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2016年两会专题
我的位置:主页  > 专题栏目 > 2016年两会专题
[联谊报]补齐绿色金融发展短板
发布时间:2016-01-26 11:45:53
  |  
作者: 本报记者 张丹丹
    委员名片
  隗斌贤,省政协常委、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记者: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近年来,您一直在研究绿色经济,这对我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何意义?
  隗斌贤: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也是需要补齐的短板。要促进绿色发展,必须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的绿色化,积极寻求高效利用资源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增加绿色供给、推动绿色惠民、建设美丽中国。绿色金融不仅可以提供资金支持,而且其本身具有为经济发展把关的作用,既是绿色发展的“发动机”,也是绿色发展的“过滤器”。可以说,绿色金融从产品设计到执行、考核,整个流程、执行过程都把绿色发展的要求嵌入了进去。
  对浙江而言,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的深化落实。当前,“五水共治”、“三改一拆”、“腾笼换鸟”、“七大万亿产业”等组合拳实质上都与绿色金融息息相关。不少金融机构已经在着手研究产品开发和服务深化。不少地市也高度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如丽水林权贷款、衢州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集美模式,以及信贷支持治水、水利设施建设、污水厂建设等。
  据统计,我省在全国率先创新绿色信贷、排污权抵押、环境责任险等绿色金融产品以来,投向节能减排、排污权抵押和治水等领域贷款余额已达2000亿元,有力地助推了绿色转型。
  记者:您认为当前我省发展绿色金融面临哪些短板?
  隗斌贤:与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绿色发展的要求相比,我省当前的绿色金融发展仍存在政策滞后、信贷机制不健全、标准不完善、商业银行难以监管等问题。
  政府主管部门职责交叉与缺位并存,使得金融支持难以形成政策合力;绿色金融产品能力建设缺乏,政府对项目的环境影响监管不力,执法不严,难以支撑节能权、排放权交易等对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要求;金融监管缺乏激励机制,也没有对绿色金融项目在资本占用、存款准备金和损失拨备、风险容忍度等方面给予优惠,金融机构的绿色积极性不高;生态环保项目存在小、散、乱和效益低的情况,缺少成熟的商业模式,企业主动性不强;在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尚未完善的背景下,推进强制性绿色信贷法规依据不足,更难以规避道德风险。
  记者:如何破解上述难题,更好地以绿色金融助推绿色发展?
  隗斌贤: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做得好、程度深、质量高,绿色发展才会有一个可靠的基础。
  当前首先要着力建设绿色金融法规体系,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基本架构。目前银行在社会融资中具有突出作用,可通过建立绿色银行体系充分发挥其在绿色信贷和投资方面的专业能力、规模效益和风控优势。
  其次,完善财政、金融政策,出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专项和基金支持政策。通过财政改革,增强政府对绿色金融建设资金的投入能力;在政府年度预算中专门设立“绿色金融发展专项”,为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开展各类绿色金融合作创造条件;探索设立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的“绿色金融发展基金”。
  再次,加强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改革资源环境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快节能权、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建立绿色评级体系和公益性生态环境成本核算体系,为第三方提供节能减排效益测算和环评咨询服务。抓住我国价格改革和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低迷有利时机,加快形成反映市场需求、资源稀缺和生态损害成本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为推动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同时,要强化部门信息共享,推动政府和金融机构双方的合作能力建设。整合现有政府绿色金融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统一安排和集中使用,切实增强直接承贷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力,以引导金融机构向从事绿色金融发展的中小节能环保企业发放贷款的补贴、补助和贴息等政策性投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