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
我与祖国同心同行
发布时间:2011-07-27 10:32:59
  |  
作者: 肖贺
    今年是建党9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伟大祖国日新月异,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由昔日贫穷落后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回顾与祖国同心同行的几十年历程,收获颇丰,由衷地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
    首先,信念是支柱
    我出生于50年代,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正是因为有了党的领导,才有了祖国今天的繁荣强大。这一切源于一个精神支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信念。
    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天起,中国革命就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解放苦难深重的中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建党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代表人民的意志,顺应历史潮流,从北伐战争到土地革命,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红军长征的苦斗,从抗日战争的烽火到大军南下的炮声,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艰险,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记得刚入小学,我就开始朦胧地接受党的教育。到了中学阶段,开始接触中国近现代历史,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全面发展道路的艰难历程。随着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是一个真正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党。
    进入大学以后,我对党的认识不仅在广度上得到扩展,而是开始从深度上对这个挽救了中华民族的政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解”和“理解”虽然仅一字之差,但对我来说意义完全不同。“理解”表明我对党有了一个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坚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的信念。虽然现在党内出现了一些贪污腐败等方面的问题,但我们必须看到,党的主流、本质是好的,不能因为存在问题就以偏概全,更不能因此对党失去信心。
    “坚定不移跟党走”是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决心,也是我的心声。知识使人强大,理想使人升华,信念使人坚定。时代在前进,环境在变化,但跟党走的信念不会动摇,因为党的领导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其次,责任是根基
    在与祖国同行的几十年中,我曾上山下乡做过农民;后又考入大学深造;毕业后从基层施工单位的普通技术人员做起,逐步成长为一名高级工程师。回顾自己的成长道路,我深切地体会到,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就,离不开一个根基——责任重于泰山。
    我于1975年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在农村锻炼三年后迎来了改革开放,有幸在1978年参加高考,成了一名重点大学水利工程专业的大学生。1982年毕业后走上了工作岗位,在一个基层施工单位任工程技术人员,曾参与和负责了十余个水利、建筑等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三年的基层施工实践,虽然条件极其艰苦,但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有很大的影响,使我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掌握了工程建设的实战本领,提升了对工程性质和特点的认识,完成了从一个大学生到工程技术人员的转变,为以后的工程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我对工作认真负责,不怕苦、不怕累,1984年下半年组织上将我调到水利设计院从事工程设计工作,使我有机会参与了一些重大工程项目的设计。比如在安徽省重点特大工程─巢湖流域治理工程的设计任务中,我承担了一些大项目的主要设计工作;在牛屯河分洪道铜城节制闸设计中,我采用新技术和新结构,不仅较好地完成了设计任务,还获得了安徽省水利科研三等奖。在该工程的桥梁设计中,创新设计了本地区史无先例的新桥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我在担任助理工程师期间责任心强、成绩显著,1987年破格晋升为工程师。
    1993年,我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浙江省首次面向全国的人才招聘会,应聘进入北仑新组建的市政设计室工作,主要从事市政工程设计。对我而言,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技术领域。市政室在创业初期,条件特别艰苦,一切从头开始,白手起家。然而,我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振作精神,从零起步,开始提升自己在市政工程设计方面的技术。在市政室工作期间,我主持了北仑的道路、桥梁、给排水、燃气、水厂等近百个项目的设计,为北仑的市政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998年,我进入北仑水利设计所工作,主要从事水利工程设计与管理。在海塘建设、河道治理、水库加固、土地整理等方面,完成工程30多项。由于工作出色,顺利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2003年,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入宁波市交通设计研究院从事交通市政工程设计工作,参加和主持了象山港大桥、杭州湾连接线、镇海化工区主干道、宁海驾校等交通和市政工程项目40余项。
    回首往事,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是“责任”使然。我是党教育和培养起来的工程师,深知责任重于泰山。工程建设的每一分资金来源于人民的劳动,我不能辜负人民的信任、浪费人民的血汗。
    再次,学习是动力
    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到现在,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我一直坚持孜孜不倦地学习。从书本知识到请教专家、从屡次失败到总结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我之所以能做到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源于一个动力——学习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我的学习有三种方式:
    一是向书本学习。大学毕业后,我虽然走出了校门,却并没有走出书本。毕业之初,虽收入菲薄,却将仅有的收入,在维持基本生活以外,全用在了买书上。书架是所有家俱中最多的陈设。后来有条件进行房子装修后,所有能利用的墙面全都做成了书架。工作之余,我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在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又用了三年,我坚持参加了全国英语统一考试、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终于取得了工程硕士学位。2003年,通过培训学习和考试,取得了浙江省交通行业预算员资格。2007年,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了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资格。除此,我还在国家级和省级公开杂志发表了《沉管灌注桩极限承载力的统计分析》、《对宁波市北仑区土地整理有关问题的思考》等多篇论文。
    二是向专家学习。几十年的实践使我体会到,不仅要坚持向书本学习,还要善于向专家学习。工程设计责任重大,离不开专家的指导,特别是在一些重、特大项目的设计上,为了达到新的更高要求,必须谦虚谨慎,向有关专家请教,再加进自己的思考。记得在安徽牛屯河分洪道桥梁设计中,我多次去上海同济大学向有关专家请教,听取他们的建议。同时,多次参观学习外省的先进经验,最后才创新了在当时史无前例的新桥型。
    三是向实践学习。过去认为,学习主要是学书本,忽视了如何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基层施工单位工作的几年使我深深体会到,人生最重要的学习其实是在实践中求真知。技术创造离不开“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工程设计离不开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每一个项目的设计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没有实践经验,光有技术层面的知识,创造发明几乎没有可能。我在宁波市交通设计研究院主持设计的40余个项目中,就是在不断调研、学习、请教、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的。
    回首自己与祖国同心同行的经历,我深深地感悟到:只有坚定信念,才能不迷失政治方向;只有牢记责任,才能不辜负人民期望;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超越和创新。展望未来,我会更加珍惜工作、感恩生活,用自己的技术进一步服务于北仑的开发建设,为北仑的“十二五”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