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栏目
- 会史大学习
-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
- 聚焦2024全国两会
- 聚焦2024浙江省两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
- 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
- 2023全国两会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两会
- 学习贯彻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学习贯彻省第十五次党代…
- 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
- 2022年全国两会
- 十九届六中全会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 2022年省两会
- 2019年两会专题
- 2018年两会专题
- 2016年两会专题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两会专题
- 五水共治
- 2014年两会专题
- 2013年两会专题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两会专题
-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
- 2011年两会专题
-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 2010年两会专题
- 建国60周年
- 抗击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继续携…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多党…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征文选…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题…
- 优秀会员专题
- 纪念汤元炳同志诞辰100…
-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专题…
- 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专…
- 2009年省两会专题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团体提案]推动我省畜牧业转型升级助力深化“五水共治”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8-02-07 15:12:29
|
作者: 民建浙江省委会
畜牧业是我省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定和确保农牧业副食品有效、安全供应,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由于传统畜牧养殖业“分布散、规模小、区域乱”,其排放物中COD(有机物污染参数)、NH3-N(水中氨氮含量指标)含量较高,对农村水源水系污染较大。如何妥善处置好畜牧业的水源污染和排放物污染问题是我省新时期绿色发展和生态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在全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建设“两美”浙江,深化“五水共治”行动中,推动畜牧养殖业转型升级,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是治水的题中之义,是对畜牧业污染防范和治理的根本之策。
一、我省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大力推动畜牧养殖业转型升级,全省畜牧业在“区域化布局、生态化治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产业化提升”上创新探索,紧盯关键环节,坚持精准发力,深化我省畜牧业转型升级衡量标准,全面落实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持续深入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通过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绿色发展示范县”、“美丽牧场”创建,出实招,出成效,有力助推了治水工作的深化。但目前还存在以下突出困难和问题有待解决。
(一)全产业链技术和工艺研发能力等还比较薄弱,应用技术匹配度有待提升
我省自2004年启动生态养殖以来,逐步引进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建设配套设施,采用了大量的非标设备、设施和工艺。“五水共治”专项行动开展后,更是推行“一场一策”、“一场一方案”进行科学治理、生态治理,为新设备、新设施、新工艺使用运行积累了经验。但是,比较重污染治理,重环境打造,重技术设备,而对生态养殖设备、设施和工艺的适用性等方面的技术总结、技术提炼,还有待重视。
(二)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还处于浅层化应用水平,尚未形成体系化、标准化
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是生态养殖、减量除污的重要方面。目前难度最大的是废水、沼液肥的处理。养殖场每天都在产生沼液肥,而使用人(种植业)实际使用消纳则有作物、季节、时间、用量方面的不一样,种植基地基本上没有相应的配套暂存设施,沼液肥就难以持续提供消纳。按照标准分污处理,经发酵沼液生物池多级处理通道难以达标排放;如果使用发酵床养殖技术,实现废水的“零排放”,也存在困难,比如同位容易患病,异位用地较多,饲养量、饲养密度较低,相对于单位养殖效率较低。所以资源化综合利用需要作出积极探索,寻找突破。
(三)畜牧业养殖的配套产业、市场主体、中介组织等产业链、服务链建设明显滞后,还需进一步加强引导和培育
畜牧业从传统转向现代化,不仅仅是需要技术、设备和设施、工艺创新应用,还需要为这种转型发展服务的配套产业。比如畜牧养殖的设施、设备的定型化、标准化、系列化的生产制造企业;生态养殖场规划方面需要有一整套相应的设计标准、规范,能够提供设计规划专业服务;需要培育畜牧业养殖设备、设施、工艺维护、检修服务主体,废弃物清运加工企业,以及相适应的农业种植模式等。2017年发生在我省湖州市的偷埋病死猪事件对畜牧养殖业的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和监管方面是一个警钟。只有配套产业和服务形成一条资源化综合利用产业链、服务链,实现100%资源化利用,废水污水“零排放”才能真正实现。
二、推进畜牧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坚持减量与保产并举,既要降低畜牧业环境污染风险,也要促进生产和生态和谐发展
养猪业是纳入城市“菜蓝子”建设的,猪肉市场供销是食品价格指数的重要内容。经过养殖业的整治、规范和标准化,全省出栏数、饲养量、存栏数均大幅下降。据了解,目前我省大概年消耗生猪3000万头左右,自给供应1000万头左右,生猪自给供应占30%,而70%的生猪、猪肉需要依靠周边省市调入,所以稳定必要的生猪养殖量,包括奶牛、禽蛋等,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另外,适度规模的畜牧业养殖,也是保障商品有机肥生产原料供应的一项主要来源。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大幅减少化肥、复合肥的使用水平,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对于像衢州、丽水、温州等地超过几百万亩的新垦田地来说,商品有机肥是新开垦土地肥力培育,地力提升,实现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提升的主要手段。
(二)推进全产业链的工艺技术和设备设施改造升级,提升畜牧业的现代化能力
养殖业本质上还是要在本源上下功夫,要围绕产业发展、配套产业成长、配套服务业形成发展做足文章。一是要以规范化、定型化、标准化、系列化设备设施研发改造和提升为重点,以生态化生产,资源高效利用,“零排放”为目标。如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能够实现养殖场废水的“零排放”,但是这一技术还没有总结形成一个地方的推荐或者强制执行标准。2010年发布了《浙江省生猪养殖业环境准入指导意见》,与这一意见相关联的、相衔接的技术规范没有跟上。二是畜牧业养殖设备、设施和系列化、标准化等方面,还需要在各类养殖企业的应用中予以总结提炼,并形成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从适用技术、有效技术出发,总结或研制畜牧业养殖专用设备、设施,为生产制造商提供建议。三是需要通过市场、利益链的形成,建设一支养殖设备、设施维护、线上线下监测监管服务市场主体,引进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原有的设施设备。
(三)深化畜牧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
目前,全省6千多家规模养殖业单位均已纳入在线监管,养殖单位防污染意识和措施均大幅增强。在源头,废弃物综合利用的设施也比较完善了,但是在消费头(消纳头),则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与之衔接,造成消纳头(种植小区、园区、家庭农场)堆沤、存放和推广困难。建议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要在农业园区、种植小区、家庭农场等种植业基地建设方面按照基地使用沼液、堆沤畜禽废弃物的量,配置相应的存放池、堆沤场地。也可以通过第三方清运组织,牵头签订沼液使用、堆沤厩肥供应协议,明确消纳数量,消纳时间、预先对接,给予配套设施建设补助或者在农业产业化项目上设置这一要求。
(四)创新机制,进一步加强线上、线下监测监管
大力发展畜牧业养殖与监管服务业,养殖废水处理实现“零排放”才有持续的保障。一是通过政府引导,委托环境公司、网络监管公司等中介服务业,开展布点、设点,设备维护、运行,对意外排污情况的及时监察、报告,弥补基层畜牧兽医系统管理任务重、人员力量不足问题。引进第三方监管机构,线上、线下即时的智能化的监管,监管信息实时共享、实时发布,能够及时有效地监督各方履职情况,扩展服务效率和效果。二是发展服务于这一产业的装备制造、规划设计与第三方服务(维护维修服务、咨询设计、智能化监管)等组织,这是保障、助推转型升级一项主要措施。“衢州宁莲”正在做生态牧场、美丽牧场的规划设计,由于规划设计机构,没有遇到过南方牧场的设计规划,体现了专业设计力量不足。另外,许多养殖涉及的废水处理的设备,都是从其他领域借用过来,设备专用性匹配性都需要摸索中使用,这就需要有一支懂养殖业设备、设施与设计、安装的专业队伍。三是发展源头方和消纳方及时有效对接服务组织。由于消纳头分散,量大面广,而且使用沼液、有机厩肥又不像化肥那样简单、方便,所以,培育清运组织,由清运组织作为源头与消纳头中介,可以保证对接有效性,发挥专业化团队的效率和作用。
(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培育和建设更优质的市场化参与主体和中介服务组织
作为传统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畜牧业养殖企业是一个低利企业,一个传统农业企业要转型为一个具有良好管理、设施、设备、工艺比较先进、现代化的企业,困难还是不少的。财政支持的重点应当放在设备、设施优化、提升与研发、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培育发展等方面。建议结合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出台的一些政策优惠,试点建设一批企业。另外,还要大力推动生态农业、生态经营,在农业耕地、新垦耕地地力培育、已有耕地的地力退化治理,化肥(复合肥)限制过量使用等方面,需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一、我省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大力推动畜牧养殖业转型升级,全省畜牧业在“区域化布局、生态化治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产业化提升”上创新探索,紧盯关键环节,坚持精准发力,深化我省畜牧业转型升级衡量标准,全面落实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持续深入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通过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绿色发展示范县”、“美丽牧场”创建,出实招,出成效,有力助推了治水工作的深化。但目前还存在以下突出困难和问题有待解决。
(一)全产业链技术和工艺研发能力等还比较薄弱,应用技术匹配度有待提升
我省自2004年启动生态养殖以来,逐步引进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建设配套设施,采用了大量的非标设备、设施和工艺。“五水共治”专项行动开展后,更是推行“一场一策”、“一场一方案”进行科学治理、生态治理,为新设备、新设施、新工艺使用运行积累了经验。但是,比较重污染治理,重环境打造,重技术设备,而对生态养殖设备、设施和工艺的适用性等方面的技术总结、技术提炼,还有待重视。
(二)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还处于浅层化应用水平,尚未形成体系化、标准化
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是生态养殖、减量除污的重要方面。目前难度最大的是废水、沼液肥的处理。养殖场每天都在产生沼液肥,而使用人(种植业)实际使用消纳则有作物、季节、时间、用量方面的不一样,种植基地基本上没有相应的配套暂存设施,沼液肥就难以持续提供消纳。按照标准分污处理,经发酵沼液生物池多级处理通道难以达标排放;如果使用发酵床养殖技术,实现废水的“零排放”,也存在困难,比如同位容易患病,异位用地较多,饲养量、饲养密度较低,相对于单位养殖效率较低。所以资源化综合利用需要作出积极探索,寻找突破。
(三)畜牧业养殖的配套产业、市场主体、中介组织等产业链、服务链建设明显滞后,还需进一步加强引导和培育
畜牧业从传统转向现代化,不仅仅是需要技术、设备和设施、工艺创新应用,还需要为这种转型发展服务的配套产业。比如畜牧养殖的设施、设备的定型化、标准化、系列化的生产制造企业;生态养殖场规划方面需要有一整套相应的设计标准、规范,能够提供设计规划专业服务;需要培育畜牧业养殖设备、设施、工艺维护、检修服务主体,废弃物清运加工企业,以及相适应的农业种植模式等。2017年发生在我省湖州市的偷埋病死猪事件对畜牧养殖业的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和监管方面是一个警钟。只有配套产业和服务形成一条资源化综合利用产业链、服务链,实现100%资源化利用,废水污水“零排放”才能真正实现。
二、推进畜牧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坚持减量与保产并举,既要降低畜牧业环境污染风险,也要促进生产和生态和谐发展
养猪业是纳入城市“菜蓝子”建设的,猪肉市场供销是食品价格指数的重要内容。经过养殖业的整治、规范和标准化,全省出栏数、饲养量、存栏数均大幅下降。据了解,目前我省大概年消耗生猪3000万头左右,自给供应1000万头左右,生猪自给供应占30%,而70%的生猪、猪肉需要依靠周边省市调入,所以稳定必要的生猪养殖量,包括奶牛、禽蛋等,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另外,适度规模的畜牧业养殖,也是保障商品有机肥生产原料供应的一项主要来源。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大幅减少化肥、复合肥的使用水平,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对于像衢州、丽水、温州等地超过几百万亩的新垦田地来说,商品有机肥是新开垦土地肥力培育,地力提升,实现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提升的主要手段。
(二)推进全产业链的工艺技术和设备设施改造升级,提升畜牧业的现代化能力
养殖业本质上还是要在本源上下功夫,要围绕产业发展、配套产业成长、配套服务业形成发展做足文章。一是要以规范化、定型化、标准化、系列化设备设施研发改造和提升为重点,以生态化生产,资源高效利用,“零排放”为目标。如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能够实现养殖场废水的“零排放”,但是这一技术还没有总结形成一个地方的推荐或者强制执行标准。2010年发布了《浙江省生猪养殖业环境准入指导意见》,与这一意见相关联的、相衔接的技术规范没有跟上。二是畜牧业养殖设备、设施和系列化、标准化等方面,还需要在各类养殖企业的应用中予以总结提炼,并形成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从适用技术、有效技术出发,总结或研制畜牧业养殖专用设备、设施,为生产制造商提供建议。三是需要通过市场、利益链的形成,建设一支养殖设备、设施维护、线上线下监测监管服务市场主体,引进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原有的设施设备。
(三)深化畜牧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
目前,全省6千多家规模养殖业单位均已纳入在线监管,养殖单位防污染意识和措施均大幅增强。在源头,废弃物综合利用的设施也比较完善了,但是在消费头(消纳头),则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与之衔接,造成消纳头(种植小区、园区、家庭农场)堆沤、存放和推广困难。建议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要在农业园区、种植小区、家庭农场等种植业基地建设方面按照基地使用沼液、堆沤畜禽废弃物的量,配置相应的存放池、堆沤场地。也可以通过第三方清运组织,牵头签订沼液使用、堆沤厩肥供应协议,明确消纳数量,消纳时间、预先对接,给予配套设施建设补助或者在农业产业化项目上设置这一要求。
(四)创新机制,进一步加强线上、线下监测监管
大力发展畜牧业养殖与监管服务业,养殖废水处理实现“零排放”才有持续的保障。一是通过政府引导,委托环境公司、网络监管公司等中介服务业,开展布点、设点,设备维护、运行,对意外排污情况的及时监察、报告,弥补基层畜牧兽医系统管理任务重、人员力量不足问题。引进第三方监管机构,线上、线下即时的智能化的监管,监管信息实时共享、实时发布,能够及时有效地监督各方履职情况,扩展服务效率和效果。二是发展服务于这一产业的装备制造、规划设计与第三方服务(维护维修服务、咨询设计、智能化监管)等组织,这是保障、助推转型升级一项主要措施。“衢州宁莲”正在做生态牧场、美丽牧场的规划设计,由于规划设计机构,没有遇到过南方牧场的设计规划,体现了专业设计力量不足。另外,许多养殖涉及的废水处理的设备,都是从其他领域借用过来,设备专用性匹配性都需要摸索中使用,这就需要有一支懂养殖业设备、设施与设计、安装的专业队伍。三是发展源头方和消纳方及时有效对接服务组织。由于消纳头分散,量大面广,而且使用沼液、有机厩肥又不像化肥那样简单、方便,所以,培育清运组织,由清运组织作为源头与消纳头中介,可以保证对接有效性,发挥专业化团队的效率和作用。
(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培育和建设更优质的市场化参与主体和中介服务组织
作为传统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畜牧业养殖企业是一个低利企业,一个传统农业企业要转型为一个具有良好管理、设施、设备、工艺比较先进、现代化的企业,困难还是不少的。财政支持的重点应当放在设备、设施优化、提升与研发、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培育发展等方面。建议结合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出台的一些政策优惠,试点建设一批企业。另外,还要大力推动生态农业、生态经营,在农业耕地、新垦耕地地力培育、已有耕地的地力退化治理,化肥(复合肥)限制过量使用等方面,需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