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2012年两会专题
我的位置:主页  > 专题栏目 > 2012年两会专题
关于加速推进我省粮食流通产业化的建议
马梅芝委员在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
发布时间:2012-01-17 14:51:24
  |  
作者:
        浙江自古来被称为“鱼米之乡”,1999年以前,我省粮食生产基本稳定,播种面积超过2500千公顷,粮食产量超过1400万吨,粮食供需能紧平衡。但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种粮比较效益下降,我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逐年下降,2010年的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到1270千公顷,粮食产量下降到770万吨,只有1999年的一半左右。与此同时,随着我省常驻人口以及流动人口的增加,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人口用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其他用粮的需求增长较快。据粮食部门统计,最近几年我省年粮食缺口已超过1100万吨,需从省外甚至国外调运。按粮食调运地区分,我省每年主要从东北、内蒙古购入玉米、晚稻等400余万吨,从江苏、江西、安徽、湖北购入稻谷、小麦等500余万吨,从山东、河南购入小麦、玉米等120余万吨,从美国、巴西等国家进口粮食80余万吨。按粮食调运方式分,我省外调粮食30%左右从水路调入,70%左右从陆路(铁路、公路)调入。
        “十一五”时期,我省粮食物流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基本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等组成的粮食运输体系,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粮食批发市场建设、粮食加工企业发展以及粮食物流信息系统建设都有良好的发展。但是,我省粮食安全也存在问题。一是我省粮食需求量大,每天要运入3万多吨粮食,而且远离主产区,运距长、运输成本高,“北粮南运”的运力瓶颈一直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二是粮油企业低、小、散,缺乏龙头企业。“十一五”期间我省的粮食调控取得很好成绩,但同时也影响了粮油企业做强做大。缺乏粮油龙头企业是确保我省粮食安全的一条短腿。三是经营粗放,效率较低,粮食流通市场环节多、成本高、效益低。四是信息化建设滞后,检测体系建设滞后。五是粮食流通产业化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市场化程度与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相比严重滞后。“十二五”期间,为确保粮食安全,亟须发展我省粮食流通产业,为此建议:
        (一)高度重视我省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进一步做好我省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规划及实施工作。我省要紧紧抓住国家“北粮南运”海上大通道建设的契机,依托深水港优势和完善、便捷的陆路运输网络,按照市场化要求整合和优化配置粮食物流资源,努力提高粮食流通信息化水平,构建一个集粮食储运、批发、加工和信息“四位一体”的全省粮食流通网络体系。要打破粮食调运瓶颈,构建“公、铁、水”联运的格局,降低粮食流通成本。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关于扶持全省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民以食为天”。粮食产业历来是各级政府予以大力扶持的政策性产业。进入新时期以来,我省已从粮食主产区成为粮食主销区,这一趋势已不可逆转。因此,要从我省的现状特点出发,出台扶持全省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省财政应每年安排亿元以上的粮食流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我省粮食流通产业做强做大。
        (三)加快培育粮食流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粮食流通加工支柱产业。以规划和政策为引导,鼓励重点粮食龙头企业做强做大。要改造和提升粮食收储传统产业,引进主产区粮食企业在浙落户,大力发展粮食加工园区,鼓励发展粮食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企业,使之成为全国物流集散地。
        (四)加大省外粮食基地建设,进一步深化与产粮区的产销合作机制。目前,我省虽然已经和东北、江苏、安徽、江西、山东等产粮区建立了比较稳定的粮食供求关系,建有省外粮食基地300多万亩,但和全省粮食需求量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省外粮食基地建设,确保我省粮油安全。
        (五)加强粮食流通产业队伍建设。设立人才培训基金,加强粮食流通产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快引进粮油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能熟练运用国际规则和信息化技术、具备现代物流管理和策划技能的人员。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满足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