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专题
赵蕙兰:强化参政党意识实现路径初探
发布时间:2009-12-29 19:25:16
  |  
作者: 赵蕙兰
    参政党政党意识薄弱是当前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其表现形式和原因有:一是参政党成员缺乏政治责任意识。据问卷调查表明,约占63%的成员对参政党的性质、任务和奋斗目标并不十分了解,他们加入参政党并不是基于自己的政治选择。他们更加关注个人利益,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相对较弱,承当义务、无私奉献的精神比较欠缺。二是参政党自身特色淡化。据问卷调查,近50%的调查对象认为参政党的自身特色不明显;59%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各参政党在成员构成上存在趋同化的现象。作为参政党的八个党派的政治纲领、章程已基本趋同,缺乏真正体现自身特点的奋斗目标与共同主张。三是参政党建设缺乏理论支撑。参政党理论建设相对薄弱,参政党地位、作用的认识不到位,缺乏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参政党一些基层组织定位不明确,把主要精力放到了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将支部活动演变为“联谊会”或“俱乐部”,难以体现参政党的性质。四是参政党的独立自主意识缺失。目前,参政党成员的安排使用和参政党主要领导干部的选任上基本是由中共党组织主导,参政党成员的身份与无党派成员的身份没有多大区别。
因此,本人认为,参政党政党意识建设的实现路径主要有:
    强化政治责任意识。第一,必须提高参政党成员的政治素质,提高参政党成员作为政治活动家的战略思维能力、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把握能力。要把学习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积极引导参政党成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基本政治理论的学习,从而与执政的共产党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第二,必须继承和发扬参政党的传统,保持参政党的特色。深刻了解参政党的性质、宗旨、使命、纲领,以及与共产党合作的历史、贡献、经验与挫折;牢固地树立参政党的历史使命感及政治责任感,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承受力和应变力。第三,必须正确认识党际关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政党意识的根本;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特征。各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
    强化履行职能意识。第一,切实提高履行职能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参政党与其他社会团体和政治组织的重要区别在于它在政治生活中的政党形态以及应发挥的政党功能,要使参政党成员自觉地意识到参政党是作为政党而存在的,其履行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党行为,而不仅是个人活动,自觉地以政党的姿态开展活动,不断增强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自觉性和使命感。第二,切实提高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参政党成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积极参加参政党组织的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要通过经常性的调查研究去真正了解和把握国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
    强化组织纪律意识。政党不同于国家权力机构,它主要不是通过法律而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和纪律来约束其成员的行为,组织纪律是政党开展活动的组织保证。第一,要坚持组织原则,即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参政党的组织原则,坚持这项制度,可有效防止个人专断和极端民主化,保证参政党的高度团结统一。第二,要积极组织和参与活动。参政党成员的相对松散性决定了其组织活动的更加必要性,组织活动是其加强联系、加深理解、统一思想、增进共识的纽带和桥梁。第三,要注重制度建设。有了比较完善的制度,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参政党成员按照宪法、法律和制度办事的观念,有利于更好地把发挥参政党组织的作用和发挥参政党成员个人的作用结合起来。
    强化独立自主意识。第一,突出参政党的特殊性,加强参政党的理论建设。实践证明,参政党必须通过完善理论,才能成为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参政党,才能对本党成员产生良好的引导作用。在参政党理论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共产党党建理论与参政党党建理论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继承民主党派特色的基础上,构建参政党建设的理论框架。第二,突出参政党的独立性。政党要在政治层面上起作用,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立性。毛泽东在论党派合作关系时曾提出“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多党合作,就是建立统一战线。这种
统一战线,不仅强调各党派的统一性,而且强调各党派的相当独立性。”中共对参政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党的领导是领导参政党当家作主,而绝对不是代替参政党来当家作主,更不是给参政党当家作主。中共各级组织要明确党管干部和参政党组织相对独立的原则及其关系,尊重参政党组织上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作者系民建浙江省属会员、省社会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