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栏目
-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
- 聚焦2024全国两会
- 聚焦2024浙江省两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
- 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
- 2023全国两会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两会
- 学习贯彻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学习贯彻省第十五次党代…
- 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
- 2022年全国两会
- 十九届六中全会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 2022年省两会
- 2019年两会专题
- 2018年两会专题
- 2016年两会专题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两会专题
- 五水共治
- 2014年两会专题
- 2013年两会专题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两会专题
-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
- 2011年两会专题
-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 2010年两会专题
- 建国60周年
- 抗击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继续携…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多党…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征文选…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题…
- 优秀会员专题
- 纪念汤元炳同志诞辰100…
-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专题…
- 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专…
- 2009年省两会专题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团体提案]发展新业态培育新动能 增强我省乡村振兴驱动力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8-02-07 15:10:51
|
作者: 民建浙江省委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更是农民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全省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之路,乡村变得越来越美,农业变得越来越强,农民变得越来越富,为乡村振兴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乡村振兴,产业带动是关键,要找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注重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动能培育并重,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切实增强农村发展驱动力,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从而在整体上带动乡村的综合发展。
一、我省乡村振兴面临新旧动能转换问题
我省高质量、高水平规划布局乡村振兴面临许多新问题。农村的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农村产业新动能培育还不充分,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
从政府角度看,农村产业专项规划缺失。对农业新业态研究、引导不多,对全产业链发展指导性不强,服务体系不健全。改革政策推进不充分。系统性推动不够,有针对性破题不够,土地流转等难题尚未完全破解。
从传统农业产业看,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存在“三个不高”的压力:一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规模化经营水平低,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二是农产品产业链单一、三产融合度不高,还处在简单的“种植-销售”模式,业态雷同,缺乏错位竞争和深度开发;三是品牌整合水平不高,虽然形成了“丽水山耕”、“三衢味”等区域公用品牌,但大部分品牌碎片化发展,整合力度不足,溢价率较低,影响力不大。
从新业态、新动能培育看,存在“两个不能满足”的困境。一是新业态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档次较低,不能满足中高端市场需求。二是创业环境和创业人才不能满足新业态发展的需求。“两山转化”的通道没有充分打开,内生动力不足,对新业态、新技术、新组织模式掌握理解还需要一个过程。
二、增强我省乡村振兴产业驱动力的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尽快制定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专项规划和配套服务体系
一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制定《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专项规划》,科学指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创新管理体制,省级层面建立全产业链发展推进委员会,负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信息沟通、区域沟通和监督指导,推动形成部门间有效协作机制。三是依托行业协会,建立全产业链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完善的开放共享服务机制。四是加大对产业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山区低丘缓坡地综合开发,布局、谋划和实施各类农业关联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产业链条,提高全产业链效益,引导形成统一协调的区域特色。
(二)打造系列区域公用品牌,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一是要抓主要产业的升级,树立导向。总结推广安吉竹产业、衢州柑桔业转型提升的经验,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推动,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突破,各市、各县拟定一批产业转型项目,全面实行项目清单化管理,加速传统农业精品化、高端化发展。
二是要打造一批浙江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具有浙江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和特色产品。树立品牌经营理念,整合全省各地特色农产品品牌资源,在“丽水山耕”等经验基础上,打造系列区域公用品牌。
三是要构建农产品营销新渠道。首先,要积极推进区域农产品垂直电商平台建设,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并立足区位优势,做好农产品电商精致化发展。其次,要拓展农产品跨境电商业务,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定向寻找互补性强的国家或城市作为起点进行试运行,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倒逼强化农产品的“特色化、个性化”。例如浙江和南非在商品、资源上互补性很强,可以正向将非洲的农产品运到浙江人的家门口,逆向将浙江乃至中国涉农商品送到非洲人的家门口,赢得赶超发展先机。最后,要应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从生产、销售等环节彻底改造升级传统农业产业链,利用大数据的收集、整合和运用,科学预判市场需求,精准地为农业生产作指导。降低种养殖企业风险和生产型企业原料成本,提高新产品的市场生命力。
(三)积极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平台,加快形成乡村振兴新动能
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立足一产,推进“强一接二连三进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搭建乡村振兴产业平台,吸引高端要素资源向农业集聚。
一是加强农业内部整合。大力发展立体种养、一体经营,积极培育多元化产业主体。建立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强一接二”,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带动“接二连三”。启动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县、村”建设示范工程,进行政策创新试点。支持示范区内新型经营主体对外开展技术转移、产业链分工、品牌输出、人才辐射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带动活动。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计划,建设一批与农产品原料基地紧密衔接,集科研、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推动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四化”同步。
三是要发展田园综合体。始终以产业为核心,确定支撑产业。在农村及其周边规划布局现代智能产业、健康产业、环境产业、文化产业、高端服务业,建设一批文化创意村、信息村、科研村、金融村等现代产业的集聚地。引导各类现代农业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适当向田园综合体布局。以旅游业为先导,实施“旅游+”“互联网+”“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融合工程,衍生培育新业态,推进生态资源向生态产品转化,使农业成为“有文化说头、有休闲玩头、有再来念头、有发展奔头”的产业。形成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又有生命体验的综合体,推进乡村复兴,打造盛世乡愁的存放地。
(四)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培育乡村振兴领头羊
要以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先进技术应用推广为目标,做好“科技兴农”、“人才兴农”文章。一是要加强农业科技人员、农业技术团队培育。根据我省的优势产业组建相应的创新技术团队,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示范和推广应用,推行“专家+协会+农户”模式,让科研人员与农民良性互动,提升我省农业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二是要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加速形成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为主的“三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吸引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的能人到农村创新创业,成为乡村创客。三是要加强新乡贤培育。建立乡贤联系机制,吸引乡贤回归,以自己的学识、专长、资金、人脉等资源反哺乡村建设,对浙商回归参与新农村建设要有政策和引导机制。
(五)以改革激活农村沉睡资源,为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切实保障
一是要完善机制,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和鼓励采用集中流转模式,大力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鼓励土地经营权信托。完善县级流转平台和网络平台,鼓励和扶持中介机构服务流转市场,完善的流转服务体系。设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基金,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信用评价体系、风险缓释及补偿机制,形成科学、便民、高效的流转监管体系。
二是要做好“政策惠农”文章。增加对农产品品牌等改革薄弱环节的支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折股量化扶贫模式,全面发挥资金激励作用。
三是要完善金融服务,成立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专项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先行试点,拓展长期贷款业务,拓展中小企业集合债等债券融资,引导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依托龙头企业实行产业链融资,依托合作社、联合社开展农村合作金融的试点,并通过专项资金提供引导支持。
一、我省乡村振兴面临新旧动能转换问题
我省高质量、高水平规划布局乡村振兴面临许多新问题。农村的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农村产业新动能培育还不充分,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
从政府角度看,农村产业专项规划缺失。对农业新业态研究、引导不多,对全产业链发展指导性不强,服务体系不健全。改革政策推进不充分。系统性推动不够,有针对性破题不够,土地流转等难题尚未完全破解。
从传统农业产业看,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存在“三个不高”的压力:一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规模化经营水平低,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二是农产品产业链单一、三产融合度不高,还处在简单的“种植-销售”模式,业态雷同,缺乏错位竞争和深度开发;三是品牌整合水平不高,虽然形成了“丽水山耕”、“三衢味”等区域公用品牌,但大部分品牌碎片化发展,整合力度不足,溢价率较低,影响力不大。
从新业态、新动能培育看,存在“两个不能满足”的困境。一是新业态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档次较低,不能满足中高端市场需求。二是创业环境和创业人才不能满足新业态发展的需求。“两山转化”的通道没有充分打开,内生动力不足,对新业态、新技术、新组织模式掌握理解还需要一个过程。
二、增强我省乡村振兴产业驱动力的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尽快制定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专项规划和配套服务体系
一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制定《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专项规划》,科学指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创新管理体制,省级层面建立全产业链发展推进委员会,负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信息沟通、区域沟通和监督指导,推动形成部门间有效协作机制。三是依托行业协会,建立全产业链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完善的开放共享服务机制。四是加大对产业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山区低丘缓坡地综合开发,布局、谋划和实施各类农业关联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产业链条,提高全产业链效益,引导形成统一协调的区域特色。
(二)打造系列区域公用品牌,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一是要抓主要产业的升级,树立导向。总结推广安吉竹产业、衢州柑桔业转型提升的经验,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推动,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突破,各市、各县拟定一批产业转型项目,全面实行项目清单化管理,加速传统农业精品化、高端化发展。
二是要打造一批浙江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具有浙江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和特色产品。树立品牌经营理念,整合全省各地特色农产品品牌资源,在“丽水山耕”等经验基础上,打造系列区域公用品牌。
三是要构建农产品营销新渠道。首先,要积极推进区域农产品垂直电商平台建设,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并立足区位优势,做好农产品电商精致化发展。其次,要拓展农产品跨境电商业务,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定向寻找互补性强的国家或城市作为起点进行试运行,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倒逼强化农产品的“特色化、个性化”。例如浙江和南非在商品、资源上互补性很强,可以正向将非洲的农产品运到浙江人的家门口,逆向将浙江乃至中国涉农商品送到非洲人的家门口,赢得赶超发展先机。最后,要应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从生产、销售等环节彻底改造升级传统农业产业链,利用大数据的收集、整合和运用,科学预判市场需求,精准地为农业生产作指导。降低种养殖企业风险和生产型企业原料成本,提高新产品的市场生命力。
(三)积极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平台,加快形成乡村振兴新动能
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立足一产,推进“强一接二连三进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搭建乡村振兴产业平台,吸引高端要素资源向农业集聚。
一是加强农业内部整合。大力发展立体种养、一体经营,积极培育多元化产业主体。建立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强一接二”,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带动“接二连三”。启动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县、村”建设示范工程,进行政策创新试点。支持示范区内新型经营主体对外开展技术转移、产业链分工、品牌输出、人才辐射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带动活动。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计划,建设一批与农产品原料基地紧密衔接,集科研、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推动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四化”同步。
三是要发展田园综合体。始终以产业为核心,确定支撑产业。在农村及其周边规划布局现代智能产业、健康产业、环境产业、文化产业、高端服务业,建设一批文化创意村、信息村、科研村、金融村等现代产业的集聚地。引导各类现代农业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适当向田园综合体布局。以旅游业为先导,实施“旅游+”“互联网+”“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融合工程,衍生培育新业态,推进生态资源向生态产品转化,使农业成为“有文化说头、有休闲玩头、有再来念头、有发展奔头”的产业。形成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又有生命体验的综合体,推进乡村复兴,打造盛世乡愁的存放地。
(四)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培育乡村振兴领头羊
要以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先进技术应用推广为目标,做好“科技兴农”、“人才兴农”文章。一是要加强农业科技人员、农业技术团队培育。根据我省的优势产业组建相应的创新技术团队,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示范和推广应用,推行“专家+协会+农户”模式,让科研人员与农民良性互动,提升我省农业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二是要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加速形成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为主的“三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吸引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的能人到农村创新创业,成为乡村创客。三是要加强新乡贤培育。建立乡贤联系机制,吸引乡贤回归,以自己的学识、专长、资金、人脉等资源反哺乡村建设,对浙商回归参与新农村建设要有政策和引导机制。
(五)以改革激活农村沉睡资源,为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切实保障
一是要完善机制,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和鼓励采用集中流转模式,大力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鼓励土地经营权信托。完善县级流转平台和网络平台,鼓励和扶持中介机构服务流转市场,完善的流转服务体系。设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基金,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信用评价体系、风险缓释及补偿机制,形成科学、便民、高效的流转监管体系。
二是要做好“政策惠农”文章。增加对农产品品牌等改革薄弱环节的支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折股量化扶贫模式,全面发挥资金激励作用。
三是要完善金融服务,成立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专项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先行试点,拓展长期贷款业务,拓展中小企业集合债等债券融资,引导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依托龙头企业实行产业链融资,依托合作社、联合社开展农村合作金融的试点,并通过专项资金提供引导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