结出丰硕成果,产生积极效应。
加强我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快实施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省、推动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近几年来我省在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调动了广大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为推进浙江经济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果。但在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也还面临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科技总量严重不足。
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基础,企业科技人员是企业科技活动的主体,没有足够的科技人才,建设创新型省份将变成无本之木。
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省科技活动人员为31.05万人。我省全部工业生产单位达86.96万家。平均每个工业单位为0.36人。又如,名列全省百强镇前列的绍兴钱清镇,2005年工业企业科技人才占该乡从业人员的1.1%,该镇在科技人员中,中高级人员不到10%,平均每个工业企业只有0.4个科技人员。我省科技人才严重不足。
二、科技投入强度低,研发资源配置分散。
在2006年,我省被列入科技统计调查的工业企业中,每个制造企业的科技人员为9.2人,每千名从业人员中的研发人员为25.8人,每个研发人员的科研经费为2.2万美元。而日本制造业每个企业的科技人员为40.2人,每千名从业人员的研发人员为128.8人,每个科研人员的科研技经费为10.6万美元。
我省资源配置分散表现为,2006年全省共有大型工业企业169家,拥有研发人员23127人,占全省研发人员的22%,科研经费占全省科研经费的32%。而美国100家大型企业,拥有300万科技人员,占全国科技人员的60%~70%,年研发投入达1000多亿美元,占全国科研经费的70%。
三、缺乏承载高层次的产业平台和企业研发机构。
目前我省产业结构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为主,中小型民营企业占全省大头。这些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自主开发意识不强。企业集聚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的能力比较弱。另外,我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也有待加强。目前我省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为422家和2287家,其中被认定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不到500家。国家级技术中心仅有25家,这种缺乏高层次产业和高水平研发的机构,很难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
四、观念上重物轻人,重使用轻培养。
多年来,我省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的以“物”的方式来实现增长。表现在;多数企业通过三大要素来拉动经济增长。一是消耗自然资源。二是增加资本投入。三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而不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型人才的贡献。
在重使用轻培养方面,从杭州市前阶段曾对科研人才的技术培训和进修的情况看,抽样调查数据就反映了这个问题。调查显示,无论是单位安排的技术培训和进修或自学的时间都比较有限。每年进修的时间在半个月以下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9.8%。半个月至一个月的占被调查人数的29.6%,一个月至二个月的占17.4%。二个月以上的占13.2%,这组数据充分反映了目前一些企业对科研创新人才重使用轻培养的现实状况。
五、机制和体制有待完善。
全省有些行业和企业,甚至有些部门或地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机制和体制还不完善,氛围也不浓厚。不少企业领导尽管在口头上讲重视人才,实际上还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人才和知识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作用。一些行业或企业甚至一些部门或地区,对人才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不健全,不到位。
六、知识老化现象普遍。
我省不少人才,大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大专院校的高材生,也有的通过电大等业余大学进修成才或自学成才,在这些人才中知识老化的现象比较普遍。
七、企业人才难留。
我省不少人才留学国外,但学成回国回省创业还为数不多。另外,省内不少人才不愿到企业,特别不愿到中小型企业或民营企业去,争着去机关或事业单位的现象比较普遍。另外在全省一些学科或行业中领军人物稀缺。
总之,我省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我省创新创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为此,对我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造条件,构建新机制。
实现新一轮人才集聚和转移,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就要像重视引进外资那样,重视海外创新科技人才的引进。其次要成立专门机构,把现有各地、各企业自发的、零星的引进活动,提升为有计划、有组织的科技人才引进工程。积极为我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的机制。为他们建立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大这些企业人才资源的技术开发力度和能力培训。逐步构建捆绑式的引进模式,推动我省新一轮的人才转移和集聚。捆绑式引进,主要指我省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将专利、人才、关键设备等软件和硬件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引进转移的一种技术引进模式。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引进成本,特别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且正在影响经济实体,为捆绑式的技术引进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这种引进模式,可以引进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团队,这在我国也已有不少先例。
二、积极培育科技人才集中研发团队。
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不仅需要体制、机制、环境的适应性,还需要一个有多个优秀骨干共同支撑的科技人才集中的研发团队。个人创新活动离不开研发集体,这个集体的研发团队,必须有很高的人员素质、学科组成、合作精神和与国内外同行的联系,才能使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产生。
一要制定和实施“行业领先研发团队计划”,通过制定和实施,不断提升我省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水平。
二要通过合作研发,培育研发团队。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合作研发项目日趋增多,领域也越来越广,合作研发已逐渐成为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要提高企业吸纳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动力。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成果主要由企业来完成,技术创新人才主要聚集在企业。这也是发达国家的共同经验。
三、转变观念,练好内功。
据我省2004年调查中。全省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高级的仅占3.6%、中级占25.3%、初级占61.1%。而全省研究机构科技活动人员中,高级占28.5%,中级占34.4%,初级占23.3%在我省各高等院校科技人员中,高级占31.4%、中级占32.2%、初级占30.3%这说明目前我省企业尚未成为吸纳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的主体。由于我省企业高层次科技人员不足,已成为我省制造业自主创新主体的关键瓶颈。因此,
一要实现企业功利观的转变。从企业急功近利为特征的功利观,转变为树立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统一为出发点的功利观,以增强企业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内在动力。积极推进企业观念创新,用新的功利观,规范企业的行为。
二要培育企业文化。企业创新文化,是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培育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意志和创新活力。目前我省不少企业创新文化建设还停留在初级的水平上,人人参与创新,勇于创新的激励机制以及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还没有形成。致使企业创新人才的创新动力不足,创新热情和能力难以充分发挥,也影响了高层次创新人才向企业转移和集聚。
三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革除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双轨制度”。政府和事业单位实施的保障性较强的“就业和退休制度”。而企业实施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就业和养老保险制度”相比之下,企业科技人才就业收入和退休收入有较大落差预期。加之政府和事业单位工作稳定、社会地位又高,使企业在吸纳科技人才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就业和保障的“双轨”制度是目前制约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向创新主体企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四、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引导创新人才集聚企业。
制定出台有利于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的产业和税收等方面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完善我省有利于人才创业的条例。产业政策应更加关注我省战略高技术产业的培育,没有战略产业的发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施展才能的平台和人才就难构筑和留住。特别是 “海归派”和高科技项目携带者来我省创业,给予多重政策优惠。税收政策应有利于人才创业创新。
五、完善教育体制、培育创新人才。
我省人才队伍建设,既有总量不足的问题,更有人才质量问题。要提高我省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必须要进行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础和源头。当前在教育体制、计划、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问题,必须通过完善教育体制和创新加以解决。
六、加强尊重知识人才的引导宣传。
在全省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采取积极措施推进我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数量充足能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赋予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队伍。对人才的使用培养,关心爱护要列为评价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从而促使各级政府领导重视人才,并善于识才、聚才、用才、容才。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广泛深入地开展各项科研攻关活动,加快建设我省科技硅谷,为集聚人才和引进人才构筑平台。为科技人才创造宽松的环境。
七、加大投入,更新教育。
对全省科技专业人才开展知识更新教育。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学科、新的科技领域、新的技术层出不穷,我省不少中高级科技人才,也有知识老化的问题。建议省政府加大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力度,设立科技人员更新教育基金,加紧实施知识更新工程,作出规划、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使我省广大科技人才进一步适应科技发展的新形势,迎接科技发展的新挑战,为实施我省自主创新战略做出新贡献。
八、鼓励创新实践,改善创业环境。
创新实践是要从体制、机制上鼓励科技人才,保护科技人才创新热情、包容科技人才创新挫折。要用创新眼光看创新,要用创新规律评价创新,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从而激发创新活力,催生创新成果。另,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我省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完善企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深化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或股权配置的改革。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对作出一流贡献,要一流奖励,对突出贡献要突出奖励。同时不断改善和解决我省创业创新科技人才的居住生活环境。使他们在经济上得实惠、在社会上有地位、在政治上有荣誉。
九、做好人才培养战略
造就更多“领军型人才”要作为我省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在人才资源中“领军人物”处于特殊地位,具有特殊的做用。一个杰出的“领军人才”能带动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一个产业的兴起“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政府要重视对领军型人才的培养。要与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特别要重在培养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给他们压担子,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潜能,使他们尽快成为领军人才。
总之,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核心战略资源,加强我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搞好我省人才资源开发,是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经过若干努力必将会结出丰硕成果,产生积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