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栏目
- 会史大学习
-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
- 聚焦2024全国两会
- 聚焦2024浙江省两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
- 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
- 2023全国两会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两会
- 学习贯彻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学习贯彻省第十五次党代…
- 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
- 2022年全国两会
- 十九届六中全会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 2022年省两会
- 2019年两会专题
- 2018年两会专题
- 2016年两会专题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两会专题
- 五水共治
- 2014年两会专题
- 2013年两会专题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两会专题
-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
- 2011年两会专题
-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 2010年两会专题
- 建国60周年
- 抗击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继续携…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多党…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征文选…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题…
- 优秀会员专题
- 纪念汤元炳同志诞辰100…
-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专题…
- 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专…
- 2009年省两会专题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浪沙淘尽始见金
发布时间:2015-12-14 14:13:48
|
作者: 翁荣金
1963年10月,我出生在义乌的一个平民家庭。
义乌是一个充满挑战、孕育商机的地方。在改革的大潮中,我也按捺不住想要去开创一番新天地。经过几番尝试,我选择了经营袜子生意,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顺利取得广东一家袜子的全国总代理,用五年的时间迅速建立起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做大做强 勇攀高峰
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经营管理经验之后,我认识到要想有所突破实现争做第一的目标,必须经营自己的品牌,况且自己拥有全国销售网络的重要资源,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1995年,我与港商合资,在义乌市经济开发区创办了浪莎针织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开始真正经营“浪莎”品牌。“浪莎”二字,代表着我对“十全十美”境界的追求,包含着浪莎人对客户及消费者满意服务的承诺。
1996年底,正值销售旺季,几十万双丝袜被发现跑了线筋。这点小问题在别的厂可能算不了什么,但我马上下令将所有产品扣下,当着全厂职工的面将这些袜子付之一炬,为此蒙受70多万元损失。
为了快速打响品牌,让消费者想起袜子就想起浪莎,我于1996年投入大量资金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这在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疯狂之举”——“小小袜子在央视打广告!”事实证明,我的第一次冒险是正确的,浪莎凭着高品质和有效的广告宣传迅速成为国内家喻户晓的袜子品牌,成功也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2002年,“浪莎”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4年被中国名牌战略委员会评定为“中国名牌”,2005年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到2006年,集团下属7家分公司、15个销售公司及2个海外贸易公司,拥有员工6000多名。
在第四届浙江·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上,备受各界关注的“2006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50强”揭晓。浪莎作为唯一的袜业企业上榜,中国袜业大王的地位实至名归。
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资本运营是关键。我想,必须将实业和资本市场联系在一起,谋求更大规模的长足发展,让企业的先进程度更上一层楼。2007年5月,浪莎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正式上市,成为义乌市民企首例,也是全国5000多家袜业企业的首例。
上市的成功,使得浪莎财富倍增,为我实现产能扩张注入新的活力。之后的几年,公司克服全球金融危机,在危机中逆势成长,每年效益大幅增加,建成了遍布全国的2000多家专卖店,50000个销售网点,市场占有率实现质的突破。
2010年,我一次性从意大利进口全电脑袜机4500台,实现日产400万双袜子的产能扩张。截止当年年底,浪莎拥有全球最先进的袜机10000台,员工10000余名,在义乌市经济开发区拥有4个工业园区,占地1000余亩,同时在安徽庐江、四川宜宾建成2个工业园,产业向原材料环节延伸,实现了全球规模最大,做世界袜王的目标。
我的原则是“做第一”,所以不会满足于做大产业,浪莎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成为世界名牌,享誉全球。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我带领浪莎人进行了多方面探索。
建立多元化产业集团。首先,凭着浪莎多年来积聚的品牌效应,我从袜子向相邻产业延伸。2004年成立浪莎控股集团,2006年投资2.4亿元兴建占地700多亩、年创产值6.5亿元的“中国内装工业园”,并注册了浙江浪莎内衣股份有限公司。从袜子到内衣,是浪莎产业多元化跨越的重要一步,我们的方向是将袜子、内衣、服饰、家居等相邻产业纳入浪莎品牌影响力之下,让消费者体验一站式服务。
无内不稳、无外不强,为此,我确定了“稳扎国内、拓展国际”的发展战略,实现“内外兼修”,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式。截止2010年,浪莎外销实现8000万美金销售额,其中自主品牌“浪仕威”等占外销的40%左右。浪仕威是我们注册的自主国际品牌,做强自主品牌出口是我们今后做强外贸的重点,是浪莎打开国际市场,争创世界名牌的一个突破口。为了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我们致力于和美国杜邦、法国罗纳等国际顶尖原料商合作,共同开发国际品牌,在与国际名牌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我经常对我的员工说:“无论工作多繁重,挑战与竞争多激烈,我们都要保持平常心,热爱工作,忠于事业。做事业要不断进取,勇攀高峰,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公司发展也一样,我要让浪莎集团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百年品牌企业。
技术软实力是成功的法宝
作为义乌市袜业行业协会的会长,我最了解义乌袜业发展的处境:土地资源紧缺、水电能源使用成本高,袜业的价格优势逐渐消失;其次,国内外同行竞争压力日渐显现,周边如诸暨大唐袜业集群崛起,韩国、台湾厂商纷纷也到内地办厂,市场前景变得微妙。另外,义乌袜业的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走低。
为此,集团每年将销售收入的3%作为研发费用,开展各项研发活动,在那些追随模仿者面前筑起了一道高高的技术创新“防火墙”。
浪莎长期与浙江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中科院、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在新产品的研发、自动化装备的改造、节能减排等领域开展研发活动。
1995年,我们与东华大学成立“浪莎——东华纺织品研发中心”,与浙江理工大学在2008年成立联合研发中心,2010年正式组建“浪莎——浙江理工大学研究院”,开展新材料研发和科研技术攻关。公司开展袜品负离子整理技术及纳米复合功能材料和产品的研发,先后开发了甲壳质袜、玉米纤维袜等十几个填补行业空白的产品,现有国家专利300余项、授权专利240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参与起草和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10多项。技术上强大的软实力令浪莎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引领市场潮流,并且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浪莎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每一个员工都是浪莎的人才
我的用人观念是:“有德有才,一定重用;有德无才,可以录用;无德有才,不予重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所以在我眼里,能伴随公司共同成长的每位员工都是浪莎的人才,员工的幸福是我的心愿。
自2004年以来,我将“视员工如亲人,爱浪莎如自家,把义乌当故乡”的企业文化深入诠释,提出“为员工幸福、为客户着想、为公司生存、为自己工作”的“四为理念”的企业价值观,并始终把“为员工幸福”放在首位。
在公司定期召开的部长会议中,我要求公司干部都要关心员工,大家一起来为公司出力,与公司荣辱与共。因为,不管是从事销售、采购,还是生产、管理,企业缺了谁都不行。
每逢中秋节,公司举办“明月寄相思、千里送真情”活动,我为所有在厂工作满五年的员工准备了一份精致的月饼礼盒,寄往全国各地浪莎员工的家里。这不仅是一个份小小的礼物,更加承载着我对员工家庭的满满的祝福。
在我的指导下,公司不断完善奖励、激励、福利三个“百宝箱”,多年来,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奖励力度,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涉及保险、带薪休假、法定福利、生产和销售、人文关怀等各方面,每年、每季、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有奖励政策在实施,每年金额多达上千万元以上,这其中还不包括完成销售额的奖励。
舞台已经搭好,主角是我们的每一位员工,坚信“浪莎是我一生事业”的每一位员工都是浪莎的人才,一线员工可以提升到管理层,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奋发向前,和公司一起成长。
饮水思源
做实业,用的是社会的资源,所以无论具体到对员工、对供应商、对股民、对客户、对社区、对环境的保护等,还是大到对义乌、对祖国、对社会,我都责无旁贷地要履行一份社会责任。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我于2006年3月联合城镇职校创办了浪莎三农学院。浪莎三农学院主要发挥浪莎集团先进的生产技术优势和城镇职校雄厚的教学资源优势,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使之掌握一技之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为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公司设立了“浪莎三农学院教育基金会”,计划投入500万,5年内培训10000名农民工就业,并实行学员带薪培训,让学员在免费培训同时,每月还享有800元的薪酬待遇。培训主要开设水电工、焊工、锅炉、服装缝纫、电梯操作、机械维修等实用强的课程。结业后,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到2011年,我们已成功举办了二十余期,基本完成了初定目标,其中80%凭借一技之长走上新的就业岗位,有的还自己当起了老板。
浪莎三农学院成立以来,受到了国家、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榕明和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乔传秀还曾专为此作出批示,给予了高度评价。
“请明德同志、社会服务部阅,将浪莎三农学院纳入思源工程范围,并请民讯、信息中心予以宣传” ——张榕明
“回报社会,出资办创办三农学院,让农民带薪学习技能,此举实属可贵!以实际行动支持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乔传秀
随着浪莎三农学院工作的不断深入,我探索性开创了一种新的帮扶模式——来料加工。浪莎控股集团先后在四川宜宾、江西广丰、安徽庐江等省外地区和兰溪、仙居、衢州、千岛湖等省内地区投资设立分厂20余家。分厂在取得当地政府大力支持的前提下,由集团公司出资购买设备,组织对当地使用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且有公司提供生产原料组织生产。而且,在浪莎三农学院政策支持下,参加分厂就业培训的农民不仅免学费,每人每月还能领到由浪莎集团发放的800元工资。
因为资金、设备、组织培训和提供原料都是有我们来承担,所以彻底解决了分厂所在地政府和农民的后顾之忧,他们只要积极参与就可以在家门口实现零风险就业。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举国悲痛,我第一时间号召和组织全厂员工在公司总部进行了一场“这一刻,我们在一起!”的大型募捐活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现场见证了本次募捐。活动现场,几千名员工和公司客户把自己平日里省下的钱投进募捐箱,共募得60余万元善款,我十分感动,并代表公司董事局签字,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500万元。
我一直秉承“三个回报”的理念,以饮水思源、回报社会为己任,个人及公司多次向第三方慈善机构捐款,累计达到3000余万元。获得了2012年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等称号,我会继续努力,争取为社会多做贡献。
义乌是一个充满挑战、孕育商机的地方。在改革的大潮中,我也按捺不住想要去开创一番新天地。经过几番尝试,我选择了经营袜子生意,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顺利取得广东一家袜子的全国总代理,用五年的时间迅速建立起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做大做强 勇攀高峰
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经营管理经验之后,我认识到要想有所突破实现争做第一的目标,必须经营自己的品牌,况且自己拥有全国销售网络的重要资源,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1995年,我与港商合资,在义乌市经济开发区创办了浪莎针织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开始真正经营“浪莎”品牌。“浪莎”二字,代表着我对“十全十美”境界的追求,包含着浪莎人对客户及消费者满意服务的承诺。
1996年底,正值销售旺季,几十万双丝袜被发现跑了线筋。这点小问题在别的厂可能算不了什么,但我马上下令将所有产品扣下,当着全厂职工的面将这些袜子付之一炬,为此蒙受70多万元损失。
为了快速打响品牌,让消费者想起袜子就想起浪莎,我于1996年投入大量资金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这在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疯狂之举”——“小小袜子在央视打广告!”事实证明,我的第一次冒险是正确的,浪莎凭着高品质和有效的广告宣传迅速成为国内家喻户晓的袜子品牌,成功也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2002年,“浪莎”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4年被中国名牌战略委员会评定为“中国名牌”,2005年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到2006年,集团下属7家分公司、15个销售公司及2个海外贸易公司,拥有员工6000多名。
在第四届浙江·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上,备受各界关注的“2006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50强”揭晓。浪莎作为唯一的袜业企业上榜,中国袜业大王的地位实至名归。
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资本运营是关键。我想,必须将实业和资本市场联系在一起,谋求更大规模的长足发展,让企业的先进程度更上一层楼。2007年5月,浪莎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正式上市,成为义乌市民企首例,也是全国5000多家袜业企业的首例。
上市的成功,使得浪莎财富倍增,为我实现产能扩张注入新的活力。之后的几年,公司克服全球金融危机,在危机中逆势成长,每年效益大幅增加,建成了遍布全国的2000多家专卖店,50000个销售网点,市场占有率实现质的突破。
2010年,我一次性从意大利进口全电脑袜机4500台,实现日产400万双袜子的产能扩张。截止当年年底,浪莎拥有全球最先进的袜机10000台,员工10000余名,在义乌市经济开发区拥有4个工业园区,占地1000余亩,同时在安徽庐江、四川宜宾建成2个工业园,产业向原材料环节延伸,实现了全球规模最大,做世界袜王的目标。
我的原则是“做第一”,所以不会满足于做大产业,浪莎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成为世界名牌,享誉全球。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我带领浪莎人进行了多方面探索。
建立多元化产业集团。首先,凭着浪莎多年来积聚的品牌效应,我从袜子向相邻产业延伸。2004年成立浪莎控股集团,2006年投资2.4亿元兴建占地700多亩、年创产值6.5亿元的“中国内装工业园”,并注册了浙江浪莎内衣股份有限公司。从袜子到内衣,是浪莎产业多元化跨越的重要一步,我们的方向是将袜子、内衣、服饰、家居等相邻产业纳入浪莎品牌影响力之下,让消费者体验一站式服务。
无内不稳、无外不强,为此,我确定了“稳扎国内、拓展国际”的发展战略,实现“内外兼修”,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式。截止2010年,浪莎外销实现8000万美金销售额,其中自主品牌“浪仕威”等占外销的40%左右。浪仕威是我们注册的自主国际品牌,做强自主品牌出口是我们今后做强外贸的重点,是浪莎打开国际市场,争创世界名牌的一个突破口。为了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我们致力于和美国杜邦、法国罗纳等国际顶尖原料商合作,共同开发国际品牌,在与国际名牌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我经常对我的员工说:“无论工作多繁重,挑战与竞争多激烈,我们都要保持平常心,热爱工作,忠于事业。做事业要不断进取,勇攀高峰,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公司发展也一样,我要让浪莎集团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百年品牌企业。
技术软实力是成功的法宝
作为义乌市袜业行业协会的会长,我最了解义乌袜业发展的处境:土地资源紧缺、水电能源使用成本高,袜业的价格优势逐渐消失;其次,国内外同行竞争压力日渐显现,周边如诸暨大唐袜业集群崛起,韩国、台湾厂商纷纷也到内地办厂,市场前景变得微妙。另外,义乌袜业的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走低。
为此,集团每年将销售收入的3%作为研发费用,开展各项研发活动,在那些追随模仿者面前筑起了一道高高的技术创新“防火墙”。
浪莎长期与浙江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中科院、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在新产品的研发、自动化装备的改造、节能减排等领域开展研发活动。
1995年,我们与东华大学成立“浪莎——东华纺织品研发中心”,与浙江理工大学在2008年成立联合研发中心,2010年正式组建“浪莎——浙江理工大学研究院”,开展新材料研发和科研技术攻关。公司开展袜品负离子整理技术及纳米复合功能材料和产品的研发,先后开发了甲壳质袜、玉米纤维袜等十几个填补行业空白的产品,现有国家专利300余项、授权专利240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参与起草和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10多项。技术上强大的软实力令浪莎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引领市场潮流,并且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浪莎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每一个员工都是浪莎的人才
我的用人观念是:“有德有才,一定重用;有德无才,可以录用;无德有才,不予重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所以在我眼里,能伴随公司共同成长的每位员工都是浪莎的人才,员工的幸福是我的心愿。
自2004年以来,我将“视员工如亲人,爱浪莎如自家,把义乌当故乡”的企业文化深入诠释,提出“为员工幸福、为客户着想、为公司生存、为自己工作”的“四为理念”的企业价值观,并始终把“为员工幸福”放在首位。
在公司定期召开的部长会议中,我要求公司干部都要关心员工,大家一起来为公司出力,与公司荣辱与共。因为,不管是从事销售、采购,还是生产、管理,企业缺了谁都不行。
每逢中秋节,公司举办“明月寄相思、千里送真情”活动,我为所有在厂工作满五年的员工准备了一份精致的月饼礼盒,寄往全国各地浪莎员工的家里。这不仅是一个份小小的礼物,更加承载着我对员工家庭的满满的祝福。
在我的指导下,公司不断完善奖励、激励、福利三个“百宝箱”,多年来,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奖励力度,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涉及保险、带薪休假、法定福利、生产和销售、人文关怀等各方面,每年、每季、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有奖励政策在实施,每年金额多达上千万元以上,这其中还不包括完成销售额的奖励。
舞台已经搭好,主角是我们的每一位员工,坚信“浪莎是我一生事业”的每一位员工都是浪莎的人才,一线员工可以提升到管理层,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奋发向前,和公司一起成长。
饮水思源
做实业,用的是社会的资源,所以无论具体到对员工、对供应商、对股民、对客户、对社区、对环境的保护等,还是大到对义乌、对祖国、对社会,我都责无旁贷地要履行一份社会责任。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我于2006年3月联合城镇职校创办了浪莎三农学院。浪莎三农学院主要发挥浪莎集团先进的生产技术优势和城镇职校雄厚的教学资源优势,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使之掌握一技之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为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公司设立了“浪莎三农学院教育基金会”,计划投入500万,5年内培训10000名农民工就业,并实行学员带薪培训,让学员在免费培训同时,每月还享有800元的薪酬待遇。培训主要开设水电工、焊工、锅炉、服装缝纫、电梯操作、机械维修等实用强的课程。结业后,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到2011年,我们已成功举办了二十余期,基本完成了初定目标,其中80%凭借一技之长走上新的就业岗位,有的还自己当起了老板。
浪莎三农学院成立以来,受到了国家、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榕明和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乔传秀还曾专为此作出批示,给予了高度评价。
“请明德同志、社会服务部阅,将浪莎三农学院纳入思源工程范围,并请民讯、信息中心予以宣传” ——张榕明
“回报社会,出资办创办三农学院,让农民带薪学习技能,此举实属可贵!以实际行动支持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乔传秀
随着浪莎三农学院工作的不断深入,我探索性开创了一种新的帮扶模式——来料加工。浪莎控股集团先后在四川宜宾、江西广丰、安徽庐江等省外地区和兰溪、仙居、衢州、千岛湖等省内地区投资设立分厂20余家。分厂在取得当地政府大力支持的前提下,由集团公司出资购买设备,组织对当地使用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且有公司提供生产原料组织生产。而且,在浪莎三农学院政策支持下,参加分厂就业培训的农民不仅免学费,每人每月还能领到由浪莎集团发放的800元工资。
因为资金、设备、组织培训和提供原料都是有我们来承担,所以彻底解决了分厂所在地政府和农民的后顾之忧,他们只要积极参与就可以在家门口实现零风险就业。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举国悲痛,我第一时间号召和组织全厂员工在公司总部进行了一场“这一刻,我们在一起!”的大型募捐活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现场见证了本次募捐。活动现场,几千名员工和公司客户把自己平日里省下的钱投进募捐箱,共募得60余万元善款,我十分感动,并代表公司董事局签字,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500万元。
我一直秉承“三个回报”的理念,以饮水思源、回报社会为己任,个人及公司多次向第三方慈善机构捐款,累计达到3000余万元。获得了2012年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等称号,我会继续努力,争取为社会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