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史大学习
-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
- 聚焦2024全国两会
- 聚焦2024浙江省两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
- 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
- 2023全国两会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两会
- 学习贯彻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学习贯彻省第十五次党代…
- 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
- 2022年全国两会
- 十九届六中全会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 2022年省两会
- 2019年两会专题
- 2018年两会专题
- 2016年两会专题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两会专题
- 五水共治
- 2014年两会专题
- 2013年两会专题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两会专题
-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
- 2011年两会专题
-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 2010年两会专题
- 建国60周年
- 抗击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继续携…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多党…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征文选…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题…
- 优秀会员专题
- 纪念汤元炳同志诞辰100…
-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专题…
- 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专…
- 2009年省两会专题
代表、委员为我省“五水共治”成绩 纷纷点赞,呼吁建立长效机制打造百年工程
昔日垃圾满河,而今黑臭渐退; 曾经居民随意排污,现在他们悉心呵护
早报“民间河长”上任270天的 心里话: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河长”
代表、委员为我省“五水共治”成绩 纷纷点赞,呼吁建立长效机制打造百年工程
□本报记者 霍翟羿 吴佳妮 钱祎 文/摄
说到2014年的浙江,“五水共治”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而把“五水共治”这个拳头攥起来的大拇指“治污水”,更是这一年治水工作的重头戏。
在昨天省“两会”现场,如何让“五水共治”成为百年工程,怎样让浙江的每条“黑臭河”早日变清渠,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焦点。
同样,昨天,“五水共治”也引发了早报微信群粉丝们的热烈讨论,大家纷纷出谋划策,希望让本报记者把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带进“两会”现场。
“五水共治”一直是本报持续关注和报道的重点。2014年,杭城为47条城市河道摘掉了“黑臭帽”,而本报记者作为这47条河道中神龙桥河的“民间河长”,也和许许多多人一起,见证了这条河道的改变。
2014年4月17日,47条河道的“民间河长”走马上任;今天,神龙桥河黑臭退去,断头河打通工程完工,生态治理工程步入正轨。
9个月以来,神龙桥河,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嬗变?
治水
样本
从满河垃圾到黑臭渐退,水质改变清晰可见
神龙桥河在杭州城北拱墅区,东起上塘河,西至电厂热水河,总长2100米,河道平均宽度10米左右。
2014年4月17日,我站在神龙桥河边。这里的河面上漂浮着肉眼可见的油渍和垃圾,部分河面甚至因为水下群聚的红虫变了颜色。
河道两边紧靠着河岸的是一排排民居房,各种各样的小吃店、小作坊、理发店临河而开,一根根排水管把居民的生活污水排进河里,肆无忌惮地污染着这条河。
在工作人员眼里,神龙桥河是杭城几条最难治理的河道之一——2100米,对于一条城市河道来说,已经算很长了,而神龙桥河周边居民众多,违章建筑扎堆,该怎么治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根据省测绘局污染源探查所得的数据显示,那段时间,每天约有1400吨污水排入这条河中。
这条河,该怎么治理?作为“民间河长”,有什么是我力所能及的?那一天,我想了很多。
如今的神龙桥河,黑臭已经渐渐退去,在2014年下半年通过了黑臭河道“摘帽”预验收。一眼望去,虽然河水还算不上清澈,但已经见不到油污和垃圾了,也没有管道在排放黑臭污水。
这一切,和许多人的努力分不开:拱墅区城管局截污清水办的工程师刘金峰,这一年来一直和我保持联系,每次我去神龙桥河,都会和刘工交流,分享自己眼中河道的点滴变化;皋亭社区的工作人员,也一直在向周边居民宣传,同时彻查私自排污现象;在河边的居民,也渐渐开始保护这条家门前的河道,乱扔垃圾、乱倒污水的现象也渐渐减少。
虽然神龙桥河的水质还未尽如人意,但如今已经脱离了黑臭河的行列。我相信,不久之后,这条河就能真正“返清”。
从断头河到河道通畅,经历了一道道难关
2015年1月19日下午,我站在神龙桥河边,看着上塘河里引来的河水,流进刚被挖开的神龙桥河道里。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块被填实的土坡,挡在神龙桥河和上塘河之间,让神龙桥河成为了一条“断头河”。
随着河水渐渐上涨,这段刚挖开的河道里的河水,也和神龙桥原来的河水齐平。架设在神龙桥河底的曝气增氧管,也开始工作,冒出一串串的小气泡,冒到河面上,泛出一圈圈涟漪。
打通断头河,可以说是让神龙桥河“返清”最重要的一步——河道通畅后,河底的水生植物才能更好地生长,整条河道的曝气增氧系统也能正常工作,慢慢建立一个拥有自净能力的生态系统,让河道具有自己消化污水的能力,消去的黑臭不会再反复。
说起来,这段施工,也经历了很多道难关。
挖通十几米河道,听起来很简单,但在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打通工程和周边居民的生活紧密相关:这里矗立着两根电线杆,关系到周边皋亭社区不少居民的供电,想要开挖,必须先给这两根电线杆“搬个家”。但怎么搬、往哪里搬才能不影响周边居民的供电,这些都是“技术活”,需要工程单位和供电部门进行沟通后才能动工。
经过本报报道后,供电部门和工程建设部门一起迁移了电线杆,但在开挖过程中,却又遇到了意外——原来,这里还埋设着一条污水管道。这里的雨污水管道系统曾经过多次改造,因此开挖之前,工作人员对这条污水管一无所知。
还好,机智的工作人员马上想出了解决方案——用水泥给这条污水管穿上一层“衣服”,把这条污水管保护起来,这样,既能打通河道,又不至于对污水排放系统造成影响。
就在前天,断头河打通工程完工,上塘河水被引进了这段河道,剩下的,就是河岸道路还原等小修小补的工作了。
从随意排污到爱护河道,点滴细节见证居民改变
前天下午,和我一起站在河边,看神龙桥断头河打通工程完工的,还有神龙桥河边的居民老张。
老张是安徽人,在河边住了好几年了,前些年在城北的一些工地上打工,后来在斗门桥一带开了个小店。他的身上,有神龙桥河沿岸居民的缩影——这里80%以上的居民都是外地人。
冬日下午阳光明媚,老张一边看工作人员施工,一边慢悠悠地嗑着瓜子,不一会手里就攥起了一把瓜子壳。
换在以前,也许老张会随手把手里的瓜子壳往河里一丢,不过现在,老张把瓜子壳都扔进了旁边饭店门口的垃圾桶。
和老张一样,这一年,随着本报的呼吁,这里的居民,也在点点滴滴地改变着他们的“坏习惯”。
去年4月17日,我曾亲眼目睹河边小诊所的污水,直接排放进河道;如今,河边的许多建筑包括诊所、小吃店等,已经接上了新的排污管,河边还挂起了呼吁大家保护水质、不直排污水入河的横幅。
在神龙桥边卖鱼的摊贩,也特意准备了一个白色的小桶,虽然洗鱼的水还会流到地上,但鱼鳞、内脏等垃圾,会专门收纳到桶里,不再随便往河里一倒。
这些小小的改变,看在眼里,也着实让我欣喜——虽然我是这条河的“民间河长”,但在我看来,河是属于每一个居民的,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河长”,这些细节的改变,也许不起眼,但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我们家门口的每条河流都会清澈如初。
会场
声音
网友原声
@叮当猫:怎样才能让我们喝到放心安全的水?
@Fiona:以后碰到台风或是暴雨,杭城还会不会“看海”?
委员建言
省政协委员、浙江天健东方工程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智敏:
“五水共治”
需建立长效机制
建议分质供水确保饮用水安全
我认为,在抓“五水共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让“五水共治”工程扎根在各个地市,并与各地实际情况相匹配。
要进行地方立法或出台地方政府管理条例,保护五水治理的成果。我建议可以通过立法等强硬手段,增加城乡居民对保护五水治理成果的法制意识,对污染水域环境和破坏防洪排涝防污设施的行为要追究法律责任,这才是法制化的长效工作。
饮用水和人的健康最密切,饮用水应该要保障其更高的安全性,同时如果有直饮水,可以很大程度提高人们幸福指数,但如果水没有分质供应,没有任何分类,拖地洗衣服都用可以直接饮用的水,我感觉太浪费了,应该把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开,进行分质供水。
现在自来水厂普通出来的水,可以作为生活用水。而来自优质水源的水,可以再加工作为直饮水。水价可以按照阶梯的方式,政府也可以给予适当补贴,而且据我前期调研,直饮水管道比较小,相关设施设备的铺设难度也不会太大。
2013年台风“菲特”来的那天晚上,我特别担心自己的车。我住在杭州城西,车子停在小区地下二楼的停车库,我很担心雨水灌进车库把车给淹了,半夜起床把车子开到附近一家超市的顶楼停车场。
但是去年,我没有这样的担心。可以说,从我省“五水共治”第一次电视电话会议到现在,不到一年时间,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效,能明显感觉到河水变清了,原先一场大雨就积水的地方也有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