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政…
青山依旧在,风从历史来
发布时间:2022-09-29 09:03:58
  |  
作者: 管理员

        绵绵细雨中,我又一次来到了施复亮先生的故乡,金华市金东区源东乡东叶村。先生故居屋后的群山满眼苍翠,站在山脚回望故居,眺望省级会员之家,两个白墙黑瓦的建筑仿佛重叠在一起,风像是有了生命力,在其间穿梭。我在风前沉思,如同面对历史……

        风从青山穿过了村庄,吹起的是“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的豪情。施复亮出生在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华民族的灾难都在他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917年,19岁的施复亮在舅父资助下,进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接触到当时的新文化思潮。1919年11月7日,《非孝》在《浙江新潮》发表,惊雷乍响,一鸣惊人。1920年,施复亮参加了以《新青年》杂志社为中心的筹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

        风又漂洋过海,不变的是“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雪作远游”的抱负。施复亮胸怀远大目标,一往无前的精神,从上海到东京筹建中国共产党日本小组并担任负责人,新思想、新文化的前景和希望在他眼前展开,他投身马克思主义研究,在革命的洪流中寻找真理。1922年初,施复亮由日本回国,负责《先驱》的主要工作。1922年5月,在广州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施复亮当选为团中央书记,挑起了重担。

        风偶尔徘徊,留下的是“霜风洗出山头月”的积淀。施复亮因病修养,从1926年到1936年的悠长岁月里,他从事译著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理论的著作,翻译出版了大量进步书籍,帮助许多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期间,为了节约开支,他回乡自建了住房,也就是现在的故居,从事翻译出版工作;他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民国大学教书,经常到群众团体去作报告,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号召抗日救亡。

        风走着唱着,一路卷起的是“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的坚韧。在上海,在昆明,在重庆,施复亮积极参加各种群众性的政治活动,配合党的政策方针,反对国民党的独裁政治,反对压迫民众,反对消极抗战,反对对日妥协的阴谋。1945年抗战胜利后,施复亮应邀参加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与重庆各方面民主人士和各界代表的会见。同年12月,与黄炎培等人一道,共同发起创建了民主建国会。

        风的脚步不停,吹拂着先生的是“春风不改旧时波”的乡音。新中国成立后,他为家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他家那座两层小楼房捐献给村农会办民校,还将自有的田地也捐献给了民校,用以补充民校的办学经费。他没给子女留下任何财产,临终前将最后一笔积蓄捐给自己的故乡,用来筹建学校。除了支援家乡外,他还将稿费用于救济上海失业工人;并捐款支援抗美援朝等等。

        风在低回咏叹……

        1992年,先生魂归故里,民建正式与东叶村牵手结缘。

        2014年,中共金东区委、区政府启动施复亮、施光南故居保护利用项目,民建会员自发为工程捐款200多万元。

        2020年8月,“浙江民建会员之家”建设项目签约仪式在东叶村举行。

        2022年9月,“浙江民建会员之家”举行揭牌仪式。整个建筑集山水自然于一体,完美的融合了民建元素和民宿功能。建筑楼高12米,正面墙设计了一排窗户,阳光照射进走廊就像16束光,巧妙地契合了12月16日这一日期。省市民建代表参观了民建数字展陈馆,走过45步台阶到达山顶的平台,共同种下了“民建希望林”,意喻着民建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夜幕下,群山黛青色的轮廓,如温暖的怀抱拥着东叶村,故居已经入睡了,会员之家前的草坪上,还有一群年轻人正在开着篝火晚会。习习晚风吹来,在风中仿佛看到先生欣慰的笑容化作了漫天星辰,在历史的星空中永恒地闪烁。

                                                                       (张琳 民建杭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