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征文选登
人生总有起落 精神终可传承
——一个老百姓眼中40年改革开放中温州
发布时间:2018-11-12 17:51:48
  |  
作者: 邓明艳

         作者:邓明艳,民建会员、温州瓯海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秘书长

    1978年至2018年,这组数字对于世界上别的国家,也许没有特殊意义。但对于新中国的几代人来说,却是那样的非同寻常——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跌宕起伏的40年。而70后的我们正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父辈们在计划经济时代下的生活状态。那时,我们的每一样生活必需品都是要凭票才能购买的。印象里,家中的抽屉里总是放着粮票、油票、煤球票......等各种票据。那是一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而当时准备结婚的年轻人也总是得千方百计地托人从大上海才能带回一些婚嫁用品。那时温州的城里人还是和全国各地的人一样,都是在国家机关或是国营单位上班;那时的温州也还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地方。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就像是为追求幸福生活的人们吹响了集结号。也为温州这个资源匮乏的沿海小城市送来了希望。一些省市还在疑惑如何推进党中央确定的改革方针时,勇敢的温州人已经热情迸发,全家出动,在家庭作坊里生产出来的一批批小产品被走南闯北的供销员推向了全国。
    改革初期,即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温州人中一些头脑灵活或有一定手艺特长的人脱颖而出,民间出现了几个代表人物:“八大王”,即:五金大王胡金林、矿灯大王程步青、螺丝大王刘大源、合同大王李方平、旧货大王王迈仟、目录大王叶建华、线圈大王郑祥青、电器大王郑元忠。他们成了温州第一批在市场经济尝试下先富起来的人。
    除了涌现出的这些有代表性的人物之外,温州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记得当年家旁边就是一条河,河水非常清澈。乡下的农民会开船将自家种的瓜果蔬菜通过水路运到城里进行兜售。慢慢地,家旁边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自由市场,而原来那条狭长而又少有人走的泥巴土路也不知在何时被铺成了宽约两米的水泥路,做成了一个便于交易、装卸货物的小型民间码头。当年一些颇有经济头脑的邻居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纷纷加入了这个自由交易市场的运作,从而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而那些房屋临街的邻居也纷纷将自家小的可怜的房子进行了改造,变成了可以开门做生意的店面屋,宁愿一家四代人睡上下铺的床。那时,温州老百姓对勤劳致富的渴望,使大家能够主动自发的克服种种困难。没有等、靠、要,温州老百姓就这样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闯出了一条市场经济的路子——也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的叫响,被称为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泰斗的费孝通先生功不可没!1986年初春,费老一访温州,发表了《小商品,大市场》文章,在温州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肯定。1995年初春以《家底实,创新业》为题写了再访温州大作,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正在温州发生的历史事实说明,市场经济是可以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发展生产力的。”费老的第三次访问,是1998年 10 月,随后在《瞭望》杂志又发表了《筑码头,闯天下》一文。
    费老为温州量身定制的三篇大作,也许未必能进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视野。但当年代表富有形象的标配——开着本田125摩托车、手持砖头大小的移动电话——俗称“大哥大”却是实实在在地进入了大众的心里。大街上不再是自行车一统天下的局面,随着“菲亚特”出租车的出现,它们因其体积小,故而能够灵活地穿梭于温州市区狭窄而复杂的街道巷弄。“菲亚特”也成为了蓬勃发展的温州经济格局的象征之一。1994年还曾上映过一部电影《喂,菲亚特》,就是讲述改革开放之初,温州青年从购买菲亚特牌小汽车从事个体出租车司机起步,几经波折后致富的故事。而作为90年代初还是学生的我,对市场经济的“温州模式”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只是在一次到上海学习的时候,从上海人的评价中听出了当时温州给外界的印象——温州是个有钱的地方,温州人人是老板。由此可见,当年温州民营经济实力的确是不容小觑且已名声在外。
    进入新世纪的温州,“温州模式”虽仍在被外界所津津乐道。但已有了相当资金积累的温州老板们不再那么的专注于实业的精心打造升级,一部分老板转而投向了来钱快的行业。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此后几年,温州也出现了老板跑路、跳楼的情况。来钱快的行业让许多温州老板栽了大跟头。回归实业也成了一种必然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改革的进程也已走过40个年头。当年那些来自社会边缘和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只因认定了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愿望,也成了他们敢为天下先的全部动力。从而也使他们在磕磕绊绊中不服输的成长为了一代企业家。40年,也意味着企业将面临一个代际传承的问题。受过良好教育的新一代企业传承人,他们有着父辈打下的良好经济基础,可谓衣食无优。面对并不理想的外部经济环境,他们是否愿意全力以赴接手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这似乎成了一个困扰着一部分企业家的令人纠结的问题!是否只有坚守上一辈人所留下的传统产业才是一种有担当的体现?我看是未必,在顺应时代趋势的前提下,对于部分已成规模经营的传统家族企业进行提质增效的坚守是有意义的。而对于一些产能落后又严重影响环境保护的企业,也许让其自然淘汰才是正确的选择。而部分被淘汰的企业手握的资金,完全可以进行更为理性、有选择性地进入新的领域。比如旅游行业、健康产业等等。时代在变,被誉为东方犹太人的温州人,向来是以有经济头脑而倍受世人关注。
    最后,我想借用一句话:“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我们期待新一代的温州人能在接下来的改革过程中,继续发扬温州人“勇于突破、敢为人先”的特点,借着温州打造“两个健康先行区”的契机,勇于探索,相信我们终能找到一条适合温州经济再次腾飞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