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2013年两会专题
我的位置:主页  > 专题栏目 > 2013年两会专题
[团体提案]发展我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3-01-29 16:47:26
  |  
作者: 民建浙江省委会
    海洋工程装备(以下简称海工装备)是指用于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性装备。海工装备制造业作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我国当前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导产业,具有知识密集、物资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已经成为沿海地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我省要紧紧抓住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这个国家战略机遇,加强研究,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将海工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为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我省海工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自行研制和引进技术,我省在海工装备行业有了一定的技术储备和建造能力。目前,舟山船舶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4100公顷,企业已投产的面积为1963公顷,共有规模以上船舶及配套工业企业115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产业集聚区具备建造、修理和改装30万吨级以下的各类船舶和部分海洋工程装备的能力,已形成集船舶设计、建造、修理、拆解、配套、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北仑、象山港两岸以及石浦、鹤浦、高塘等地已形成修船、造船、配套、交易的完善配套产业体系。一些制造企业正在逐步壮大,成为国内海工装备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是,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我省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仍处于幼稚期,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发展水平总体处于制造低端产品的第三阵营,所占市场份额还非常低。从全球范围看,目前几大主要市场仍由欧美、韩国、新加坡为主导,虽然由我省建造或改造的高端海洋工程装备也在陆续交付国际客户,但总体来看,目前还只在低端配套产品的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而且起点低,规模小,在产品设计开发、承建、品牌认知等方面的竞争力还有待大幅提升。随着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个别低端造船企业出现船台空置、无船可造的局面。大多数船舶企业没有涉足过海工装备制造业,不具备总承包能力和管理经验。海工装备制造业之间缺乏联动发展机制,与钢铁、石化等现有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也不够紧密,协作不充分。
    2、资金投入力度较小,融资渠道窄。海工装备制造业是资本密集产业,需要聚集巨额资金,且回收期限长,企业仅仅依靠自有资金很难完成全部投资。信贷市场、证券市场、租赁市场是海工装备产业三大融资市场,相对于融资需求而言,资金供给总量依然不足,融资市场的总量缺口与结构矛盾短期内难以化解,融资难依然是一大问题。
    3、科技引领能力薄弱,人才储备不足。我省尚未制定引进海洋高技术人才的相关配套政策,与环渤海的大连、青岛、长三角的上海、江苏等海洋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我省步伐迈得比较小,海工科研机构的数量和级别、科研成果总量和质量有一定差距,在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尚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引才聚才难,涉海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作用有待进一步开发。
    二、发展我省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建议
    (一)加强研究,科学规划总体布局
    抓紧开展我省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高起点谋划产业的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按照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利用要求,科学合理地编制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分类指导管理,有序推进,引导企业有序进入海工装备领域,构筑起我省比较完备的海工装备制造产业体系。积极向上争取将我省的海工装备制造产业纳入国家相关规划布局,争取口岸开放、海域使用等有关政策,推进产业快速发展。
    (二)优化空间,明确发展重点领域
    我省的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空间应以九个沿海产业集聚区为基础,以舟山群岛新区、杭州湾和三门湾区域为平台,以高技术专用船舶为重点,着力发展海上钻井平台、石化成套设备、高性能大型轻工机械装备、核电设备、风电设备、海底电缆、海洋环保设备等,提升技术集成和设备成套化水平。提高海洋高技术专用船舶生产能力,加强船舶设计、船舶共性技术、基础技术和船舶关键配套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坚持自主创新与国内外合资合作并重,发展海洋钻井平台、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水下运载装备等。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促进海工装备产业向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装备成套化、产品品牌化方向发展。
    (三)强化招商引资,打造战略合作联盟
    一是着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认真研究自身优势特色、对方的战略意图和合作需求,寻找双方对接合作的最佳切入点,确定主攻方向,优先引进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和辐射作用的项目,重点是引进新加坡、欧美、日韩等国际一流的知名企业集团落户,并积极鼓励现有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嫁接,同时争取环渤海产业圈、长江三角产业带、珠三角产业带的优势资源向我省转移,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统筹陆海企业联合发展。推进陆上装备制造企业与造船及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战略合作,形成以海带陆、以陆促海、陆海结合的产业格局,实现联动发展。推进装备制造与上下游产业的战略合作,建立行业间以重点产品或共性关键技术为纽带的协作同盟,形成相关产业既有专业化分工、又能协作共赢的良性合作格局。加强重点企业与相关配套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强化供需双方在技术、新产品研发等领域的交流与协作,加快建立协作加工、区域配送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探索对外合作模式。优势企业对接大公司、企业集团,可以采用联合开发、相互持股、并购重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多种合作方式,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能只注重有形资产的注入,要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和科学管理制度等无形资产。
    (四)积极投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积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在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的直接融资筹集资金方面向海工装备生产企业倾斜。积极开辟融资租赁,进一步探索改进适合海工装备产业特点的信贷担保方式,拓宽抵押担保物范围,满足生产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二是通过企业、社会公众、财政等多途径出资,筹集成立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基金,为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融资提供支持平台。三是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建立融资项目信息库和信息共享平台,推介一批产业重点项目,通过银企对接会等形式,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项目贷款、银团贷款等多种形式,满足海工装备产业的资金需求。
    (五)突出科技和人才引领,加快高端产业设计研发
    一是巩固提高现有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重点企业与跨国公司、国内外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合作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技术创新联盟。二是鼓励企业和相关高等院校围绕人才培养及产学研活动,广泛开展企校合作。依托国内外有关高等院校,开设海工装备制造专业,采取定向培养、委托培养以及引进等多种形式,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支持我省高等院校设立海工装备制造相关专业学科,鼓励企业开展职工专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多层次的企校合作,造就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实用技术人才。三是结合企业招商引资、重大科技专项实施、重点创新项目建设,通过集智攻关、团队引进及高薪聘请等方式,引进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学科技术带头人和企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以股权、期权奖励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留住高端人才。
    (六)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推进机制
    一是建立海工装备业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强化综合协调和决策功能,加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谋划,协调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重大事项和问题,与国家相关部门签署促进开发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二是明确海工装备业发展的主管部门,由其负责研究制订全省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研究提出扶持发展的政策措施,并组织和协调重大项目的实施,及时将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向领导小组汇报。三是建立海工装备制造专家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并强化行业管理与协调服务,抓好行业规划、行业政策、行业法规、行业标准的落实,健全行业管理体制和统计调度、经济运行、风险预警、法律援助等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