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栏目
-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
- 聚焦2024全国两会
- 聚焦2024浙江省两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
- 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
- 2023全国两会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两会
- 学习贯彻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学习贯彻省第十五次党代…
- 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
- 2022年全国两会
- 十九届六中全会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 2022年省两会
- 2019年两会专题
- 2018年两会专题
- 2016年两会专题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两会专题
- 五水共治
- 2014年两会专题
- 2013年两会专题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两会专题
-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
- 2011年两会专题
-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 2010年两会专题
- 建国60周年
- 抗击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继续携…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多党…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征文选…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题…
- 优秀会员专题
- 纪念汤元炳同志诞辰100…
-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专题…
- 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专…
- 2009年省两会专题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黄炎培教育救国思想和实践的启迪
——电视剧《黄炎培》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0-07-21 10:42:48
|
作者: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 严美蓉
电视剧《黄炎培》以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创始人黄炎培为代表的一批爱国民主人士寻求救国之路的故事为主线,客观真实的反映了从清末到建国的那一段历史。全剧贯穿了两条线索:一是爱国救国;二是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共产党亲密合作。这两条线索正切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些基本内容,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本文着重从黄炎培开创职业教育角度谈谈观后感。
电视剧《黄炎培》给我感受最深的是黄炎培的教育救国理念和实践活动。黄炎培崇尚教育救国,接受民主思想,曾因参加宣传新思想的演讲而被捕入狱,但挫折并未使黄炎培改变信仰,反而愈挫愈勇。他坚定教育救国的信念,一辈子兴学办教。他办川沙小学堂,办浦东中学,办职业教育,把教育救国的理想付诸实践,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一、黄炎培教育救国思想的渊源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使举国感受到亡国灭种的忧患,以康有为、严复为代表的“教育救国”论应运而生。他们看到致力于坚船利炮的洋务运动救不了中国,开始把希望投向教育,由“言技”转为“言教”,教育被提升到救亡图存的高度。强烈的民族救亡意识是教育救国论者的主导意识,民族危难成为传统教育的终结和新式教育兴起的契机。“教育救国”理念大概包含了两层含义:一层是意识形态的,如“改造国民性”、“提高国民思想觉悟”、“提高国民素质”等等;另一层含义是实用的:让公民掌握科学知识,为中国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服务。受此理念影响,大批有识之士如蔡元培、黄炎培、张伯苓等人纷纷矢志教育。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的思想和实践
1913年,黄炎培在《教育杂志》上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对“癸卯学制”颁布以来中国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作了考察,指出学生在学校中所受到的道德、知识、技能训练,走上社会后毫无用处。这就从理论上论证了改革普通教育,加强学校教育与个人生活和社会需要之间联系的必要性。1916年,他考察了东西两大陆的教育之后说: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为此,他提出职业教育的思想,采取实用主义,发展职业教育。黄炎培有关教育改革的思想和实践充分体现了其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
黄炎培早期职业教育思想更多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为重,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1916年9月,黄炎培在江苏省教育会内设立了职业教育研究会。1917年5月6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目的是推广、改良职业教育,改良普通教育,力求做到学校无不用之成才,社会无不学之执业。1918 年8月20日,在上海南市陆家浜创立了中华职业学校,黄炎培亲订了“劳工神圣”、“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办学方针和“敬业乐群”的校训。
20年代起,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即既强调个人谋生,也重视服务社会;既强调职业技能训练,也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既强调一技之长,也重视全面发展,更多地探讨了职业教育内部的规律问题。20年代中后期,黄炎培总结近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认为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地探寻了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在黄炎培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他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改革创新精神。20年代职教社在城市办了职业补习学校,在乡村也办了职业学校。1926年6月与其他单位一起在江苏昆山徐公桥试办了乡村改进试验区。但1927年4月国民党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后,职教社遭受打击。5月19日,黄炎培以“学阀”罪名被通缉,避居大连。
进入30年代后,民族危机加剧,黄炎培积极投身于民族救亡事业。1931年12月23日,职教社创刊《救国通讯》(1934年1月改名《国讯》),宣传爱国主义。刊头揭示了“干救国工作须有四种根本上之修养”:高尚纯洁的品格,博爱互助的精神,侠义勇敢的气概,刻苦耐劳的习惯。
黄炎培职业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充分体现了近代教育与救亡图存的密切联系,满含着近代爱国志士的人文情愫。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影响着此后中国的职业教育实践。其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和职业教育的方针——社会化(强调的是职业教育须适应社会需要)、科学化(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在今天看来仍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中国在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等优势,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未来经济发展必然需要有强大的教育战略的长期支持,才能提供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在借鉴黄炎培等老一辈教育家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育立国”。
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产品”是人,教育的结果不仅是要向受教育者提供知识和技能,还在于要培养他们的科学与民主精神。以此来衡量,当前的很多教育实践是缺乏思想和灵魂的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实践,虽然在知识内容和教育设施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教育的思想和灵魂方面,在教育结构方面,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没有出现与时代相符的进步。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缺失,因而有“钱学森之问”;普通高中教育只注重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不注重人文关怀,因而基本上是失去思想和灵魂的教育;职业教育缺乏相应的地位,备受歧视,因而不断被挤压而日益萎缩。教育需要人文情怀的关照,钱学森的成长过程和归国历程,是高新技术与人文素养融合而升华出的硕果。以培养“模仿性”人才为主的传统教育制度必须实行彻底改革,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性和个性化的人才为方向。把教育改革置于基础性的长期重要的地位,不断推动以培养所需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改革,这不仅是其他各项改革取得成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引导一个国家经济走向强盛的根本途径和长期任务。
近几年,国内低技能的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迅速恶化。技工需求和供给数量的不匹配,使沿海城市开始遭遇普遍的“技工荒”。目前,持续数年的技工荒以及产业工人素质的低下,已直接影响了我国的产品质量、技工实践转化为技术的能力,并最终给产业升级造成了很大打击。农民工、大学生大量失业和技工荒的同时存在,表明目前国内就业市场处于结构性的失衡状况,也显示出国内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严重不匹配的情况。社会现实呼唤教育体系的改革,呼唤重新重视职业教育。办好职业教育,是培养掌握不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让受到专门职业技能培养的青年学生,毕业以后走上职业岗位,为振兴经济尽其所能,对社会需要、个人发展可以起到双赢的效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学校教育应该与市场经济的需求紧密联系,既遵循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又面向市场,把市场经济自发的价值目标统一到以人为本的导向上来,统一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终极目标上来,使学校教育与市场经济和谐运转,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才能脱颖而出。
电视剧《黄炎培》给我感受最深的是黄炎培的教育救国理念和实践活动。黄炎培崇尚教育救国,接受民主思想,曾因参加宣传新思想的演讲而被捕入狱,但挫折并未使黄炎培改变信仰,反而愈挫愈勇。他坚定教育救国的信念,一辈子兴学办教。他办川沙小学堂,办浦东中学,办职业教育,把教育救国的理想付诸实践,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一、黄炎培教育救国思想的渊源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使举国感受到亡国灭种的忧患,以康有为、严复为代表的“教育救国”论应运而生。他们看到致力于坚船利炮的洋务运动救不了中国,开始把希望投向教育,由“言技”转为“言教”,教育被提升到救亡图存的高度。强烈的民族救亡意识是教育救国论者的主导意识,民族危难成为传统教育的终结和新式教育兴起的契机。“教育救国”理念大概包含了两层含义:一层是意识形态的,如“改造国民性”、“提高国民思想觉悟”、“提高国民素质”等等;另一层含义是实用的:让公民掌握科学知识,为中国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服务。受此理念影响,大批有识之士如蔡元培、黄炎培、张伯苓等人纷纷矢志教育。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的思想和实践
1913年,黄炎培在《教育杂志》上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对“癸卯学制”颁布以来中国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作了考察,指出学生在学校中所受到的道德、知识、技能训练,走上社会后毫无用处。这就从理论上论证了改革普通教育,加强学校教育与个人生活和社会需要之间联系的必要性。1916年,他考察了东西两大陆的教育之后说: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为此,他提出职业教育的思想,采取实用主义,发展职业教育。黄炎培有关教育改革的思想和实践充分体现了其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
黄炎培早期职业教育思想更多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为重,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1916年9月,黄炎培在江苏省教育会内设立了职业教育研究会。1917年5月6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目的是推广、改良职业教育,改良普通教育,力求做到学校无不用之成才,社会无不学之执业。1918 年8月20日,在上海南市陆家浜创立了中华职业学校,黄炎培亲订了“劳工神圣”、“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办学方针和“敬业乐群”的校训。
20年代起,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即既强调个人谋生,也重视服务社会;既强调职业技能训练,也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既强调一技之长,也重视全面发展,更多地探讨了职业教育内部的规律问题。20年代中后期,黄炎培总结近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认为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地探寻了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在黄炎培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他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改革创新精神。20年代职教社在城市办了职业补习学校,在乡村也办了职业学校。1926年6月与其他单位一起在江苏昆山徐公桥试办了乡村改进试验区。但1927年4月国民党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后,职教社遭受打击。5月19日,黄炎培以“学阀”罪名被通缉,避居大连。
进入30年代后,民族危机加剧,黄炎培积极投身于民族救亡事业。1931年12月23日,职教社创刊《救国通讯》(1934年1月改名《国讯》),宣传爱国主义。刊头揭示了“干救国工作须有四种根本上之修养”:高尚纯洁的品格,博爱互助的精神,侠义勇敢的气概,刻苦耐劳的习惯。
黄炎培职业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充分体现了近代教育与救亡图存的密切联系,满含着近代爱国志士的人文情愫。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影响着此后中国的职业教育实践。其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和职业教育的方针——社会化(强调的是职业教育须适应社会需要)、科学化(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在今天看来仍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中国在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等优势,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未来经济发展必然需要有强大的教育战略的长期支持,才能提供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在借鉴黄炎培等老一辈教育家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育立国”。
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产品”是人,教育的结果不仅是要向受教育者提供知识和技能,还在于要培养他们的科学与民主精神。以此来衡量,当前的很多教育实践是缺乏思想和灵魂的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实践,虽然在知识内容和教育设施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教育的思想和灵魂方面,在教育结构方面,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没有出现与时代相符的进步。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缺失,因而有“钱学森之问”;普通高中教育只注重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不注重人文关怀,因而基本上是失去思想和灵魂的教育;职业教育缺乏相应的地位,备受歧视,因而不断被挤压而日益萎缩。教育需要人文情怀的关照,钱学森的成长过程和归国历程,是高新技术与人文素养融合而升华出的硕果。以培养“模仿性”人才为主的传统教育制度必须实行彻底改革,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性和个性化的人才为方向。把教育改革置于基础性的长期重要的地位,不断推动以培养所需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改革,这不仅是其他各项改革取得成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引导一个国家经济走向强盛的根本途径和长期任务。
近几年,国内低技能的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迅速恶化。技工需求和供给数量的不匹配,使沿海城市开始遭遇普遍的“技工荒”。目前,持续数年的技工荒以及产业工人素质的低下,已直接影响了我国的产品质量、技工实践转化为技术的能力,并最终给产业升级造成了很大打击。农民工、大学生大量失业和技工荒的同时存在,表明目前国内就业市场处于结构性的失衡状况,也显示出国内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严重不匹配的情况。社会现实呼唤教育体系的改革,呼唤重新重视职业教育。办好职业教育,是培养掌握不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让受到专门职业技能培养的青年学生,毕业以后走上职业岗位,为振兴经济尽其所能,对社会需要、个人发展可以起到双赢的效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学校教育应该与市场经济的需求紧密联系,既遵循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又面向市场,把市场经济自发的价值目标统一到以人为本的导向上来,统一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终极目标上来,使学校教育与市场经济和谐运转,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才能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