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2011年两会专题
我的位置:主页  > 专题栏目 > 2011年两会专题
关于加快发展我省内河临港产业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1-02-17 15:47:53
  |  
作者: 民建浙江省委会
    临港产业是指布局于港口及周边区域内,依托港口资源和转运优势催生发展起来的产业群体和组织体系。浙江地处长三角南翼,河网密布,内河资源十分丰富,内河港口是浙江重要的优质资源。浙江的内河可以通江达海、协同发展,形成航运整体优势。不仅可以覆盖全省、联通长三角,还可以辐射长江流域、面向全世界,充分发挥浙江市场大省、外贸大省的优势,弥补陆域小省、资源小省的不足。凭借内河水运运能大、成本低、安全、环保、节能等优势,浙江省依托港口,大力发展内河临港产业,对于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劳动力就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起到积极的作用。浙江省作为长三角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潜在的港口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发展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临港产业持续跨越式发展。
    一、我省内河临港产业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 “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的思路,完善航运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航道养护管理,调整船舶运力结构,创新行业管理工作,切实加大对港航发展的投入,进一步加快了内河航运发展步伐。截至2009年年末,浙江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9667公里,年综合通过能力3.5亿吨。在各级政府重视下,各地凭借内河资源和港口优势,传统临港产业稳步发展,新型临港工业蓬勃发展,临港产业平台建设也在逐步推进,临港产业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各地把发展内河临港产业放在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来认识,已成为各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我省临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规划引导滞后。目前,各地对发展内河临港产业在思想上已经得到重视,但各自为政现象也比较突出,尚未形成专项的临港产业发展规划,导致临河许多地区区域功能定位不明确、产业布局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不高。
    二是港口和腹地开发滞后。大部分优质港口资源岸线尚未开发,已建生产性码头岸线、生产性泊位总数、以及高吨位泊位等占可开发的资源比重太小。各港区产业发展腹地仍较小,发展速度缓慢。
    三是临港产业集聚度低。现有临港产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链较短,产业关联度低,产业布局较分散,导致产业带动能力较弱。
    四是基础设施欠完善。现有港区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产业项目落地。
    五是要素资源短缺制约。土地、资金、人力资源等短缺,已成为我省各临港区域发展最大瓶颈。目前已有码头、港口利用率和集约化程度较低,一些条件较好的深水岸线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同时,港口与临港产业发展也面临资金、人才不足的制约,发展后劲乏力。
    二、相关建议
    内河港口是浙江最具潜力的资源,临港产业是浙江经济发展中具有相当竞争力和前途的产业。发展临港产业,是促进港口功能升级换代,带动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浙江经济跨越式发展,提前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发展临港产业正是我省经济扬长避短、调整结构的必然选择,是调整工业结构、加强工业主导地位的重要举措,发展临港产业也是推进城市化建设的正确路子。为此建议:
    1、制定规划。省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科学的临港产业发展规划,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指导。规划要突出科学性和前瞻性,统筹布局公用码头和专用码头,统筹布局港口、码头、各作业区、物流、仓储、临港加工贸易区和集疏运系统,做到既优化资源配置,又注意与临港经济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既保障物流运输的需要,又完善配套服务。同时,对规划中的各具体发展项目都应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并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编列出全省现有可利用的岸线、港域和临港腹地,根据环境和生态保护要求,尽早修订岸线的使用功能和规划,做好环境影响评估,推出招商的岸线和港区。
    2、推动临港产业转型升级。要大力培育适宜临港腹地发展需要的产业,构建临港工业产业体系;把握先进制造业、重化工业加速向内地转移、集聚的趋势,积极招商引资、招商选资,引进若干产业关联性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临港工业项目,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拓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以及港口物流业,做大产业经济总量,做强产业发展竞争力。
    3、解决好土地资源利用矛盾。临港产业的布局范围广、土地占用量大,这和我省土地资源紧缺构成了矛盾。因此要从前期规划角度预先调整、优化好当地的资源结构,促进土地合理开发利用,达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优化产业布局的目的,推动土地的集约利用。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对列入临港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力争保证土地供给。
    4、推动基础设施先行。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推进各港区码头、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堆场、锚地、航道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港口设施配套能力、综合服务能力、货物通畅能力。形成与港口匹配、快速便捷的运输网络。一是设立港口建设发展基金。省财政每年安排补助资金用于港口建设,并逐年递增,形成强有力的引导机制。二是争取在省政府每年“以陆补水”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港口建设。三是争取交通部将我省征收上解的港口建设费全额返回。四是采用市场运作办法,解决资金投入问题。
    5、加快平台建设。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是我省临港产业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加快构建技术创新平台,扶持一批产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基地,提高临港产业、相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构建工业园区平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加快构建融资服务平台,健全信用担保、融资担保与再担保机制,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撑;加快构建人才集聚平台,培养、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构筑人才高地。通过加快服务平台建设,共同打造我省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