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征文选登
家有“粮事”
发布时间:2018-11-16 09:44:42
  |  
作者: 王瑛

        

           作者:王瑛,民建会员、南浔区旧馆镇中心幼儿园园长

    临近中秋,天已微凉,应约去堂姐家做客。堂姐是一个粮食种植大户,承包了乡下几万亩的农田,稳稳地做起了农场主。最近几年效益都不错,在村里盖起了别墅,邀请我们来新居参观,我们自是欣然前往。饭后,堂姐陪着我漫步田间,看着田野里金黄色的稻浪翻滚,心头也不禁澎湃起来……
    我们所处的浙北地区,位于北纬30度左右,四季分明,比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这里的农民世代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生活。自八十年代初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们种植热情被激发。这里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每年七月间,刚收完早稻就要播撒晚稻种,称之为“双抢”,是一年里最忙的时候。尽管几十年过去了,而我对于抢收稻子还是记忆犹新。依稀记得,每到稻收时节,七月的骄阳下,雪亮的镰刀在农民手中上下飞舞,闪出耀眼的光芒。俨然一幅“田家少闲月,七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稻子覆陇黄”的画面。不仅大人披星戴月地劳作,就连堂姐和我那样的小孩子,也要在田里拾稻穗,帮大人跑跑腿递递毛巾、茶水什么的。人们将割下的稻子从田里挑到晒场上堆成小山样的稻禾堆,一边暴晒一边拖来脱粒机反复翻动秸秆,用力抽打脱粒,然后将混合着杂质的稻粒在巨大的扬谷扇前反复抛扬干净,再在晒场上晒上好几个大太阳,期间还要不停地翻动谷粒,直到彻底让稻粒干燥,整个艰辛复杂的稻收过程才算告一段落……
    那个时候收的粮食,除了一些留作口粮外,其余的还要卖到粮站去,称之为“交公粮”。到了卖粮食的日子,父亲将装好的稻谷一袋袋码在板车上,一早就带着我出门,坐上堆满谷袋的小船,父亲和爷爷摇着橹,在蜿蜒流淌的乡间小河里费力地前行。印象中去粮站的路途仿佛总要好久好久,我坐在谷袋上,听着小船一路唱着“吱吱呀呀”的歌,等我们到了粮站往往都快要中午了。来粮站卖粮食的农民很多,排到我们的时候,我的肚子早已经饿得“咕咕”直叫。粮站收购人员开始检测我们家稻子,看看标准是不是够级别收进仓库。如果送来的粮食晒得不是很干,或者是杂质过多,粮站的人就会拒绝接收。在我们前面就有人就因为粮食水分没有晒干而被拒收了,只好又将一个又一个粮袋搬上自家小船悻悻而归。终于轮到我们了,粮站的工作人员用一根尖尖的“工具”戳进我家的一个粮袋,随着“工具”的抽回,袋子破了一个洞,一股金黄的谷粒“嗖”地一下倾泄而出,爷爷和父亲赶紧上前揪住粮袋,堵上洞眼。工作人员却不紧不慢地将“工具”里的稻谷倒在手中一个圆圆的“磨盘”里,这时我才看清那是一根尖头空心铁棍样的“工具”。他轻轻碾了一下手中的“磨盘”,稻谷便被去了“皮”,露出白白的米粒在“磨盘”里欢快地跳动。只见他用两根手指夹起几颗米粒,轻轻放进嘴里咀嚼着。随着他的嘴一咬一合,我的心仿佛也一阵一阵地狂跳起来,生怕他说出一个“不”字来……“嗯,不错!”看过我家的稻子后,他跟父亲说,“这稻子的品质还是不错的,就是有几袋估计是晒场底部的稻子,里面小泥土块有点超标,那个不合格!”我一听可傻眼了。早晨跟在爷爷和父亲后面装船运粮累了半天,如果不合格再拖回去,可真的吃不消了。父亲和爷爷也有点着急,和工作人员磨了一会,说我们家太远了,希望能有什么办法能补救一下。粮站的职工还是挺善良的,他借给我们一个大筛子,让我们找一个空地上,将有问题的几袋稻子过一遍筛子,除掉大的杂质,又折腾了还一会儿,再验时达到标准也就收了。这便是记忆中第一次和父亲一道去卖粮食,现在想来过程真是辛苦的一件事。
    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我在城里读师范学校,暑假再回乡下时就发现国家为了减轻农民卖粮难的问题,粮食部门在乡下设置了很多收购点。到了粮食收购季节,粮站职工在产粮食比较集中的村庄驻点收购。根据粮食的质量确定折扣的标准,农户们将自己家收获的粮食就近送到收购点过磅结算,着实省了很多的事情。爷爷和父亲也再不用摇着小船走很远很远的路去“交公粮”了。
    2006年,国家开始对农业大量投入,不仅全面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而且对购买农机实行国家补贴,鼓励农户采用机械化操作,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这两项惠民政策直接惠及9亿农民。这让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更加提高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实现,粮食产量增加了,粮站的仓储容量有限,无法全部收储全部的粮食,供需矛盾有了新变化。爷爷和父亲虽然不再需要去“交公粮”了,家里的粮食却越来越多。像许多农户家一样,我们家也有专门存口粮的粮仓,占地方不说,还得随时承担着虫鼠偷盗及变质的损耗,也成了一家老小的“烦心事”。这时,许多私人的粮食加工厂应运而生,解决了农民在家里存储粮食的麻烦。农民把自家的口粮存到加工厂,小加工厂会给农户一个粮食卡,上面记录着你折换后的粮食总量,就像是一个存折,取多少,就减去相应的数量,方便快捷,此举立刻被老农民们接受。
    勤劳聪慧的堂姐就是看到了这个机会,自己开办起粮食加工厂,一直发展得很好。早就在镇上买了房子,全家都搬到镇上居住了。我打趣她,两脚泥刚洗干净了,怎么又回来种地了。堂姐听了我的话,开心地大笑。她告诉我,她是以农业政策为方向标,做一个跟上形势的农民。近些年,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农村的很多青壮年劳动力都出去经济发达地区经商或者打工,随着人口的外流,很多农田都荒芜了。国家随之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不仅对耕种的田亩有奖励,还设置了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尽管这些政策没有将在大城市里淘金的农民全部吸引回来,但应运而生了一类新的种植人群,坊间称之为“包田大户”,说的就是堂姐这样的人。他们通过地方政府出面,将荒芜的土地流转到手中,将以前一家一户的小田通过平整土地、格田成方等措施,整理成一块块适宜机械化操作的标准农田。堂姐告诉我,她现在是全方位立体化“作战”。防虫治虫用上无人机作业,地面从翻地到播种到收割,全面实行机械化,省时省力。堂姐还神秘地告诉我,今年的水稻种植,她将来个新突破。她会给稻田罩上“蚊帐”,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甚至杜绝使用农药,要种出高品质的有机大米。没想到外表粗糙的堂姐如今说起科技种植是一套一套的,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大汗淋漓的割稻少女了。就在我和堂姐谈话的过程中,不时有电话打进来,我听出都是来找她联系业务的买家。我就打趣堂姐,问她还记不记得当年摇着小船去卖粮的情景了。堂姐说怎么不记得呢,那个时候卖粮食真的是太难太辛苦了。现在可不一样了,种粮食的再也不需要担心粮食的销售问题,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兴的产业催生新职业,粮食销售渠道出现了一个新行业——“粮食经纪人”!大多数都是多年从事粮食收购、仓储等工作的专业人员,对于地方的政策、粮食的行情都掌握得非常好,大种植户们只要耐心地将粮食种好、提高粮食的品质,销售情况就全部交给了“粮食经纪人”。是啊,回首这一系列的“粮事”,从联产承包,到取消农业税,到田亩补贴,再到收购保护价,为了稳定我国的粮食种植产业,国家几十年间,出台了一个又一个的农业政策!堂姐和千千万万从来没有离开农业种植的普通农民,都是见证了这么多年变化的人,也是受益者们!
    “民以食为天”!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看着精神头十足的堂姐侃侃而谈,对农业的前景充满了信心,我不禁也为她的坚持感到高兴,也在心中暗暗期待我家“粮事”里今后的一个个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