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2013年两会专题
我的位置:主页  > 专题栏目 > 2013年两会专题
[浙江日报]代表委员就扩大投资纷纷建言——投资,贵在“有效”
发布时间:2013-01-30 00:00:00
  |  
作者: 记者 郑全庆
  代表委员名片:

  省人大代表、文成县大峃镇外南民族村党支部书记 雷衍开

  省人大代表、库柏(宁波)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志校

  省政协委员、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钱水土

  省政协委员、 西班牙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徐松华

  刚刚过去的2012,翻看浙江的“成绩单”,一串数字让人眼前一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4%;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1298亿元,增长43%;央企合作项目新增到位资金1247亿元,增长62.3%;实际利用外资131亿美元,新批准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8个。

  这些喜人的数字,正是我省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努力增强发展后劲的结果。参加省两会的代表、委员们,也纷纷就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努力扩大有效投资”建言献策。

  扩投资需重“调结构”

  外南民族村,是文成县一个偏远的小村庄,近年来,这里的面貌却是日新月异。村民们通过种植药材、外出经商等致富,村里最近每年都会冒出十几幢新楼房,甚至还有了别墅。乡村越来越美,离不开持续有效的投入。省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雷衍开介绍说,为了支持建房,政府为每个困难户发放6800元补贴;今年,村里还将争取政府资金,投资30万元整修水库,让村民喝上更干净的水。

  让雷衍开更加振奋的是,未来5年,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完善、统筹城乡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四大领域,我省还将重点推进1000个以上省级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实现全社会投资10万亿元以上。

  在省政协委员钱水土看来,雷衍开所在的乡村,正是扩大有效投资的着力点之一。“扩大有效投资,可谓正当其时。现在要完善公共服务,推进城镇化,扩大有效投资就是得力的抓手。”

  扩大有效投资,“有效”二字特别重要。钱水土认为,投资应量力而行,注重长远效益,避免粗放发展的老路。他建议,在投资主体上,应充分发挥我省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发挥民营经济的主体作用,政府公共投资重点在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应加强教育、科技的投入;在产业结构上,要向实业倾斜,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区域分布上,要向欠发达地区和乡村倾斜,从而推动浙江各地平衡发展。

  浙商回归靠优化环境

  年过六旬的省政协委员徐松华,上世纪80年代到西班牙创业,这些年却频繁往返于中西两国,很多时候就是为海外浙商回归家乡做牵线搭桥的。

  “以前走出去,现在再返回来。‘一走一回’,时代大不同,我们有能力、有力量回馈家乡了。”他告诉记者,回归浙商带来的不仅是资金和项目,还有新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能够为浙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钱水土表示,吸引浙商回归,关键在于提供适合发展的空间和环境。浙商回归,不是简单的工厂迁移和资本回流,“关键在于能够发展新产业,创造新品牌,推动浙商‘转型升级’。”他建议,我省目前正在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这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政府应切实利用好“先行先试”的优势,深化改革、营造环境,努力引导浙商参与到这些改革实践中去,并从中寻找新突破。

  吸引外资促转型

  “5年前,我在慈溪算是小有名气,但只是个普通的民企老板;现在,我是世界500强的一员,一提起‘库柏’,都对我刮目相看!”尽管采访已近晚上6时,肚子饿得咕咕叫,省人大代表陈志校提起与美国库柏公司的“联姻”,依旧神采飞扬。

  陈志校介绍,双方合作以来,公司业务每年都在快速增长,“2013年的订单现在都定了,增长20%以上没什么问题!”他更看重的是企业在全方位提升。“这些跨国公司管理很规范,信息化水平很高,每年投到产品和管理创新的资金都在销售额的5%以上,我们现在都学到了很多。”

  合资成功,陈志校大受启发。他分析,在浙江转型发展期,引进优质的外资企业很重要。“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管理水平跟不上,技术和品牌无法实现突破,就会陷入一个瓶颈期。外企尤其是欧美企业,发展比较成熟,战略很清晰,技术水平又高。把他们引进来,我们民营企业可以找到突破发展的新路子!”

  扩大有效投资,吸引外资是重要手段。陈志校认为,我省应以“民”引“外”,即以民营企业与外企合作的形式,积极吸引外资。这不是让外资单纯来办个加工厂,而是让它与民资融合起来,引导浙商突破发展。“政府要积极支持企业对外开放,引导企业家树立国际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