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2015年两会专题
我的位置:主页  > 专题栏目 > 2015年两会专题
[个人提案]关于进一步发挥我省高校在产业转型升级中作用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5-01-22 00:00:00
  |  
作者:

    当下,我省较多地区产业普遍存在粗放型、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等缺点,亟需向集约型、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进行转型升级。高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科研创新、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等四大职能,经过多年的积淀,无论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已有较为显著的成效。如何进一步发挥我省高校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积极促进我省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一、我省高校在产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透露,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一方面高校科技成果应用性较弱,另一方面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现行制度下,高校教师的研究成果(包括专利、论文等)多为职务科技成果,最终产权还是归高校所有,高校在这种情况下的决策机制、引导机制不成熟,导致效率低下;高校研究多数为基础性研究,相关科技成果的市场应用性较弱,种种原因制约着高校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二)企业与高校的联系对接少。企业与高校,这两者在目标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企业以盈利为出发点,通过逐利来维持其发展,承担其社会责任;高校以教书育人、科研创新为主,经常性地探索未知科学知识。截止目前,国家省市有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缺乏行之有效地引导,况且观念上的改变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同时,企业进入高校也少,即使进入高校,也基本上为大型企业,并且形式有限(招聘会、赞助活动等),次数也少。
    (三)企业对科技创新重视程度不高。我省多数企业还是停留在复制和复制模式下的表面创新阶段,一方面,此方法属于“短、平、快”范畴,我省较多企业还是采用此方法。另一方面,我省企业拥有的科技创新人才相对较少,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当然,我省一些企业也开始意识到创新对于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也参加一些由政府牵头举办的科技成果对接会、网上技术市场活动周等,但因自身素质的局限,当面对科技成果时,往往表现很困惑,难以作出正确的决策。
    二、为促进我省经济的平稳持续发展,建议:
    (一)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实体平台。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借鉴江苏省“新生源”模式,整合政府、高校、产业、资本等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平台为载体、项目为纽带、人才为助力,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实体平台,推动“官产学研联动,政企校所共赢”的局面。类似于台湾凯新创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6月,参加在温州市举办的台湾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的台商),该公司整合了生物医药、电子技术、现代农业、新能源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边深入研发,边进行局部的产业化、市场化,在满足该省的市场需求的同时,也积极开拓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形成了一个较为良好的循环体系。
    (二)打造公开共享的人才-科技成果数据库平台。在继续举办我省网上技术市场活动的同时,由省委组织部和科技厅联合牵头,打造一个属于我省的公开共享的人才-科技成果数据库平台。以常规的行业为划分标准,以实名制下的“一人一ID,一单位一ID”为要求,由全省各地各级组织部门、科技部门分别负责人才数据库平台和科技成果平台的搭建。以自愿为原则,辅以一定的奖励,鼓励自行注册、登记我省各市、各单位的人才及科技成果的供需数据,并逐步有序地收集全国各地的人才、科技成果数据,特别是与我省有密切联系的各省市区、高校等单位。并制定相关政策,对线上线下达成的有效交易给予奖励。
    (三)制定政策,鼓励高校教师与企业间的互动。以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省科技厅《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主要政策要点摘编》为依据,建议各大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明确的政策、制度细则,鼓励教师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有目的性地将实际需求融入到科研与教学实践中,促使教师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研发工作,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此外,加强企业单位进入高校交流的活动,定期组织讲座、沙龙等活动,邀请相关企业人士,与师生进行交流,针对企业单位技术及人才需求、师生对产品化及市场化等方面互通有无。

    提案人:金利泰、李校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