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建国60周年
我的位置:主页  > 专题栏目 > 建国60周年
坚持正确道路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09-11-16 11:51:51
  |  
作者: 郭吉丰
时值政治交接,重温历史,学习把握并坚持好我国的政治发展道路,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提出

  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把握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科学总结世界各国政治发展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提出来的。

  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并把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作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所在,决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首先是沉着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系统回答了在政治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其次是立足新世纪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再次是体现了大力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要求。

  (2)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主要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就形成了特定的内涵:

  1.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本质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4.基本方针是坚持中共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5.重点是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6.衡量标准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7.实现途径是循序渐进和可持续发展。

  (3)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主要特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指导地位,确保我国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

  坚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作用。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发挥参政党作用相结合,形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强大力量。

  坚持运用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两种重要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不断扩大社会各界的有序政治参与。

  坚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

  二、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的民族曾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当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遥遥领先世界,并将这种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15世纪。直至18世纪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仍居世界第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中国以天朝自傲。然而,当我们的祖先们沉醉于“盛世”之时,世界历史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开始步入资本主义时代。中国落伍了,这时的中国,经过洋务运动,但没有强盛起来,反而在甲午战争中惨败,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之后,中华民族陷入了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衰落了,中国在世界上大大落后了。如辛亥革命前,5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仅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八次主要赔款,就被勒索19亿多银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16倍。一些志士仁人在思考其中的原因,寻找救国的方法,“振兴中华”的口号成了时代最强音。中华民族在政治制度上也积极做过探索。

  首先看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严复在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天演论》中宣传“物竞天择”的观点,认为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康有为提出的观点是“要救中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所以说维新变法的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军事上,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其次是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广大工农群众参加的一次“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同时也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它拉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但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账。而且就民族主义一项来说,完成的也仅仅是“驱除鞑虏”,各个帝国主义势力原封不动地保存。袁世凯上台后,中国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他们挂羊头卖狗肉,虽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就这一点来看,辛亥革命的成功虽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却是煮了一锅夹生饭。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都是昙花一现。辛亥革命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辛亥革命也给帝国主义沉重的一击,虽然资产阶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政治纲领,毛泽东说:“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自清政府垮台后,帝国主义妄图扶植新走狗,但都短命。辛亥革命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最后看辛亥革命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振兴中华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终于在这条道路上,站起来,富起来,并正在强起来。

  从世界历史来看,西方的多党制、两党制是在议会斗争中产生的,其背后代表的是不同利益集团,他根植的土壤是代议制这种政治体制 。

  而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在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过程中产生的,并围绕着领导武装的核心逐步形成,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和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实际上就是要在中国的土壤里,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的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2)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现实必要性

  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符合我国国情,为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发展方向、制度框架和领导核心的坚强保证。

  邓小平说过:“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看能否增进人民团结,改善人民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是否能得到持续发展。”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因此衡量政治发展道路的优劣,关键要看它是否促进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我们责无旁贷

  在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和坚持过程中,各民主党派作出了重大贡献,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我们责无旁贷。

  1948年,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中共的“五一号召”,声明“适合人民时势之要求,尤符同人等之本旨”,公开表示拥护中共领导和新民主主义路线,并积极参与了新政协的筹备和会议召开,发建的创始人黄炎培是当时政务院的副总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民主党派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定地支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动员全体成员投入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去。各民主党派积极参与多部多党合作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进入新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继承传统、发扬传统,最根本的,就是要继承优良传统的核心和实质,在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上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三、怎样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一方面,我们要认真把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原则:始终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实;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善于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使这条道路越走越活;推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设,使这条道路越走越稳。

  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要夯实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多党合作历史、理论和政策,学习会章、会史和会的优良传统;要充分发挥参政党作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是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基本途径,是参政党存在价值的重要体现方式。参政议政是参政党的基本职能,认真履行好参政议政职能,发挥好参政党作用;要发扬民建特色和优势。搞好经济工作,特别是民营经济,做好社会服务。

  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狭义上是指同经济、政治、文化并列,且有特定领域和规律的社会关系、社会局面;在广义上则又涵盖经济、政治、文化,而指作为统一整体的社会建设、社会发展。

  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道教、佛教和儒教都遵循顺其自然的思想。《论语》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就是恰好”;“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强调“天人合一”的。宋朝思想家张载在《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早在十六大报告就已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个目标之一,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提高执政党的五种能力之一提出来,得到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讨论最多。2007年2月,在中央党校召开省部级主要领导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在开班讲话中进一步提高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战略任务的重要位置,把它作为“四大建设”之一。“四大建设”就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十七大明确提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我国社会总体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不公平;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民建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弘扬发建优良传统,努力开拓创新,识大局、顾大体、有作为,与中国共产党一道,风雨同舟、共创伟业。识大局,就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正确分析和敏锐把握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国内形势,为实现中共确定的宏伟目标,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努力奋斗。顾大体,就要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自觉接受执政党的领导,把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民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作为,就要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民建的特点和优势,特别是充分发挥民建会企业委员的作用,建设民建和谐企业,树立和谐企业理念,推进企业和谐管理,营造企业和谐文化。民建更要解放思想,勇于实践,积极参加政治协商、切实推进民主监督、努力提高参政议政水平、尽心尽力搞好社会服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再创民建历史的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